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你的決策力、判斷力或者分析力是怎么樣呢? 在大多數時候,你做出的決定,會給你帶來正確的結果,還是經常發生判斷上的偏差,導致不好的事情發生? 先來思考這個問題: 1,現在有一支賽車隊,整個賽季都很成功,現在他們準備參加賽季的最后一場比賽。 2,但這個車隊,在過往24次的比賽當中,有七次都出現了墊片的故障,另外有兩次由于其他原因而中途退賽。那7次墊片故障,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引擎損壞。 3,引擎技師認為,墊片故障與周圍的氣溫有關。過去幾次墊片出現故障時,氣溫分別是11.7、13.3、14.4、17.8、21.1、21、1和23.9攝氏度。而造成引擎損害最嚴重的那次故障,發生在氣溫最低的時候,也就是11.7攝氏度。那次比賽前一晚的氣溫低于0攝氏度,比賽開始之前的氣溫也只有4.4攝氏度。 4,賽車隊的首席技師不同意引擎技師的看法,她認為墊片故障與低溫無關,他還指出,讓賽車待在維修站是贏不了比賽的。 5,在上兩場比賽之前,賽車隊就已經更換過墊片的位置,因此這個問題有可能已經解決了。但是,那兩場比賽的氣溫都達到了21.1攝氏度。 6,這場比賽電視臺全程直播。如果車隊贏了,將會獲得巨額獎金。但如果車隊在電視直播的情況下,因為墊片故障而發生意外,那么車隊將會破產。 問題是:如果是你,你會參加比賽嗎?現在請你做出決策。 這并不是一道推理題,只是對掌握已有信息的基礎上,做出相關決策的問題。這種情況,跟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無異樣。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基于已有的信息上。關鍵之處就在于,你掌握的信息是否足夠多,讓你做出足夠正確的決策而已。 那么上文這道決策題,你認為你已經掌握到足夠的信息,去給車隊做出正確的決策嗎?如果不足夠,你認為還需要哪些輔助信息呢? 為什么你容易忽略那些重要的信息?這道題目,是由湛盧文化負責策劃發行的《信息背后的信息》一書的作者,哈佛大學工商管理教授馬克思·巴澤曼所提出來的。 他把這道題目拋給來自于不同企業的管理員,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其他信息輔助決策,但大多數人在沒有索要進一步信息的前提下,就做出讓車隊參加比賽的決定。 只有少數的人,向作者索取了兩個關鍵信息; 一,引擎發生故障時的氣溫; 二,引擎沒有發生故障時的氣溫; 這兩個信息為什么重要?因為這兩個信息可以驗證,引擎發生故障是否跟氣溫有關,是否導致問題發生的“罪魁禍首”。 作者給學員提供了一個信息包,數據說明比賽中沒有發生墊片故障的氣溫,大多數都是18.5攝氏度以上,而低于這個度數的,發生墊片故障的概率是100%。 或許你會認為,題目給出來的信息不充分,有誤導人之嫌。 問題正正就在于這里:如果你覺得信息不充分,為什么不主動索取,思考缺失的信息呢? 這就是這本書要講述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忽略某些信息,或者對某些信息視而不見,從而影響到我們的最終決策。 行為心理學認為,所有人在做決策的時候,通常都會受限于眼前的信息,而沒有考慮到更多的信息,即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面”。 我們將自己的分析,限制于那些容易獲得的信息當中,而沒有去深究什么樣的信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解決所應對的問題。 在《思考快與慢》一書當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丹尼爾·卡尼曼教授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套思維系統。 第一套思維系統就是我們的直覺系統:思考速度快、無意識、毫不費力,但判斷模糊和容易受到情緒的影響。 第二套系統就是我們的理性系統:速度較慢、意識更強,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去運作,但也因此思考會更明確、更有邏輯。 可惜的是,我們在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通過第一套思維系統做出決策的,其結果就是我們更容易受到偏見的影響,從而限制自己的認知。 由于大多數人只關注有限信息,無法察覺到環境中已經存在的其他重要信息,最終導致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只要讓自己看到那些額外信息,才會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從而讓自己更加接近成功。 本書作者馬克思·巴澤曼,就是針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解釋和說明。通過這本書,讀者可以學到如何在適當的時候尋求更有用的重要信息,并運用到決策當中。 這種能力,會提升我們我們的覺察力,讓我們在探索求知的過程中,懂得深度分析,最終拓展視野,受益一生。 是什么影響到你獲取重要信息?《信息背后的信息》一書整體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講述阻礙我們獲取重要的信息的因素;第二部分就是如何避免這些因素的影響,讓自己捕捉到重要的信息。 每個部分,作者都提供了相應的案例和分析,結合大量的數據和知識,最終給我們呈現出這本內容如此豐富的決策類書籍。 當然,如果這一點還不夠吸引,那么為了避免你做出錯誤的決策,而忽略這本好書,我先來說一說,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你獲取重要信息。 一般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利己”的行為偏好。基于這種偏好,我們很容易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問題。 行為倫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我們在既定的自我利益考量下,無論我們認為自己多么道德高尚,都很難保證不帶偏見地應對任何情景。 當我們以自己的立場去看到事情時,就很容易出現“動機性盲視(motivated blindness)”,就是當某種行為,不符合我們自身的最佳利益時,我們可能就會選擇視而不見。 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有人在偷東西,你能夠大膽站出來,舉報這位小偷嗎?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勇氣,因為大多數都害怕小偷會因此對我們做出一些不利的事情。既然如此,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沉默,假裝看不到這件事。 這就是一種“動機性盲視”的行為,有動機地選擇視而不見。 正如一些女生,對于身邊追求的男生視而不見,那是因為跟那些男生交往,并不是女孩的最佳利益,所以她當然就會對男生的各種獻殷勤視無動于衷了。 但這種決策真正就是正確嗎?說不定追求的那個男生,以后真的會對女生一心一意,關懷備至呢?萬一拒絕了他,從而錯過了一個好男人,豈不是飲恨終生? 當然,這個例子不太準備,因為情感上的決策,很難夾雜太多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這也會說明,有時候我們會因為專注其他地方(男生),而主動選擇忽略某些重要的信息(其他追求的男生),從而導致決策發生偏差,帶來不良的影響。 想要克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做到兩點: 第一,通過學習去更加全面地察覺周圍的各種事實。 如,你要了解心儀的那個男神,是否真的值得你一直等待下去。而追求你的那些男生,是否就真的一無是處。你要全面了解他們的情況。 第二,根據看到的事實做決策,并在恰當的時機采取行動; 當你發現男神也對自己有意思,而那些追求的男生,跟你的三觀并不一致,那么你就要勇于拒絕他們的追求,然后大膽接觸男神了。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克服動機性盲視,做出正確的決策。 當然,影響我們獲取信息的因素,不止這一個,書中還講述了其他因素,如: 1,集體盲視; 例如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都可能被看作是正常的行為,但這并不能說這是正確的行為。 在中國一些偏遠的地方,依然存在著某些不好的習俗。這些不好的習慣之所以沒有被取締,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沒問題,所以就一直留下來了。 2,刻意誤導; 好像魔術師給我們變魔術那樣,因為手法或者技巧的關系,我們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其他地方去,從而忽略到某些真正的信息。 各種夸張的廣告,或者不實的宣傳,都會給我們造成這樣的誤導,從而忽略產品的質量等重要信息。 3,滑坡效應; “溫水煮青蛙”,就是形容這種現象。當變化已經在出現時,由于我們在固有的環境停留太久而無法察覺,最終問題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方才后知后覺。 很多大錯,都是由小錯造成的。當我們由于過度自信而對某些事情 至于這些因素,怎么影響到我們做出錯誤的決策,而我們又有什么辦法不受到它們的影響,就留待讀者自己書里尋找答案了。 如何捕捉重要的信息?想要提高我們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作者在書中給出了五個方法: 1,掌握第二視角,留意本該發生但并未發生的事情; 2,保持理性,考慮相關者的行為和動機; 3,超前思維,至少要超前一步思考; 4,間接效應,主動去識別和覺察間接的影響; 5,采取行動,規避可預見的危機; 這五種方法,作為在每個章節都給出的詳盡的論述和方案,教導我們如何更有效地獲取和利用重要的信息去做決策。 當你能夠把這些技巧都掌握在手,你就能夠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了。 當然,想要把這種技能變成你能力的一部分,接下來這幾個步驟,你還是需要學習的。 第一步,培養覺察到重要信息的思維習慣; 任何能力,都是由習慣培養而來了。 一流的察覺者,對于很多事情的發生,不僅會關注到失敗的情況,還會關注將來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應對方式。 這種思維習慣,會讓他們從經驗中學到更多東西,從而完善自己對信息獲取和判斷的能力。 第二步,察覺到那些并不重要的信息; 不要只看眼前你認為重要的信息,一些在你背后,你覺得不太重要的信息,說不定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正如福爾摩斯所說的那樣:“當你排除一切不可能的情況,剩下的,不管多難以置信,那都是事實。” 第三步,要問為什么不這樣做; 質疑的力量很強大。當你面對一些司空見慣的事情時,不要只是接受,而是要問自己:“為什么要這樣做”或者“為什么不這樣去做呢”。 第四步,做重要決策時,找局外人聊聊; 每個人都有認知局限,一個人的思維會受制于各種事實或者條件。 當你需要在某些重大的事情做出決策時,找到幾個可以信賴的朋友,聆聽他們的意見,拓展彼此的認知局限,這樣最后得到的結果,說不定會更好。 專注很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我們能夠獲取到哪些信息。 所以給自己建立一個完善的覺察系統,幫助自己識別一些重要的信息,對我們做出正確的決策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