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學經典中,古圣先賢把思想、理念、精神中的精髓傳承給后人,我們閱讀經典,跨越時空對話先賢,聆聽圣賢教誨,借圣賢思想啟蒙智慧,用文化經典涵養生命,以民族精神修煉人格,有圣賢藏于心,篤于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 中國的國學精髓共有十二道,分別是: 第一道:孔子——為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要本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做人要誠實,誠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嚴以律己寬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樂也。 第二道:老子——處事之道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寬容是處事第一法; 寡欲是養心第壹法;勿言無益身心之語;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進無益身心之人;勿入無益身心之境;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第三道:莊子——養性之道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以喜悅之身,養喜悅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義準則。所謂快樂,不是財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為先,才能為次;做事,明理為先,勤奮為次。 第四道:孟子——君臣之道 君臣相比,君屬于強勢,臣屬于弱勢,其關系由強勢君主導。君講禮,臣講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禮。君禮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禮,其忠必退。 第五道:荀子——學習之道 謙虛學習,應對所有知識都是饑渴的才為最佳,持之以恒,要有堅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干,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 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于向求賢者求教,也要善于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第六道:孫子——韜略之道 意指文韜武略。中國的韜略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實為傳統文化之瑰寶,歷史遺產之精華。韜略猶如雙刃古劍。輕用其芒,動即有傷,是為兇器;深若藏拙,臨機取決,是為利器。愿學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發揚古道,利國利民。 第七道:管子——教練之道 教練不是知識訓練或者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拓展信念與視野的能力和習慣的培養;教練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第八道:韓非子——統馭之道 統馭理論:“精誠為道,運籌為術,組織為器,人才為本,制度為體,文化為魂”,帶你修煉六個方面的能量,幫你完成從攻城略地到運籌帷幄、從創業有成到基業長青的驚險一躍,成長為新經濟時代的新型領袖。 第九道:鬼谷子——權謀之道 權謀,是指在爭奪、鞏固、發展權力的過程中使用的一切靈活應變的手段。權力,是指能夠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力量。權力帶來財富、地位、榮耀。 第十道:大學——修身之道 修身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過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發展之道;致知就是獲取知識,誠意就是赤誠、真誠、忠誠之心對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修為高深的人。 第十一道:易經——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謂天地之道,也不過是自然法則。你若遵從了便能遺世獨立,飄飄欲仙。返之則萬劫不復,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輪回之苦,卻非人力所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實屬難違。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第十二道:禪宗——死生之道 死生間觀節,細微處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個生的開始,生亦是另一個死的結束。故,生則生、死則死,豈能賴著不死或就是不生。故來之則應,去留無意,隨緣而行,不糾結、不著相。 國學就是經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淀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后還能給人深刻啟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積淀。神州大地,國學文化傳承千年,國學經典是中華文明之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 “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躬行仁義、建中建極,”國學正以燎原之勢席卷全球。國學經典是一盞明燈,在你前途黑暗時為你照亮前行之路;國學經典是一把鑰匙,在你身陷困惑舉目無助時,為你開啟智慧之門。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