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里面講了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幾個字,經過多年來的學習和實踐體會,書本上講的很多都是錯的,換句話說,為什么學習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不會看病,照理說是一整套的東西,從理論到具體看病都有了,但實際驗證是不行的。 最近學習了劉希彥老師的部分講課資料,談到八綱的理解誤區,拿來分享給大家,再結合自己的臨床思路談下體會。 以下內容非劉希彥老師講課的全盤摘抄,都是結合自己的體會寫的啊,歡迎高人來拍磚。 首先陰陽是個定標的概念,整個人就分了陰陽,來了一個人,打眼一看,把下脈,就要分出陰陽,不存在既陰又陽的人。那怎么分陰陽呢?看人體能量的多少來分。最好是把脈,脈一搭上去,里面比較充實的,提示氣血充足的,那就是陽;反之則為陰。 表里的問題整個《傷寒論》都在談,也有很多不同的分法,都可以靈活使用,學懂了《傷寒論》,基本是能搞清楚表里的。按照劉希彥老師的觀點,太陽為表,少陽為半表半里,陽明和三陰都是里。如果按照解剖位置來分,一只雞掏空了腸子和內臟剩下個軀殼,那個是表,里面的腸子和內臟是里,軀殼和內臟之間的空隙為半表半里。也可以三陽為表,三陰為里。太陽代表皮膚這一層,陽明代表肌肉這一層,少陽代表中間淋巴這一層,三陰則代表骨頭、腸子內臟這些。在治療的時候可以大概這樣去對,然后定位到六經去,再根據六經辨證選方治療,治療的層次也是按這個來。 這里的活用怎么講呢?就是表里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里中有表,表中有里。舉個例子,皮膚病本來是表,有些用點發表的藥很快就好了,但有些比較復雜的就搞不定了,表中有里,皮膚可以細分為毛--皮--膚--肌四層,看下你要治到哪一層,表里要兼顧。 《傷寒論》講的表里還有一個是排病途徑的問題,往表排病就是通過毛孔這個通道,往里排病就是通過腸子這個通道。臨床上的表里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病位在哪里,病變的部位有表里之分;二是戰場在哪里,選哪里作為主戰場來驅趕病邪,一般是敵人在哪里就在哪里打,但也有時敵人太多,到處都有,或者敵軍很分散,這時可能就要選一個地方來開戰,先解決一部分問題;三就是排病途徑的問題。敵人找到了,往哪個方向驅趕,把敵人趕出去了,內環境改變了,敵人也就自取滅亡了。這個方向問題實在是太重要了,要遵從人體自身規律,不然就是南轅北轍,吃力不討好。中醫治病也體現了“仁”的思想,不是把敵人逼到一個墻角,然后用殺傷性武器趕盡殺絕的辦法,而是把病邪往外趕,它的生存環境一旦改變了,它也就不能再犯上作亂了。圓運動的思想講“正邪是一家”也是符合這個的,邪正還能互相轉化,都要給個改邪歸正的機會嘛,就是說六氣不在本位即為邪,你把它調整到原本的位置即為正了,所以我們治療轉的是那個氣,把氣運行的那個圓轉順了,就都各歸其位了,一切如常了。 為什么講“藥不治病”,最終還是身體治病?人體自身發現問題之后,自然有一個反應機制,會想法設法怎么把病邪排出體外,我們治病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先搞清楚身體想怎么排病,然后用藥物去幫助一下,順勢而為,問題就解決了。如果你把方向搞反了,那就算藥再猛也無濟于事,起的是反作用,所謂中藥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是跟這個有關。 寒熱虛實幾個字,誤區是比較大的,包括教材上的內容。治感冒分個風寒和風熱,便秘分個虛證和實證,這樣死板地去看病,去套癥狀是非常錯誤的。劉希彥老師講寒熱虛實都可以是局部的概念,不受陰陽的制約,就是可以不成一套。把寒和虛等同于陰,把熱和實等同于陽是錯誤的。就是這里寒那里熱,這里虛那里實,同時存在很常見,治療起來要寒熱同調,虛實同治。舉個例子,感冒的時候全身怕冷,但是流的鼻涕卻是黃的,寒熱都有,這個時候就你套風寒不好使,套風熱也不行。 彭子益圓運動的觀點跟這個也是相通的,人體就好比一個球,風寒火熱燥濕在幾個不同的方位,寒熱也都是同時存在的,它在其本位則是正常的生理,它呆的位置不對了則是病理狀態,要用藥調整這個問題。舉例說明:正常是南方熱北方寒(上熱下寒),如果反過來上寒下熱就是生病了,這里是針對立體圓運動那個空間概念來講的。 拿地球來打比方,地球的這邊是夏天時,地球的那邊是冬天。我們地球表面的溫度和地下幾百米的氣溫也是相反的。“天人相應”,人體這寒那熱,不論生理狀態還是病理狀態下都可以出現。 虛實的概念,虛就是沒有,空虛;實就是有余,或者不該有的東西有了。臨床上講的病理產物痰飲、水濕、瘀血都是實,大便不通堵在那也是實。虛實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可以不受制于陰陽,不受制于整體。舉例:胃里感覺空空的,想吃東西(虛);但是吃一點就感覺胃脹難受,撐得慌,還便秘(實)。 《傷寒論》的框架辨的是陰陽表里大方向,這個不能搞錯。寒熱虛實是根據情況作些微調,這個有點偏差還是會有一定效果。如果你把寒熱虛實這些都兼顧全面的話,那治療的精準度是非常高的,比西醫的影像定位還要厲害。吳雄志老師講“寧失其方勿失經”也是這個道理。 還有一個,結合舌診情況調整一下寒熱虛實也非常好使,簡單易行。舌苔則白為寒,黃為熱。虛實則看下舌苔的厚薄程度,厚的為實要瀉一下。比如整體舌質偏淡偏白,但中間有塊黃苔,說明中焦有熱,加上點黃連。再比如舌根部位的厚苔,說明下焦有水濕這些,用點車前子、瞿麥、澤瀉等去利濕瀉濁。如果癥狀上沒有體現這些病機,看下舌苔情況,補充一些用藥,可能比較完整一點。 本人總結,中醫大咖講的觀點相同的部分即是真理,捷徑就是掌握這些即可,至于爭議的部分可以先不去理。 你把這些搞清楚之后,治療思路就很清楚了,先按照《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來選方,再辨寒熱虛實加減一下,更加契合個體情況。其實《傷寒論》的方子,很多本身即是寒熱并用,虛實同調的了,只是再根據實際情況做些藥味的增減,藥量的調整。如果病人用藥效果不好,也是從這些去重新考慮一遍問題,看下是哪里出了錯。 如果你是《中醫內科學》這種什么病分到哪個證型的思路,或者什么病用什么方,查一下歷代醫家治這個病都用了哪些方子,那你可能幾天都開不出一個方子來,用上去還可能沒效。分證型的思路也要搞得暈頭轉向,可能三四個證型里面都有一些癥狀能對上,又有一些癥狀對不上,又有些癥狀是既寒又熱既虛又實相矛盾的,這也沒法開方了。 你總結經驗也是這樣,最后驗證的是你這樣思考問題對不對,而不是總結什么方子能治療什么病。 其實這些誤區和彎路都是我曾走過的道路,分享出來,希望大家能在更短的時間,找到正確的道路。為什么有些六七十歲的老中醫還講沒入中醫之門呢?排除謙虛的成分,很多也是實在話呢,沒有名師指路確實很難。感恩現在發達的資訊和開放的網上學習平臺,能領略各位中醫大咖的風采,學習之后醍醐灌頂,受益匪淺,感恩所有無私分享的中醫大咖和同道! 溫馨提示:本平臺所提供的藥方,均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若自行按圖索驥,套用藥方,則后果自負。 治病有風險,用藥需謹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