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服務中心】投稿文章 病史:患者,男,52歲,一年前體檢提示“脾臟占位”,無明顯自覺癥狀,無發熱寒戰,無皮膚鞏膜黃染,2天前突然出現低熱。 CT平掃+增強: CT示:脾臟內圓形低密度影,大小約30mm×36㎜,平掃呈略低密度,邊界欠清,增強后,病灶呈分葉狀,邊緣強化 病理:脾淋巴管瘤,內皮細胞呈乳頭狀增生 討論:淋巴管瘤(LA)是良性淋巴囊性腫瘤,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淋巴管先天發育畸形或者某些原因引起發病部位的淋巴液排出障礙,造成淋巴液潴留導致淋巴管擴張、增生而形成的,主要發生于兒童,多見于頸部、腋窩、縱膈、腹膜后。成人發病罕見,通常無癥狀,多是體檢時偶然發現。 本病無特異性,臨床確診較困難,雖然是良性病灶,但有繼發外傷性及病理性脾破裂的危險,CT 掃描可見單發或多發形態不規則、界限較清楚的低密度區,增強掃描病灶邊緣及間隔可有輕度強化,囊內容物無強化,囊腔內容物主要為淋巴液,表現為囊性低密度,病變呈繼發出血、玻璃樣變,因此病變密度多不均勻,CT值10~40HU。 脾臟淋巴管瘤需與脾囊腫、血管瘤、脾膿腫、脾包蟲病及囊性轉移瘤相鑒別。 1、真性脾囊腫多為單一囊腔,一般邊緣無強化表現; 2、脾血管瘤平掃呈均一的低密度,邊界清楚,增強后動脈期明顯強化,部分病例可見邊緣強化向中心充填,延遲后門脈期病灶仍見明顯強化,脾血管瘤動脈期邊緣強化較肝臟血管瘤少。 3、脾膿腫,脾內呈多個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病灶,典型膿腫內有氣-液面,膿腫壁有明顯強化及壁外水腫,臨床有寒顫、高熱及白細胞計數增高,結合臨床病史可以鑒別。 4、脾包蟲病,多合并肝包蟲囊腫,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類圓形水樣密度影,囊內密度均勻,邊緣光滑,境界銳利,囊壁可有鈣化,增強掃描囊內無強化,“囊中囊”是其特征性改變; 5、脾囊性轉移瘤CT表現為多發類圓形囊性或囊實性病灶,壁厚薄不均,可有壁結節,典型表現為“牛眼征”,并常伴有肝臟或其他臟器轉移。 參考文獻: [1]劉豐,張強,楊帆,陳凡,郭振,劉松陽.脾囊性淋巴管瘤1例[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30):125-126. [2] 呂永柱,王麗華,高建軍,林楠.罕見成人脾淋巴管瘤1例[J].臨床軍醫雜志,2016,44(06):659. [3]孟祥巖,陳鵬,葉勇.脾臟淋巴管瘤的CT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04):647-649. [4]林藝雄,周杰,林建華,張國偉,代偉.成人脾淋巴管瘤1例報告[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08):1280. 職稱考試須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