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七日,吉安這片土地上,彌漫著一股書香氣息。在吉安市城投望郡閣里,聚集了來自這片土地上各條戰線上的優秀職工和熱愛文學的職工代表們,市總工會、市文化藝術聯合界聯合會、市城投公司等單位的分管領導和市作協的作家老師等嘉賓應邀相聚,并參加了“職工書屋”授牌儀式。“書香 讓勞動者更美”,這是按照《吉安市第二屆職工文化藝術節實施方案》的總體安排,進一步大力倡導“書香吉安”建設,引導全市廣大職工好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由市總工會、市文化藝術聯合界聯合會、市城投公司聯合舉辦的一次職工讀書交流活動主題。 此次活動,市文聯領導為勉勵大家讀書,揭示了職工讀書會的意義。分享期間,由吉州區文聯副主席秦宗梁先生分享了他的讀書與工作的聯系主題演講,并結合自己的成長過程,向大家推薦了3本書。場上的職工代表分享了文學作品創作與閱讀經驗,市作家協會部分代表為鼓勵大家閱讀與文學創作作了分享發言。 作為嘉賓代表,我也點名作了即興發言。我接過秦宗梁先生分享的一個觀點:“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闡述了我個人的看法。秦宗梁先生說他酷愛藏書,家藏萬書。他是一個學校的語文老師,自詡不太懂哲學,然今天聽他分享的觀念中,大多都是哲學范疇的東西。有一個觀點我比較認同,就是一個人讀書要以開放的思想、空杯的心態,去尋找個人(我解釋為生命)需要的東西,讀書是一個人自己的事。但我對他提出的累死你的是工作方法不敢全部茍同。在我看來,工作方法固然對工作產生很大影響,但最終還是取決于個人心態。 我曾經在散文《勞動者永遠年輕》和《勞動者之歌》以及詩歌《“五·一”勞動節贊歌》等的作品里分享過勞動者與勞作者的區別,認為對于工作而言,廣泛來說是對于勞動而言,你把勞動當作自身需要,是主動而為之就是勞動者,反方,是逼迫而被動為之的就是勞作者。那些知行合一的人,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例證。還有諸多名家,比如,宋代白鷺洲書院培養出象文天祥等諸多人才的首任山長(現在稱校長)歐陽子道先生、明代吉安陽明書院心學創始人王陽明先生,還有我我們的導師毛先生,他們都是履行知行合一的勞動者中的杰出代表,這是由他們的初衷和心態決定的,他們對勞動從不叫累,而是自覺的身體力行。 不忘今天的交流的“書香 讓勞動者更美”這個主題,我談了自己的感想體會和個人人事文學寫作的經歷。 書香,是何等閃光的字眼。蘇軾有詩曰:“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在現代提倡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找回文化自信的今天,我們更應找回自己。我說,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物質是健康的身體,意識是支撐你身體活動的精神身心。兩者關系著彼此,成為你生命的共同體。生命的意義在于你對社會的影響遠近。人最想滿足的需求是什么?一是對世界的認識。二是自我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三是通過自己的給予和付出,獲得愛和尊重。 一個人是要新陳代謝的,因而,必定要有物質和精神作支撐,否則就要短命。一個人要追求向上,無非名利。名屬于精神層面,對人的影響;利主要在有形和無形的物質層面,對自然的影響。兩方面的結合最終形成個人對社會的影響。也就是說,一個活在世上,其實他是有目的(目標)的,當然無須人為設定,是自然打求。人要求生存,就必須求知、求本領,以此求交往、求同存異求平衡。求達觀,你就能很好地融入這個社會,發揮你的影響,施展你的才華。 為了生存,你就首先必須要求知。人生原本是一場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經歷,無論悲喜,都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時,即使青春不再,年華已逝,也終究會遇見最美的自己。中國有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說明讀書是一個人的終生需要。現代環境已經發展成不包含了學習、閱讀、聽講和交流等等場合的載體東西。其次,你必須要求學會本領,以你的本領去創造社會財富,然后從中分享領取你要生存的一部分財富。為此,你應該將時間花在:1、鍛煉和節食,維持健康的體魄。這并不僅是獲得結果,而是一個較低程度的目標管理的實踐活動。2、學習人性,體會愉悅。人的性格和行為特點,行為動力,決定了人的需求和價值判斷,也影響到與人和諧相處的技能。3、個人價值體現。包括學習、工作(包括創造)和交往所需技能。比如文件寫作,這是更輕易地獲得自我價值,獲取生存資源的基礎,減少被生存的束縛。為此,還得讓我們回到探討讀書人生意義這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當然,無論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終生學習或接受教育應該是人的天性,人的生活或事業離不開學習,學習(悟性)決定了人的能力。一個能力很強的人,能滿足他人的需要,并借此確定自己的價值和存在。一個對人性和世界有著理性認識的人,能看透紛繁復雜事物表象后面的規律。然后,發揮本領作用,創造財富并分享財富。 既然讀書是一個人的終生需要。那么我們要讀什么書呢?又要怎樣去讀書?這些無非是困擾人們的話題。 首先,要明確方針或方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國學經典,當然,還有西方的富貴財富。浩瀚典籍,眾多目是。讀什么?怎樣讀?也是眾說紛繁。有一點,我遵照導師毛先生說的,文藝,教育,我這引用到讀書上,兩個必須,一是讀書必須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必須為生產勞動相結合。這就是讀書方向。也是一個人終生修行的走向。毛先生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可以說是中西方的完美結合。 其次,要有目標和措施。比如,我想成為格律詩人,2018年,為了彌補本人寫格律詩這方面知識的某些不足,我就利用業余時間,堅持學完了當地詩詞學會舉辦的上、下兩個學期安排的詩詞楹聯寫作課程。同時,做到學以致用,在當地期刊和其它文學刊物上發表了80余篇的詩詞作品,終于在格律詩寫作方面有些突破。 第三,要堅持,并從成效中不斷積累自信。我在文學寫作上,堅持缺什么學什么,從書本上學,從課堂中學,從網絡中學,從實踐中學,從各種場景交流中學,從中親身體驗各種文學形式與寫作技巧,為業余創作一些東西打下基礎。拿我成長的經歷來說,我從小就熱愛祖國文化和科學知識,小學在可有可無的教材時代,接觸了一些國學經典教育,培養了文學興趣。中學至高一下學期被迫分成理科文理學習時,我被分在了理科班學習。在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召下,我仍然沒有放棄對文科課程的自學,直到大學,雖說學的是機械制造與設備自動化專業,但我的業余多半在城里各級圖書館,各大學校圖書館補充學習文科類學科的東西。一是受毛先生扎在北大圖書館讀書產生的影響,二是向魯迅先生學習,他學醫,也從文。我則認為是一種文理科知識的合理補充。縱觀世界巨匠大家,他們無不是集各種學科知識的大家。所謂開放接收,就是不能只盯一處,當然,要服從主次之分。我補充學習文科類知識,卻從未忽視自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而是兩方結合,相益相長。為此,我在大學里參加過百科知識和文學知識方面的競賽,并且都能取得較好成績。參加工作后,在前后兩個單位工作時,由于取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總是被邀請寫些東西,長期以往,寫作便成為了習慣,從在報刊和雜志上發表新聞、散文、游記和詩詞等,一點一滴積累了興趣和自信。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因為酷愛讀書,便加入了好書席殊等幾個俱樂部,每年從中購買很多書籍來閱讀。2000年以來,我開始并堅持了業余閱讀和寫作,并對創作產生了興趣,因而,網絡上有我創建的一個個博客空間。2017年6月,經推薦和邀請,我自費注冊了一個公眾號,官方限定個人公眾號每天只能發一篇作品。為了珍惜這難得的資源,我給自己定了個目標,爭取每天利用上這個指標,決不浪費這空間交流的機會。就這樣,我自注冊之日起至2018年年底,每天晚上堅持寫作并發出了一篇作品。現在,我的公眾號隨著作品的增多,粉絲量也在日益增多。很多的朋友給我留言說,你是高產作家,每天堅持下來真不容易,問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晚上寫作,其實是為了安靜心思,用以調理白天強于工科的頭腦。我的這種毅力,得到了粉絲和眾多文學同好者的普遍稱贊。2018年進入吉安縣詩詞學會理事會,擔任學會期刊《文山藝苑》編委;2019年4月13日當選吉安縣文學協會副主席,擔任協會期刊《廬陵文苑》編委。 人生就這么長,生命中你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只要你學習的方向對路,有目標理想和達到理想的舉措,特別是能堅持理想信念,又能做到創作不懈,便能積累創作經驗與自信,相信大家就一定會走向成功之道! ——本文系作者原創,轉載請注明!另外,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若作品中的文字內容、美術、攝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取得聯系,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或作品! |
|
來自: 01一線 > 《01一線原創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