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俗諺,中國人耳熟能詳。 估計提起程知節,除熟知唐朝歷史的以外,肯定會出現許多茫茫然的臉,幾乎沒有人知道這位程知節是誰。所以通俗演義小說的民間力量,可以把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涂改(或美化或丑化)德與本來全非。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他——程知節。 1.隋末猛將程知節,本名咬金,濟州東阿人。他年輕時就驍勇異常,善于馬上擊槊。隋末四海鼎沸,大亂之中,程知節聚數百徒眾,捍衛鄉里。 李密起兵,他前去投靠,署為內軍驃騎。當時李密精選八千勇敢異于常人的兵士,以四驃騎統領,號為內軍,程知節即是四驃騎之一。李密常對人講,“比八千軍,足當百萬軍。” 李密與王世充交戰時,程知節率領內馬軍與李密在北邙山指揮。王世充率眾猛攻單雄信統領的外馬軍,李密見狀,就命程知節與裴行儼前去支援。 裴行儼也是勇猛騎將一員,他先行沖陣,行到中間被流矢射中,滾落馬下。程知節挺身而出,一馬當先,擊殺敵將,所向披靡,將王世充那些爭前想趁機俘獲大將的兵士嚇得抱頭鼠竄。 程知節下馬把受重傷的裴行儼抱上馬,兩個人騎一匹馬往回趕。王世充另派騎兵窮追不舍,由于馬上還有裴行儼這位傷員,程知節動作不如平常靈活,被一尖槊洞穿其身。 這位大英雄牙關咬緊,回身硬生把槊折斷,順手一帶把追刺他的敵將拉至近前,刀斬其頭。見狀,后面追騎大駭,誰都不敢再上前,最終兩人平安歸營(裴行儼就是隋唐演義中裴元慶的原型。史實中也是勇將一枚,號“萬人敵”,降于王世充后,心有不甘,想行刺失敗,被王世充所殺)。 李密與王世充大小近百戰,勝多敗少,但洛水之戰大敗,就敗投李淵。程知節、秦叔寶、單雄信等不得已歸降王世充。 王世充這位隋煬帝寵臣、西域胡人出身的梟雄對這幾位大將接遇甚厚,很希望他們幫助自己打天下。 相處沒有多久,程知節就對秦叔寶說:“王世充氣量淺狹,平時胡亂妄語,喜歡詛咒發誓,迷信神怪,簡直就是跳大神的老娘們兒,根本就不是撥亂濟世之主!(王世充是胡人后代,沒有人君之貌,也是眾將不附的原因之一吧)” 不久,王世充與李世民戰于九曲,程知節等人列于陣前。他忽然與秦叔寶等人拔轉馬頭,面向王世充說:“承蒙您接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告辭!”言畢,他與左右數十人躍馬奔向唐軍而去。王世充身后數萬人馬,都懼怕程知節秦叔寶等人的勇武,只能眼睜睜的望著他們離去,無一人敢躡追其后。 歸唐后,程知節每陣先登,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軍功封宿國公。 高祖武德七年,太子李建成為剪除李世民左右羽翼,把程知節外調為康州刺史。情急之下,武人出身的程知節對李世民以言相激道:“大王手臂今并剪除,身必不久。我冒死不走,請大王您也速下決心!”我玄武門之變后,他被升為右武衛大將軍。貞觀年間,改封盧國公,是唐太宗至始至終的忠臣之一。 2.晚節不保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兩個部落,斬首千余級。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突厥強兵四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帥五百驍騎馳迎沖擊,西突厥大敗,追奔二十里,殺獲一千多人,繳獲戰馬及器械,漫山遍野,不可勝計。 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嫉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知節說:“現在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窮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遇敵則戰,萬全之策。” 更出格的是,王文度還對人講皇上有密旨給他自己,讓程知節及全軍歸他指揮,并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 可憐遠道萬里而來的唐軍,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 蘇定方勸程知節:“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奸敵,現在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如何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么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呢,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 英雄遲暮,此時的程知節已無青壯年時代的銳氣,搖頭不從。 唐軍至恒篤城,有胡人數千歸降。王文度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還能得大筆資財。” 蘇定方勸諫:“這樣干的話,自己到成賊了,怎稱得上是為國伐叛!” 程知節默許王文度。幾千胡人被殺的干干凈凈,王文度私分其財,唯獨蘇定方不受。史書中未詳細說明程大將軍也受了財寶,但文中有“獨有定方不受”字眼,已表明老程自己肯定也分了一份(不知道蘇定方得罪了誰,這么一個雄威正氣的大將在隋唐演義中被黑成了陰險毒辣的奸將)。 回國之后,事情敗露,王文度本因矯詔當死,特赦除名免職。程知節因逗留不進貽誤戰機,減死免官。 可惜這位大英雄晚節不保,殺降截財,貪生怕死,令人遺憾。雖然不久又被朝廷啟用任職刺史,畢竟氣短,程知節知難而退,上表告老還鄉。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知節善終于家。追贈驃騎大將軍,陪葬昭陵。所幸其后代下場都不錯,次子為駙馬尚公主,其余幾個兒孫都為金吾將軍這樣的高級禁軍將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