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孫子兵法“先發制人”思想淺析 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對“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這兩種不同的戰略指導思想就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當時的軍事著作《軍志》中說:“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兩種戰略指導思想之間的差異。到了春秋戰國,爭霸兼并,戰爭頻繁,諸子學說,競彩紛呈。面對“先發制人”還是“后發制人”的戰略選擇,出現了兩種觀點完全不同的戰略流派:一派以孫子、尉繚子等為代表,強調進攻速勝,主張“先發制人”;另一派以老子、范蠡等為代表,強調貴柔守雌,主張“后發制人”。 孫子是主張“先發制人”戰略指導思想代表人物,他說:“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孫子兵法·虛實篇》)主張先于對手進入戰場,以逸待勞,爭取主動,使敵人陷于被動。尉繚子也主張“兵貴先”,說:“《兵法》曰:千人而成權,萬人而成武。權先加人者,敵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敵無威接。故兵貴先,勝于此,則勝彼矣。”(《尉繚子·戰權》) 老子是“后發制人”戰略指導思想的創始人。他提出“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后其身而身先”(《老子·二十八章》)的政治策略和軍事戰略思想,為“后發制人”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范蠡是春秋末期主張“后發制人”并把它成功運用于吳越爭霸實踐的杰出軍事家。他說:“后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范蠡認為,后發制人要用潛力,先發制人則用銳氣,把敵人的銳氣減損到最大限度,而把自己的潛力積蓄到最大程度,再消滅敵人,可謂掌握了“后發制人”思想的妙諦。 先秦時期,人們已經自覺地把這兩種指導思想運用于戰爭。如著名宋楚泓之戰中,子魚請宋襄公“及其未濟而擊之”和“既濟而未成列”時擊之,就是要“先發制人”,迂腐的宋襄公未采納子魚的建議,結果遭致敗績。齊魯長勺之戰和晉楚城濮之戰則是成功運用“后發制人”戰略指導思想的戰例。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強大的齊國攻打魯國,兩軍戰于長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莊公采取曹劌的建議,采取“后發制人”的戰略指導思想,待齊軍三鼓、“彼竭我盈”之時,“一鼓作氣”發起沖擊,擊退了齊軍的進攻。城濮之戰中,晉文公“退避三舍”、大敗楚軍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公元前632年三月,楚令尹子玉率領楚、陳、蔡、申、息等國聯軍,自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向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西北)殺來,企圖一舉消滅占領曹都的晉軍。晉文公見楚軍勢盛,自己的聯軍——秦、齊軍隊未到,遂決定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晉軍連續北撤九十里,到達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會合秦、齊聯軍,聲威大振,士氣高昂,嚴陣以待。晉軍撤退后,楚軍多數人都主張不要再追,但剛愎自用的子玉,執意要同晉軍決戰,跟蹤追至城濮,雙方大戰于城濮,楚軍大敗。晉文公之所以能夠取勝,就在于他成功運用了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的戰略指導思想。 《呂氏春秋·不二篇》稱:“王廖貴先,倪良貴后。”這兩位先秦時期的軍事家,一個主張“先發制人”,一個則主張“后發制人”,雖然戰略指導思想不同,但他們能夠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了不同戰略指導思想,并且獲得了成功,因此,才得以留名青史。可見,“先發制人”和“后發制人”這兩種戰略指導思想,并無優劣高下之分,關鍵是運用得當、因敵制勝。 一般說來,力量強大、處于進攻地位的一方,往往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指導思想;防守一方,處于防御地位的一方,則會采取“后發制人”的戰略指導思想。孫子強調“先發制人”,這是和他的重視進攻、強調競爭的兵學理論一脈相承的;換言之,“先發制人”思想是孫子兵學的重要內容和合乎邏輯的理論命題。雖然《孫子兵法》中沒有專門論述“先發制人”問題,但是,“先發制人”的思想體現在《孫子兵法》的關于戰爭指導的具體論述中。《孫子兵法·虛實篇》說:“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說的先敵占據戰地,以逸待勞,以獲取主動。《孫子兵法·軍爭篇》說:“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就是說的敵對雙方在戰略、戰役展開或進入戰斗時,要注意爭取先機之利,先敵占領戰場要地,先敵展開部隊,先向敵人弱點進攻,從而奪取主動權,而把敵人置于被動地位。可見,“先發制人”的實質是戰爭主動權問題,是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先發制人”可以采取突襲手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亂敵人的戰略意圖和軍事部署,爭取主動,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敵的形勢,從而打敗敵人。 恩格斯說,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就軍事斗爭的基本規律而言,孫子一再強調“先發制人”固然有適 孫子兵法“先發制人”思想淺析第2頁 應當時戰爭需要、相對合理的一面。但是,只強調“先發制人”帶有明顯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孫子從進攻速勝理論出發,夸大了“先發制人”的地位和作用。如前所述,孫子強調“先發制人”,與其進攻速勝理論緊密相連。孫子主張“先發制人”和進攻速勝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孫子沒能充分認識到“先發制人”、進攻速勝與“后發制人”、防御持久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后者在戰爭中應有的地位和必要的意義,以至于將先發、速勝與后發、持久的關系截然對立起來,給人們留下凡是先發、進攻、速勝便是好的,凡是后發、防御、持久便是差的深刻印象,這就明顯地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了。 第二,“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的辯證關系論述不足。二者并非是截然對立的,在戰略與戰術等不同層面,可以采取“先發”或“后發”不同的指導思想。換言之,在戰略上“先發制人”,但在具體戰役戰斗上可以“后發制人”;反之,在戰略上“后發制人”,但在具體戰役戰斗上還可以“先發制人”。對此,孫子沒有進行明確區分和詳細論述。 究其原因,這應該與當時人們的戰略意識還不明確有關。戰略作為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它的主要任務是關照戰爭中各個戰場,各個階段之間,以及前方和后方之間,軍事與政治之間的協調,使戰爭沿著一定方略與步驟發展,以取得全局的勝利。戰略比戰爭產生得晚。從戰略與戰術不分,到具有明確的戰略意識,提出戰略方針,以至提出具體的戰略計劃,在歷史上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戰略意識是隨著戰爭持續時間的逐漸延長和戰場范圍的逐步擴大,戰爭與后勤、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日益密切,而逐步為人們所認識,不斷深化不斷發展的。春秋以前的戰爭,一般在一個戰場,一次戰斗中,一天之內便結束戰斗。因此,當時人們在認識上對戰略與戰術沒有明確的區別,也可以說,那時人們的戰略意識還是很明確。受歷史條件限制,孫子沒有提出戰略與戰術進行明確區分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孫子主要從軍事角度論述“先發制人”戰略指導思想,對于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因素對“先發”、“后發”的影響和制約論述不夠,對于政治上的“先發”“后發”與軍事上的“先發”、“后發”之間的關系論述不足。 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孫子強調“先發制人”,但在論述具體軍事行動時,有時主張“后發”,如《孫子兵法·地形篇》說:“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半出而擊,這無疑是“后發制人”的做法。又如,《孫子兵法·軍爭篇》說:“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遺憾的是,由于孫子過于重視和強調“先發”的地位和作用,對“先發制人”與“后發制人”的關系沒有再作進一步地深入分析,論述上失之片面。但片面的深刻遠勝于全面的平庸,這也許正是孫子“先發制人”思想的價值所在。 《孫子兵法“先發制人”思想淺析》來源于,歡迎閱讀孫子兵法“先發制人”思想淺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