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一則「媽寶男」的新聞火了。 獨自在杭州打拼的程小姐和31歲的本地男友交往了大半年,卻因男友父母嚴格的管理,有苦難言。 程小姐說:「男友父母管得太嚴,現在都還有門禁時間,晚上十點半前必須要到家。特殊情況,才可以延長到十一點?!?/span> 尤其是前些天,程小姐獨自從老家到杭州的時候已經晚上十點,叫不到出租車,網約車又要等很久,附近也沒有地鐵站,只好向男友求助。 沒想到男友看到門禁時間快到了,只回了句:「要不你去附近的肯德基/麥當勞坐下來等吧,你自己注意安全。」 除了嚴格的門禁管理,男友父母還有很多規矩:
看了程小姐的遭遇,網友的意見出奇一致: 這樣的「媽寶男」還留著過年嗎? 然而「媽寶男」固然可惡,可是背后的父母才是罪魁禍首。 孩子31歲了,不是3歲,父母卻依然無孔不入地控制他。 父母的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父母控制的背后,是懼怕失控感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分享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和男友談了三年戀愛,感情很好 。可是女孩的媽媽極力反對,甚至以死相逼。 女孩媽媽給出的理由是:女兒學歷高,長得好看,男友配不上。然而事實上女孩媽媽給出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腳。 比如女孩本科,男孩大專,可是男孩收入是女孩3倍。 最后,這位媽媽無從辯駁,歇斯底里地喊道:「她之前跟我說過,什么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她以前對我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 原來,這位媽媽并不是覺得男孩配不上女兒,而是女兒談戀愛了竟然沒有告訴她。 這份失控的感覺讓她抓狂。 正如武老師說的: 「中國式父母總是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孩子的獨立和自由意志,所以他們要不斷地干涉,不斷地控制?!?/span> 演員朱雨辰的母親就是控制型父母的典型。 她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十年如一日; 她為了貼身照顧兒子,從上海跑到北京,同時還背了一口大鐵鍋; 她抄兒子的微博,每條都抄; 兒子的每一段感情她都要干涉。 她說:「我的同事和我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我沒有自我,我完全沒有自我。」 武老師說:「太多中國父母過于關注孩子,一個關鍵原因是,他們的生命已經乏善可陳?!?/span> 于是,愛的控制,成為父母慣用的伎倆。 他們的人生已然沒有更多可能,他們對分離和失控感到焦慮和恐懼,于是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去尋找可憐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 被控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控制型父母希望孩子孝順聽話,希望孩子是個好孩子。 他們看不到孩子的真實感受,他們只是把自己認為對的事強加在孩子身上,努力把孩子打造成所謂的好孩子。 然而,那些好孩子幸福嗎? 心理咨詢師胡慎之說: 「我們的文化,喜歡好孩子。經典的好孩子,在家里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這樣一來,這個孩子的獨立空間就會受到擠壓,他會覺得不是為自己而活,于是就缺乏動力?!?/span> 你看,「好孩子」并不幸福。 因為通常好孩子的真實感受是不被看見的,甚至是被否定的,被批評的,那么他就會慢慢隱藏自己的感受。 因為他隱藏了自己的感受,他也會喪失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因為控制型父母最喜歡做的就是不斷地為孩子做選擇,并且是以愛的名義,孩子無從反抗。 然而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還叫人生嗎?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 「一個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選擇,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人才算活過。相反,假若自己的人生總是被別人選擇,那么這個人可以說是白活了?!?/span> 那些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通常會在成年后表現出不自信、缺乏生命力、抑郁焦慮、社交障礙、親密關系障礙等問題。 曾經,他們不被允許選擇自己的人生。 未來,他們如何才能有能力過好自己的人生。 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的孩子太苦了。 ![]()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臺灣科幻神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刺痛了無數父母的心。 劇中的父母都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 在《茉莉的最后一天》這一集中,茉莉原本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然而她卻在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跳樓自殺了。
茉莉的媽媽怎么也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她想知道女兒為什么會自殺。 這時,她得到了一個新科技,可以讀取茉莉的記憶。 通過讀取茉莉的記憶,茉莉媽媽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是個控制狂。 她逼迫茉莉好好學習,她撕毀茉莉的夢想,她把茉莉喜歡寫小說看成是不務正業…… 最后,茉莉媽媽終于明白是自己一手殺死了茉莉,她崩潰痛哭。 那一刻,她想起了茉莉剛生出來的樣子。 那一刻,她才明白茉莉應該有自己的人生。 正如紀伯倫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放手,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制完美的人生,你會按下這個按鈕嗎? 反方傅首爾動情地說: 「完美應該是個人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眼中的標準。每個孩子生下來,父母都會給Ta設置關鍵詞。她生下來就被母親要求爭氣。她也很爭氣,最終活成了母親人生中唯一的亮光。 看起來結果是不錯,可是她心里的那些遺憾,那些想干沒干的事,那些被偷走的快樂,除了她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 所以她給兒子取名多樂,希望快樂是兒子唯一的關鍵詞,希望孩子按自己的譜過一生。 雷軍也表示,父母認為的完美人生,不是孩子心目中的完美人生。這里面是兩個角色的差異,父母不應該為孩子選擇。 因為人生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因為比完美的人生更重要的是,那是你自己的人生。 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放手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充分理解孩子、看見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明確界限、給孩子愛。 放手是一種智慧,它比控制難得多。 然而這正是為人父母一輩子的課題。 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span> 父母之愛就在和孩子漸行漸遠的凝望和祝福中趨于真實。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 愛他,如他所是; 而非,如你所愿。 -End- 作者:清月,多家平臺原創及簽約作者,深度寫世情,理性又溫暖,愿用文字點亮生命里的光。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
來自: 清揚15ff02pr3m > 《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