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思維是迄今為止人類掌握的“最高級”思維模式。 熟練地運用系統(tǒng)思維,就像從哆啦A夢口袋中掏出來的問題解決神器,處理掉生活中絕大部分的疑難雜癥。 你是遇到過這樣的處境和困惑: 1、為什么自己遇到事兒想不明白? 接手一項新任務,腦子里一團亂麻,看似諸多頭緒,卻怎么也理不清楚。 穩(wěn)定的國企VS刺激的互聯(lián)網,怎么選?不知道如何構筑自己的決策系統(tǒng)。 2、為什么談話/寫文章時說不清楚? 會議臨場被要求發(fā)言,說什么?怎么說?人一下子慌了神,支支吾吾。 想通過寫作變現,可要么寫不出來,要么寫出來一團糟,屢屢被退稿。 3、為什么學習新東西時掌握得特別慢? 其他同學已經學會,作業(yè)早早完成,成績高分,自己明明非常努力,可結果卻總不好。 為什么明明已經上了多年的學,已經在職場摸爬滾打好幾年,可轉頭回顧,這些問題似乎并沒有有效解決,反而成為橫亙在我們面前最大的障礙?這是因為你的思維有問題。 世界萬物都是由系統(tǒng)構成的。早在初中課堂,老師就指著黑板告訴過我們“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存在,同樣,社會是一個系統(tǒng),大腦也如此。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tǒng)中,面臨的任何問題,也許正是系統(tǒng)運作的bug,如果能快速找到他的規(guī)律,那就無異于得到了了系統(tǒng)的密碼,進入easy模式,能快速解決并且舉一反三。 而使用系統(tǒng)的方法正是系統(tǒng)思維。 這么厲害的系統(tǒng)思維到底是什么? 是幫助我們抽離繁瑣細節(jié),站上制高點俯覽全局的不同視野。 系統(tǒng)是指構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有機關系。系統(tǒng)中包含了哪些元素,元素與元素之間又是如何彼此關聯(lián)。就像一座房子,由磚頭、水泥、木材...構成,但它們的簡單堆砌,卻無法組成我們居住的客廳呀,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組合排列,這就是元素之間的有機關系。 系統(tǒng)的核心是“框架”。系統(tǒng)思維要求我們剝離其他細節(jié)與影響因素,找到物質的原始“框架”。就像樹木的枝干、房屋的鋼筋結構、文章的邏輯結構......就像當我們面對對方的疑問,一項不知如何著手的方案,一個必須立刻解決的沖突時,被要求快速應對,立馬構筑搜集、分析、解決的框架。這種框架,正是系統(tǒng)思維的核心。 假設此刻,總是刁難你的領導又甩過來嚴厲且不耐的眼色,他這樣找茬已經很久了,因為你的優(yōu)秀表現讓他感到受威脅,時常的冷眼、穿小鞋讓你不堪其累,怎么辦?你回家對妻子講,要不辭職好了。 可辭職真的是正確的做法嗎? 這個問題,就可以使用系統(tǒng)思維來解決。 分為5個步驟: 1、發(fā)現問題—界定問題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問題,并不是問題本身,要解決的重要部分因為各種原因被重重包裹起來,如果不仔細勘察,很可能落入南轅北轍的陷阱之中。而問題被蒙蔽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問題描述不準確 (2)問題構成要素不清晰 (3)問題本質不清楚 (4)問題隱含其他假設 這是什么意思呢?首先看第一個: “你這個方案太空了” “這個尺寸太大了” “我還想要好一點的”…可問題是,空、大、好,所指代的到底是什么?這種不清晰、非量化、甚至有歧義的說明方式,很可能讓對方一頭霧水:你到底想怎么樣?所以,我們在說明時,要使用可量化、清晰的方式,將你的要求說“明白”,也就是準確描述問題。 /// 其次,問題的構成要素不清晰。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 要撰寫一個方案,涵蓋了哪些內容? 解決一次客戶沖突,需要提前明確哪些信息? 策劃一次活動,需要做足哪些準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美國陸軍兵器修理部首創(chuàng)了“5w2h法”,用于全面地描述和拆解問題,并且延續(xù)至今。 5w2h包括: what是什么; why為什么? When何時; where何地; who誰; how怎樣; how much多少? 想一個讓你頭疼的問題,試著用5w2h去拆解,將一團亂麻理清楚。 /// 然后,是勘破問題的本質。回到開始你想要辭職的問題: 辭職是問題嗎?不是,辭職是你解決與領導不合的一個初步方法。 可只有這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嗎?當然不是。 發(fā)現了嗎?在遇到問題時,人的本能并不是理性地去分析去處理,而是快速想一個最簡單的解決辦法,試圖緩解問題帶來的焦慮,可這種方法真的好嗎?并不呀。這就是問題本質被蒙蔽的第一種情況:沒有區(qū)分問題的初步解決方案和問題本身。 除此以外,我們還常常被問題的表象所蒙蔽,這個時候可以使用5why的方法,也就是連問自己5個“why”,問5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直到再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 最后,顯性化問題隱含的假設,任何問題都處于一定的時空背景下,可能受到環(huán)境、時間、工具使用邊界的限制。比如波特競爭五力模型,在中國企業(yè)引入后遭遇水土不服,就是因為它有一定的使用條件和邊界,不弄清楚而隨意使用,很可能毫無用處。 /// 美國著名思想家杜威說過:“一個界定良好的問題,已經將問題解決了一半”。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解決問題能力有問題,而是跑錯了方向,做了無用功。先界定問題,就像砍樹前先磨刀一般,具有前瞻性。 2、分析問題-構建框架和明晰關鍵現在,問題已經擺在面前,是赤果果最本質的、清晰的問題本身,那,怎么去解決它? 有兩個方法: 自上而下提煉框架 自下而上提煉框架 我們已知,框架是系統(tǒng)的簡化形式,是系統(tǒng)的核心。將問題的要點羅列開,就成為問題解決的框架。 自下而上指的是充分調動大腦,頭腦風暴,將想到的要點寫下來,能寫多少寫多少,再進行連線歸類,使用邏輯樹、二維矩陣或價值鏈等工具將框架呈現。可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有明顯的短板:要點質量、框架完整性難以保證,并且耗費時間多,很多時候并不是最優(yōu)選。此時,當屬另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指的是套用一些我們已知的模型。比如常見的what-why-how去分析事件、波士頓矩陣、重要緊急矩陣去評估抉擇、PDCA去制定流程、pest工具去分析外部環(huán)境、swot分析作戰(zhàn)略等。 將分析工具與問題相匹配,看是否有合適模型可以直接使用。這些模型經過了時間和事件的檢驗,出錯的可能性小,并且完整性高,如果一個問題,可以套用已知的解決框架,相當于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直接使用寶貴的知識財富,無疑會極大地增加效率。 比如前面提到的離職問題,就可以使用wha-why-how的邏輯來進行分析,問題的本質在于與領導的不合。 What:不合體現在哪些方面? Why: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How:有哪些解決的辦法?和領導深聊,說明自己無意威脅的心聲;調換部門;調離其他分公司;進一步提升干掉他;離職...都是解決的辦法。 面對這些解決辦法,再使用swot分析來對比各個方法的優(yōu)劣,選擇最優(yōu)解決方案。Swot分析要求我們分析辦法的“優(yōu)勢、劣勢、機會、威脅”,可以用二維矩陣進行羅列,加權賦值評估。 /// 面對建立好的完整框架,難道每一個解決辦法都要去試嗎?當然不。 80/20法則告訴我們,問題的關鍵只在于其中的核心部分,我們的目標,就是找到問題的癥結與七寸,淘汰非關鍵部分,找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3、解決問題-執(zhí)行和檢查調整明確了是什么,要做什么,現在還剩下最后一個問題:如何去做。也就是制定出具體的行動計劃。一個詳盡、可執(zhí)行的機會對于目標達成非常重要。而方法是使用5W1H來將計劃細化: 確定時間節(jié)點與責任人 在計劃執(zhí)行過程中,隨時將進展公示 每日回顧總結 設定監(jiān)控機制,當行動與目標出現偏差時及時糾正 形成PDCA循環(huán),也就是plan-do-check-action 這就是系統(tǒng)思維的大致過程,界定問題,分析問題構建框架-明晰關鍵,執(zhí)行與檢查。 希望你遇到具體的問題,不再是想當然地認為該怎樣,或是直接下意識給出解決辦法,這種感性沖動通常受人性劣根的強影響,為了逃避直面問題的巨大壓力而作出不明智的決定。或是因為缺少思考方法而坐立不安,無從下手。將運用系統(tǒng)思維的解決流程記在腦子里,面對任何問題,停一秒,先運用系統(tǒng)建框架。長此以往,你的思維力、解決問題能力、書寫與溝通能力都或得到飛躍式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