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利欽和朱可夫都是俄羅斯和蘇聯的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但它倆的歷史功績卻恰好相反,朱可夫作為一個軍人,他在戰場上保住了蘇聯,而葉利欽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則在政壇上終結了蘇聯。而更可笑的是,作為挽救蘇聯的朱可夫,最后竟然由終結蘇聯的葉利欽給他去平反,真是造化弄人。
其實對于朱可夫的軍事才能,很多人并不認同。平行而論,朱可夫的指揮藝術確實一般,他的成功主要是因為出生在蘇聯,是蘇聯雄厚的軍工基礎和源源不斷地士兵成就了他二戰的威名。
當然除此以外,朱可夫的成功還在于他比較會來事兒,或者是比較會討領導的歡心,否者他早被斯大林處決一萬回了。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導致蘇軍中大量作戰經驗豐富的名將都被槍斃了,這才輪到朱可夫登場。
朱可夫的成名之戰是發生在亞洲的諾門罕,1939年5月11日,日本關東軍又搞了一場“以下克上”的軍事行動,關東軍在外蒙古的哈拉哈河地區與蘇軍爆發軍事沖突,諾門罕之戰打響。
6月18日朱可夫被派往前線,朱可夫到達戰場后就集中優勢兵力對來犯日軍進行“火墻式”推進,在掌握制空權和擁有絕對火力的前提下,成功將日軍擊退。
(喬巴山和朱可夫)
此戰日軍陣亡和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而蘇軍的陣亡和失蹤人數則達到了9703人,受傷更是多達15251人 ,傷亡率皆高于日軍。
要知道在此戰中,日軍的裝甲部隊非常少,火炮也不及蘇軍,幾乎就是以步兵對抗蘇軍的機械化部隊,而且日軍的兵力也處于劣勢。但結果卻是以蘇軍慘勝告終,這一仗贏得真是不怎么漂亮。
日本關東軍在戰后進行了總結,日軍失敗的主觀原因是在戰役中過于輕敵了,而且第23師團炮兵火力太弱,無法壓制對方,更加掩護步兵無法突破蘇軍的大縱深防御陣地。而更尷尬的是,日軍打了幾天后才發現,蘇軍兵力好像比自己多!
其實日軍在諾門坎戰役的表現很不錯,關東軍以一個師團的兵力對抗蘇聯1個裝甲集團軍,竟然讓對方傷亡更高,可見在二戰爆發之初時,關東軍的戰力的確不是吹的。
而反觀蘇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這場戰役換成華西列夫斯基去指揮一樣可以獲得勝利,反正就是靠人海往上堆唄。
至于在二戰時期,朱可夫確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蘇德戰爭初期,朱可夫建議斯大林收縮防守,放棄基輔,但斯大林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堅持死守基輔,最后損失了60萬軍隊。
對于斯大林固執的決策,很多人都是持批評態度,但其實正是由于蘇軍在基輔會戰中的死守,才將德軍攻打莫斯科的行動硬生生地拖到了冬天,對此基輔戰役也并非沒有價值。
不過在基輔戰役后斯大林確實感到自己在指揮上的不足,于是任命朱可夫為蘇軍總指揮。而朱可夫的戰法也很簡單,一般都是大兵團的圍殲戰,通過源源不斷的后備軍靠數量取勝。
對于朱可夫的人海戰術,斯大林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朱可夫要多少兵就給多少。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參戰也給了蘇聯極大的信心。珍珠港事件后,大量援助物資開始從美國運往蘇聯,這其中包括48萬輛卡車、1.2萬輛裝甲車、1.4萬架飛機、7000多門火炮以及無以計數的彈藥。
這些援助對于蘇聯的幫助極大,就連朱可夫都曾說過: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我們無法將戰爭維持下去。正是在這因素的幫助下,朱可夫才成功的帶領蘇軍完成了逆襲。
(朱可夫在柏林與蒙哥馬利會面)
說真的,朱可夫的戰術指揮能力真的很一般很一般,舉個小例子:
在攻克柏林的施勞弗高地戰役中,朱可夫突發奇想,調集了大量強光燈去前線,想通過強光晃瞎德軍的眼睛。
但打起來后才發現,本來想晃瞎敵人的探照燈現卻把自己人照的找不到北,蘇軍士兵們在強光下根本看不清楚長官的手勢,反而把自己的輪廓暴露給了德國人。結果在第一輪的進攻中,蘇軍被德軍胖揍一頓,得不償失。
可是如此失敗的戰術卻被國內許多自媒體演繹的出神入化,真是可笑之極。
戰爭結束之后朱可夫功高蓋主,自然是受到了斯大林的強烈打壓。斯大林甚至一度想處死朱可夫,只是在一眾將領的勸說之下方才作罷。不過斯大林最后還是以“企圖發動政變”的罪名將朱可夫降職。
(對德戰爭結束后朱可夫在紅場騎馬閱兵,此時朱可夫的聲望達到極點,這也讓斯大林對他更加忌憚)
然而在斯大林去世之前,他突然將朱可夫從烏拉爾調回了莫斯科,其中原因不明。而在斯大林死后,朱可夫堅定的站在了赫魯曉夫這一邊,從而保證得赫魯曉夫得以順利上位。
但是在赫魯曉夫上臺后,朱可夫的處境依然不咋滴,1957年10月26日朱可夫再度被免去職務,又一次離開了莫斯科,而這一別使他徹底離開了權力中心。
此后朱可夫選擇了退休返回老家,在勃列日涅夫上臺后他的處境有所好轉,但依舊是受到全面的監控,一直到他1974年去世。
朱可夫在被斯大林定罪之后一直沒有得到平反,直到1995年葉利欽才正式為他恢復名譽,而這一年也正是反法西斯勝利50周年。
為了紀念朱可夫的豐功偉績,他的大型青銅塑像被俄羅斯政府豎立在莫斯科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葉利欽還曾親自為塑像揭幕儀式剪彩。
(朱可夫青銅塑像)
葉利欽之所以為朱可夫恢復名譽,應該是出于繼承歷史考慮。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社會人心浮動,國家經濟蕭條,歷史虛無主義大行其道,民眾對于國家前途一片茫然,此時的俄羅斯需要一位民族英雄來振奮人心。
在經過一番選擇之后,極少卷入政治斗爭的朱可夫成為葉利欽所選定的英雄。葉利欽希試圖通過為朱可夫平反來凝聚俄羅斯民族,也給當時正處于經濟蕭條中的民眾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