忽必烈當上蒙古大汗后,多次遣使去日本提交國書,可是日本人根本不鳥他。這讓忽必烈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發動2次入侵島國的戰爭,可惜全部沒有成功。 然而,大陸軍團的到來,還是深刻影響日本。就軍事而言,13世紀的大陸集團作戰、先進的武器裝備,讓日本武士大開眼界。剛開始,日本人被打的找不到北…… 1274年,蒙古遠征軍渡海攻擊日本,這是1次讓雙方都感到尷尬的戰斗。擅長陸戰的蒙古軍團,不得不放棄大批的軍馬,坐上船去島國準備徒步作戰。擅長單打的日本武士,不得不適應步兵隊形、弓箭齊射的大陸戰法,個人性決斗難以發揮。 這里就不提雙方的兵額數,實在是雙方記載的數目太過五花八門,夸張的有日本的《八幡愚童訓》,上面記載己方軍隊10萬、蒙古軍團100萬。參考現代考證,《劍橋日本史》認為參加的日本武士大概在4000到6000人,外加數量龐大的足輕(步兵)隊伍,而登陸博多灣的蒙古軍團大概在3到4萬。 蒙古遠征軍一路駛來,先后攻克對馬島、壹岐島,突襲松浦半島、鷹島,在外圍打得十分順利。日本人根據情報,正確判斷出蒙古人會在博多灣登陸,向日本內陸挺進。 當時的日本人,在室町幕府的統治下,已經100多年沒打硬仗了。面對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軍團,他們的弱勢很明顯,無論是武器還是戰術…… 除了鋒利異常的武士刀之外,日本人還真拿不出什么像樣的武器。像武士穿的大鎧,遠比蒙古甲胄要沉重;像日本長弓,射程不及牛角制的蒙古弓;像遠程武器,日本人根本就沒有弩炮、震天雷等火器裝備。 話說,蒙古軍團在博多灣登陸,立馬組建密集隊形,敲鑼打鼓號令部隊。日本沒打過這樣的仗,他們散亂分布在海灘上,壓根沒1條穩固的陣線。當時的遠征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群缺腦筋的家伙…… 日本武士從小訓練,其個人戰斗能力自然不低,然而面對黑壓壓的人群,他們習慣的戰法根本沒用。而日本早期足輕軍事素質很差,他們是烏合之眾,戰力弱、意志薄、缺保護…… 登陸的蒙古軍團,一開始就讓日本人陷入慌亂之中……集結的弓箭手搭弓放箭,成千上萬涂著毒藥的弓箭奪去很多人的性命;步兵們手持長矛,踏著整齊的步伐壓來;更要命的是火器,震天雷發出的爆炸巨響,讓日本軍馬受到極度驚嚇,甚至炸得武士分不清東西南北…… 盡管日本武士沒有進行任何有組織的進攻,但是武士的赴死之心配上鋒利的武士刀還是很可怕,雙方陷入混戰之中。大戰半天后,日本人終究無法阻擋遠征軍,他們被迫后撤數公里…… 幸運降臨到日本人頭上,蒙古軍團并沒有選擇在岸上過夜,他們全部回到船上過夜。假設蒙古軍團留在岸上,第二天繼續發動進攻,攻入日本腹地幾乎可以肯定。第二天,日本人發現海面上的蒙古艦隊不見了,很多文獻記載“蒙古艦隊遭遇神風”…… 1274年“神風”可疑性很大,不像忽必烈1281年征日,后者被公認為遭受到臺風的襲擊。無論如何,這場戰爭的結果是“雙贏”,因為交戰雙方都宣傳為自己獲得勝利。 《元史》這么說,劉復亨將軍擊敗日本武士,耗盡所帶弓箭,無法繼續發揮齊射威力。就這樣,蒙古軍團戰斗1天后撤回朝鮮,他們不僅沒有受到忽必烈的責難,甚至皇帝還認為他們已經完成任務。 即便自認為“神國”的日本,像《蒙古襲來繪詞》《八幡愚童訓》等重要文獻里也沒有記載風暴拯救日本的事,所謂的神風大都來自傳聞,可信度并不高。你會怎么看待這場戰事呢,神風到底有沒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