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生于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 ,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杰出的書法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善詩文,著作甚富,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1) 點和點的變化 古人人云:“點如高山墜石。”所以點應該有力。顏體的點寫得厚重飽滿,神完氣足。 (二)橫和橫的變化 顏體的橫畫變化豐富,儀態萬千。或長如大戟而不笨重,或短如點畫而不拘謹,或細如毫發而不輕浮,這都是由于顏真卿以篆入楷、善于用筆的結果。 (三)撇和撇的變化 撇畫運筆速度可快可慢,但要慢而不滯重、快而不輕浮。而且要力到筆尖,防止出鋒時出現“鼠尾”。 (四)捺和捺的變化 顏體的捺畫粗重有力,逆鋒入筆后,漸行漸重,頓筆后漸出鋒收筆,整個運筆過程銜接自然。初學者要認真仔細揣摩其用筆方法,不可寫成“翹腳”狀。 (五)豎和豎的變化 顏體的豎畫粗壯有力,通常寫五分之四處就提收。中豎豎直,左豎常向左拱,右豎常向右拱。 (六)折和折和變化 顏體的折筆通常沒有明顯的折角,有時甚至作提筆圓轉。有折角時變寫成圓中有方、外圓內方的轉角。 (七)鉤和鉤的變化 顏體的鉤畫多在回鋒頓筆蓄勢后,用力鉤出。鉤雖短促,但無絲毫松懈,有時鉤畫也似鉤未鉤,含蓄深沉。 (八)挑和挑的變化 挑筆通常逆鋒入筆,頓筆蓄勢后向上挑出,行筆不可過慢,還要力到筆尖,否則亦會出現“鼠尾”。 第三章偏旁部首分析:字頭的變化 漢字的常用字有5000多個,如此多的漢字大部分都由一些基本的偏旁部首組合而成,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漢字的必經之路。這里總結了《顏勤禮碑》中常見的偏旁部首,包括字頭、字底、左偏旁、右偏旁、字框,初學者可循序漸進練習,做到熟練、熟記。 (一)字頭的變化 左偏旁的變化 右偏旁的變化 字框的變化 第四章結構分析:獨字體的變化 我們練習筆畫和偏旁部首,都是為寫好漢字做準備,在這個基礎上,要寫好漢字,就必須掌握字的結構。對于字的結構,古人有各種各樣的論述,這里按照簡單易學的原則總結了《顏勤禮碑》中各種字的結構,分為獨體字、合體等,供初學者了解、分析、練習。 (一)獨字體的變化 顏體的獨體字或大或小、或長或扁,形態變化十分豐富,而且筆畫少的獨體字用筆通常較粗重。 合字體的變化 顏體合體字是形態各異,豐富多彩,所以初學者更要認真描摹原作,并學會思考、分析和安排好字的中心點。 (一) 左右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需要注意各自和寬窄、長短、位置高低等等,還要注意二部分的聯系,要能使二者有機地統一。 二、上下結構 上下結構的字須注意各自的寬窄、長短等等,還要注意上下二部分的聯系,使二部分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左中右結構 左中右結構由于呈三部分橫列,容易寫得過寬,所以應該控制每部分的寬度,以免互相擁擠,還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長短、寬窄、位置高低等等區別和三部分的有機聯系。 四、上中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由于呈三部分豎列,容易寫得太長,所以應該控制每部分的長度,以免互相擁擠,還要注意三部分各自的長短、寬窄以及三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等等。 五、包圍結構 包圍結構更應該注意包圍部分與被包圍部分的緊密聯系,否則容易將字寫散,應該使被包圍部分向包圍部分靠攏。另外由于顏體結字開張,包圍部分應該寫得飽滿(如走之底和“口”部兩豎都向外拱)。 第五章 《顏勤禮碑》集字聯句欣賞 臨摹碑帖是初學者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但倘若要和碑帖達到形神一致,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初學者不斷地對臨、默臨、背臨。而集字練習正好為初學者提供了極好的背臨機會。所謂集字,就是從碑帖中選出部分漢字并組成詩句、對聯進行練習,這樣既可供初學者臨摹,又可作為創作的參考素材讀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