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果 了解膝蓋成像的Ottowa規則 使用系統方法評估骨骼X光片 描述膝蓋解剖 認識并理解髕上積液和脂肪萎縮的重要性 了解可能導致的損傷機制和可能的骨折/脫位 尋找細小的傷害,并了解其臨床意義 準確描述脫位和相關骨折 了解常見的同名詞 認識到潛在的韌帶損傷 了解兒科解剖學 識別膝蓋周圍常見的病理狀況 渥太華規則 Ottawa rules: 說明膝關節損傷的患者,僅需要膝關節X線片,并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項: 55歲或以上。 髕骨的孤立壓痛(除髕骨外無膝骨壓痛)。 壓痛腓骨頭。 無法彎曲到90度。 無法立即承擔重量,并且在急診科(即4個步驟 - 無論如何跛行,都無法將重量轉移到每個下肢兩次)。 髕上囊Suprapatellar Bursa: 髕上囊的解剖位置:髕骨與股骨外側髁上端之間,外面是膝關節肌。這三個位置構成的空間縫隙稱之為髕上囊。體表快速的定位方式為:髕骨上一橫指。髕上囊里會有一定的關節潤滑液,此時為良性作用,主要為潤滑關節。髕上囊在膝關節扭外傷時,容易發生充血水腫。關節積液大量增加,治療方式為制動,抽取緩解積液,關節積液需送病理檢查,看是否有炎癥等,再對癥治療。這應該是5毫米或更小: 它位于關節囊內,因此它可以擴張以形成關節積液(> 5mm)。 這表明軟組織損傷(半月板或韌帶)。 大多數膝關節損傷會影響軟組織,未發現骨損傷: 關節內骨折,會導致血液和骨髓滲漏到關節中,這將再次擴散滑囊,從而形成脂肪癥(lipohaemarthrosis)。 脂肪(透明)位于流體(血液)的頂部,其在射線照相致密, 表示即使沒有看到明顯的骨折,也高度懷疑骨折。 髕骨 Patella: 骨折可以是粉碎的,橫向的或垂直的。 有時可能需要使用軸位片來證明垂直裂縫,但是,這對于橫向骨折是禁忌的,因為彎曲膝蓋會導致骨折移位: 1、無移位 2、有位移 3、軸位片也可用于顯示輕微的脫位: 4、尋找與髕骨脫位相關的骨軟骨骨折,即髕骨內側或股骨外側髁: 5、可發生髕下韌帶的破裂。 這方面的證據是髕骨下極和脛骨結節之間的增大的距離。 該距離通常應該大致是髕骨的長度,加上或減去20%。 6、經常看到二分髕骨,這是一個未融合的二次骨化中心。 這在特征上位于超外側面,不應該被誤認為是骨折。 然而,二分髕骨也可能骨折: 脛骨平臺 Tibial Plateau: 與內側副韌帶、前十字韌帶和后十字韌帶的破裂相關。 脛骨平臺外側是最常見的部位。 可能很細小,很容易被忽視。 然而,這是一個嚴重損傷: 沿著股骨外側髁和近端腓骨骨干的內側皮質,繪制一條線,脛骨髁外緣不應橫向超過5mm,如果橫向觀察到超過,則應懷疑分裂/凹陷骨折:
仔細觀察透明骨折線和骨密度增加/硬化,提示嵌塞(凹陷)的區域: 由于脛骨平臺向后傾斜15度,所以很難確定凹陷程度。 因此,斷端位移經常低估。 Segond骨折: 指由脛骨平臺外側緣產生的特征性線性碎片。 該片段附著于外側囊韌帶,并與前十字韌帶的破壞有關。 這是一個比最初出現的更嚴重的傷害:
髁間嵴(脛骨棘): 撕裂骨折發生在前十字韌帶(最常見)和后十字韌帶的插入處。 撕脫可以是部分撕脫或完全脫離。 最常見于年輕人: 近端腓骨: 腓骨頭頸部骨折通常伴有脛骨平臺外側骨折或膝關節韌帶損傷(十字韌帶或側副韌帶)。 與segond骨折一樣,該區域明顯的小骨折通常比看起來更重: 在腓骨近端的下部分看到的骨折往往伴有踝關節損傷(Maisonneuve): 剝脫性骨軟骨炎 Osteochondritis Dissecans: 指具有硬化邊緣的關節下透明區,其中可見橢圓形骨段(缺血性壞死區域)。 這往往會產生類似于游離體的癥狀,因為隨后這個松散的骨頭逐漸分離: 可以在股骨內側髁的外側,特征性地看到骨軟骨炎剝離。 其他常見的地方可能位于距骨或肱骨小頭內: Osgood-Schlatter病: 脛骨結節的骨軟骨炎。 發生在膝關節反復受傷的青少年身上。 脛骨結節的正常骨化中心可能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正常變異,并且通常是碎片化的。 診斷是臨床上做出,并攝片沒有顯示。 Pellegrini-Stieda病變:又稱膝關節周圍鈣化癥;Koehler-stieda綜合征;膝關節內側側副韌帶鈣化(kne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calcification);Stieda-Pellegrini綜合征。是1905年意大利佛羅倫薩外科Pellegrini醫師首先報道,Stieda于1908 年也報告了類似病例,故命名為 Pellegrini-Stieda病變。 Pellegrini-Stieda病變(沿內側副韌帶鈣化)也叫內側副韌帶外傷性鈣化癥;見于內側副韌帶損傷晚期;其發病機制有人說是撕脫骨折,有人說是內收肌腱止點末端病的骨化表現,但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是韌帶撕裂后出血,鈣質沉著,血腫鈣化而形成的異位骨化。因本病多在韌帶損傷后6-8周才出現鈣化,不同于撕脫骨折之傷后立即可見骨折片;也不同于肌腱末端病之發病部位和經過,末端病與肌腱勞損有關。 滑膜骨軟骨瘤病 Synovial Osteochondromatosis: 指多個軟骨游離體,在關節滑膜內鈣化,引起疼痛和鎖定癥狀: 最常見于膝,肘和踝關節:
骨軟骨瘤 Diaphyseal Aclasia: 骨軟骨瘤又名外生骨疣,也屬軟骨腫瘤,最為常見,有單發性及多發性兩種。單發性多見。多發性較少見,常合并骨骼發育異常,最多發生于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常為二側對稱性并有遺傳性,又稱遺傳性多發性外生骨疣。發生于關節附近骨端的叫做骺生骨軟骨瘤,位于趾末節趾骨的叫做甲下骨疣。骨軟骨瘤由纖維組織包膜、軟骨帽和骨性基底構成。其基底可為細長呈蒂狀,也可為寬廣的基底。在生長年齡內,骨軟骨瘤本身有其自己的骨骺板。所以到生長年齡結束時,骨軟骨瘤的生長也停止。在骨軟骨瘤與周圍組織之間,可因摩擦而產生滑囊。約有1%的單發性骨軟骨瘤可惡變,但多發性骨軟骨瘤發生惡變為軟骨肉瘤者為10~20%。 非骨化性纖維瘤 Non-Ossifying Fibroma: 非骨化性纖維瘤是由組織成纖維細胞組成的干骺端錯構瘤,又稱干骺端纖維性缺損、非成骨性纖維瘤、組織細胞纖維瘤、干骺端錯構瘤、纖維皮質缺損。目前把病灶小、無臨床癥狀、病變局限于骨膜下或皮質內的稱之為干骺端纖維性缺損或纖維皮質缺損,而把病灶較大,病變可擴展侵入髓腔而且常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稱之為非骨化性纖維瘤或非成骨性纖維瘤,所以非骨化性纖維瘤和纖維皮質缺損是屬非骨化性纖維瘤的兩個病種或同一疾病中的兩個不同表現。 |
|
來自: 昵稱42715024 > 《骨關節~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