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0-21 20:06閱讀:9,843 風生秦少游,筆蘸王摩詰。載得輞川圖,江天寫秋色。” 著名文學家、邑人樓上層面對畫溪“南來秀水朝如畫,北峙英山儼若獅”的萬千氣象,不禁為之傾倒。于是,畫溪清逸出塵的意象,就定格在了歷史的深處。 現實中的畫溪,作為東陽最大的行政村,卻沒有這種林下之風。它是剽悍的,它是幽深的,它是熱鬧的。將近3000戶靠8000人擠在一個村莊里,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人間煙火的氣息濃烈撩人。剽悍之風:扔石頭 畫溪村曾經有個殘酷的習俗:扔石頭。而且扔出去的石頭會發出像人一樣的呼嘯聲。 據今年75歲的王銀興考證,扔石頭的風俗大概始于宋代。畫溪王姓發族于五代,當時有個禁陣大將軍叫王安的,是山西人,遷洪州(現江西南昌)統制兵馬,出鎮于婺,按部卒于東陽,葬于畫溪之滸。王安生有五子,長子王望為監軍,替父親守墓而安家于畫溪。由于他的住宅位于畫溪之濱高而長的黃泥坎上,故畫溪村從前稱為“黃坎頭”,后又改為“王坎頭”。王望五代單傳,發族相當緩慢,村里寺院中的和尚特意跑到畫獅山腳下看地形,發現村莊有一圈黃泥坎圍著,形似蜂桶,他據此而認為必須“活人血祭地”,方能保佑子孫綿延不絕。愚昧而殘酷的扔石頭風俗就此形成。 和尚規定,村里的人必須分成兩派,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八為扔石頭的日子,直到有人血落地方能結束,親戚之間也才能走動。如果一方扔石頭出了人命,另一方只需賠一刀豆腐一壇酒即可。 如此一來,村里的人只要有空就苦練扔石頭,有的小伙子晚上在田野里點起一支香,站在遠處一直扔到香頭熄滅為止。春節未到,村里所有的路口全放好了一堆堆的石頭。正月初一早上是小孩子互相扔著玩,到傍晚戰斗正式打響,全村分成六個村,一二四五村為一方,三六村為另一方。老人們說,那時,石頭在弄堂、屋頂呼嘯著,像人發出的呼嘯聲。許多人在這樣的戰斗中成了獨眼、瘸子,甚至喪命。 扔石頭的習俗止于1950年。那年春節村里沒人敢扔石頭,當時有人教唆小孩子互扔石頭,結果好幾個村莊都加入進去。區政府馬上派人趕到現場,對空鳴槍,才把扔紅了眼的村民止住。扔石頭之俗就此取消。 作為剽悍之風的另一體現是迎龍燈。畫溪龍燈形制高大,舞起來虎虎生風。每年正月十四晚,畫水鎮的龍燈都要去“朝城隍殿”,可是,只要畫溪的龍燈駕到,所有先到的龍燈都得“抽”出場讓其先進去。大村之剽悍民風由此可見一斑。 剽悍的民風熏陶出了王钅夫這樣的抗倭英雄,但畫溪王姓畢竟是婺之望族,一直崇尚詩禮傳家,從畫溪許多 充滿書香氣息和勸誡意義的路名、堂名里,可以看出畫溪人還是以溫文爾雅、飽讀詩書、淳樸善良為本的。幽深古村:多廳堂 畫溪大,戶頭多,廳堂多。它的廳堂之多在全市是數一數二的,可用“三步一廳四步一堂”來形容。據王銀興說,畫溪村叫得出名的廳堂有24個。畫溪從前有“三個三萬三,三個三千三”之說,“三個三萬三”指仁和、世德、五荊三個房頭,田地有三萬三;“三個三千三”叫不出堂名了,只知分別在下街頭、臺門里、上街頭三個地方。這幾個廳堂都是有相當規模的,然而畫溪的廳堂經過兩次浩劫,許多已經建制不全。就以世德堂來說,前后四進,廳堂全部鋪設方形青石墁地,天井用條石鋪就。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兩次大火,只留下一邊門。門額上雕有兩個字,誰也認不得。上世紀90年代初,村里有個叫王章大的老人認出是九轉文,又叫牒文,為“迎旭”兩字。后來被書法家證實不虛。 世德堂雖好,但是仁和堂的太婆對世德堂太婆說:“你們世德堂,不如我們仁和堂的照壁。”仁和堂照壁全部由青石磨成規格統一的磚塊,用豆漿和米湯拼接而成,至今連刀片也插不進,據當地住戶說每塊磚要磨兩個半工。我市文物部門的專家說這是東陽最美的照壁。可惜仁和堂在太平天國時燒得只剩下一座后堂。畫溪還有三個祠堂,分別為天、地、人祠,其中的地祠被稱為“石柱祠堂”,仿照皇宮形式建造,天井空曠并有池塘,還有兩座小橋。幾年前有村民到南京總統府游玩,一進門就大吃一驚:“這不是我們畫溪的石柱祠堂嗎?”據說這祠堂是元代大儒王庭槐請示了皇帝后建造的,王是畫溪人。“石柱祠堂”后來曾被作為畫溪中心小學校舍,古建筑如今蕩然無存。 初到畫溪村的人常常迷路,因為這里的房屋沒有明確的朝向,各個方向都有,村人說這是人太多屋基緊造成的,因此長弄堂特別多,許多地方必須兩人側身才能通行。為此不少長弄堂還用鵝卵石鋪設出分隔線,左右各行其道,相安無事。除此之外,畫溪的廳堂各具形制,沒有重復的,除恢弘的廳堂外,還有數以百計的精巧的民居,這些民居較之東陽其它地方要深廣,結構復雜。以明代建筑聿修堂為例,它共有46間房子,四周22間廂房內套著傳統的“廿四間”,是我市迄今發現的第二幢“重廓屋”。可以說走進畫溪就像走進了一座古民居博物館。 由于有大小兩條溪在村西邊交匯,鵝卵石成了村中道路建設最多的材料,從村中菜市場輻射出去,許多街巷都鋪了鵝卵石,且多規則圖案。有一處地方叫新堂樓的,天井全部用紅色小鵝卵石鋪成一個個同心圓。熱鬧村莊:人煙盛 畫溪村沒法兒不熱鬧,村居調整前六個村落就沒有明顯的分界線,調整后更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村落。全村最熱鬧的地方當數村中心的菜市場,周圍都是古屋,許多生意就在這里進行。十多年前的供銷社就設在村里最早的木結構三層樓里。村里多民樂隊,絲竹聲四季不絕于耳。畫溪民樂隊全市有名,其演奏的古樂《水波浪》多次在省、全國獲獎。最為奇怪的是,進駐畫溪最早的是劉姓,村南最為古老的樟樹就是劉姓先祖手植。但劉姓繁衍至今還未超過100戶。 #日志日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