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也許,你真的特別想學好《傷寒論》,但是不知道方法,學不下去,最后放棄了!非常可惜!這篇文章將告訴你——怎么簡單的學習傷寒論! 01 《傷寒論》是本什么書? 《傷寒論》是漢代張仲景寫的,專門治療外感病的一本醫學著作。張仲景首開六經辨證先河,將怎么辨證,怎么用藥寫了出來。 我是這么思考的,六經辨證說的是六條經脈受邪以后的治療。那一條經絡用一個方劑就應該可以了啊,為什么整本《傷寒論》有一百多條方呢?然后又進一步思考,比如太陽證,足太陽膀胱經受邪,那只要一條方就可以啦! 為什么張仲景還用了一半的篇幅來寫太陽病呢?我們知道太陽病的兩個主要的方劑,桂枝湯和麻黃湯。所有學中醫的朋友都會背“有汗桂枝,無汗麻黃”。這有什么區別嗎? 一般的解釋是從營衛的角度去看的,桂枝證是營弱衛強,所以有汗。麻黃證是衛弱營強,所以無汗。 我也是這么學了十多年,但現在開始反思,為什么呢? 02 桂枝湯和麻黃湯的組成區別 我們先看看這兩條方劑的組成區別。 桂枝湯,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我就思考,桂枝湯和麻黃湯的共同點是,都有桂枝,這是走太陽經的,毫無疑問,所有太陽病都要用桂枝。但桂枝湯其余的藥物,芍藥是走肝經的,舒肝柔肝的,大棗,炙甘草是脾胃經的,生姜也是胃經用藥,為什么呢?麻黃湯里面的杏仁是肺經用藥,降肺氣的,又是為什么呢? 03 病邪位置不同,用藥不同 結果在那天早上,我忽然就領悟到了,這是病邪在不同部位,所以有不同的用藥。雖然病邪是在太陽經上,但足太陽膀胱經那么長,具體在哪位置呢,張仲景又做了細分。桂枝湯是治療病邪在太陽經上肝俞,胃俞附近的,病邪不單會引致太陽經的汗出問題。 還會影響肝,胃,脾功能的發揮,所以需要用芍藥肝經藥,炙甘草,生姜,大棗之類的脾胃經藥,最后才是桂枝太陽經用藥。而且肝主藏血,為什么營血弱,這是因為肝功能受抑制了。這么一分析就完全明白了。 麻黃湯是病邪在足太陽膀胱經,肺俞附近,會影響肺氣的下降,所以需要杏仁來輔助。為什么衛氣弱,因為肺氣受影響了,這也和傳統的營衛學說契合上了。 病邪再往上呢?就到了大椎附近了,就會“項背強幾幾”,應該用葛根湯。 如果病邪在下,膀胱,腎俞附近呢,就會影響小便功能,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這么一分析,《傷寒論》就在眼前歷歷在目,而不是死背條文了。是不是這回事呢,我開始應用這原則給患者朋友治療,結果效果都很好。用藥比原來精準多了。原來喜歡開個大方子,反正火箭炮一路掃過去,怎么也能擊中個把目標。現在就很有針對性地開個小方子,好比激光制導導彈,指哪打哪,效果更加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