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城外的練江與西干山 西干山在哪里?這是許多人的疑問,因為即使身在此山中,未必能識西干名。徽州末代翰林許承堯在其所著《西干志》中講得明白:“吾歙城西南,練江所經,縈回如帶。自太平橋竟紫陽橋,緣江夾岸,舊稱西干。其水清澈見底,磷石織鱗,萍藻不隔其山;峭拔阻深,重嵐疊碧,駘蕩襟抱。而又近在郭外,安步可至,無遠涉之勞,夙號勝區。” 許翰林非常明白地告訴人們,西干山就在歙縣城外西南方向,是練江對岸從太平橋到紫陽橋的那一片山巒的統稱。那里山清水秀,古跡眾多,而又近在城外,素來就是名勝薈萃之地。西干山主要以兩座大山為主體,那就是靠近太平橋一側的披云峰和靠近紫陽橋一側的紫陽山,另外的組成部分還有龍井山、城陽山(翠微峰)等一些其他山峰。 民國版《歙縣志》“徽州府治城垣圖”左下角的塔就是前面照片中的宋塔 西干山一帶曾經佛教寺院眾多,香火鼎盛,古徽州著名的西干十寺就是因為西干山而得名。其實,西干十寺只是西干山寺廟群的統稱,在不同朝代,寺廟的總數和名稱均有所不同。據記載,宋代只有三座寺廟,元代有十二座,明朝弘治年間有九座,清康熙年間是十二座,到乾隆年間還留存十座。這十座寺廟的名稱究竟是什么呢?《西干志》這樣記載:“十寺之名稽之舊志:一、太平興國寺,二、長慶寺,三、等覺寺,四、應夢羅漢院,五、如意寺,六、凈名寺,七、妙法寺,八、藏經寺,九、福圣寺,十、五明寺。”這些寺廟皆已無存,唯余宋代修建的長慶寺塔。 宋朝古塔~長慶寺塔 宋朝古塔~長慶寺塔 長慶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身彩繪仍然清晰可見 西干十寺雖然早已無存,但在西干十寺遺址上相繼出土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歷史文物。這些文物對了解當年的寺廟規模和宗教狀態,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如今,這些文物還靜靜地存放在歙縣博物館中,供有興趣了解古徽州那段歷史的人們參觀。 西干十寺遺址出土的青銅大鼎 西干十寺遺址出土的青銅文物 公元2000年,經政府宗教部門批準,在長慶寺塔旁邊重新建起了太平興國寺。 新建的太平興國寺和宋代的長慶寺塔 西干十寺之一的五明寺遺址就在新建的太平興國寺后面的山里,明末新安畫派創始人之一漸江和尚、徽州名士許楚都因不愿歸降滿清而隱居于此。五明寺泉為古歙四大名泉之一,至今仍保留著清末翰林許承堯題寫的碑石。后面植被繁茂、俯瞰練江的山峰就是西干兩大主峰之一的披云峰。 圖中右側大山為紫陽山,拍攝位置即為披云峰山頂 披云峰山勢峻峭,攀登此峰一般都要沿著青石板鋪成的披云古道向山頂行進。古道沿途蒼松翠柏及各色樹木蒼翠欲滴,遮天蔽日,使人心曠神怡,忘卻攀爬之勞。 披云古道 披云古道 攀至山頂,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綠樹掩映下的披云亭。遺憾的是,古籍中記載的披云亭早已毀損,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用鋼筋水泥修建并貼著白色外墻瓷磚的披云亭。 西干山披云峰之披云亭 登上披云亭,俯首遠眺,整個被練江環繞的徽州古城(如今的歙縣老城)及周邊美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唐朝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張友正登臨此亭,慨然撰出《歙州披云亭記》,其曰:“山有佛寺(興唐寺),而回廊翼旋,飛閣云褰,萬家井邑,在我宇下,實一方之勝概也。”描寫的就是登上披云亭那種居高臨下、一覽無遺的壯闊感受。 從披云亭上俯瞰徽州古城 俯瞰豐水期的徽州城外漁梁壩 據民國版《歙縣志》記載,徽州古城完好地保留了三座明代古石橋,并進行了繪圖標注,其標注位置與現在的位置沒有大的差別。這三座橋分別是萬年橋、太平橋、紫陽橋,令人稱奇的是,這三座古橋至今還在使用,為歙縣老城的百姓提供著便利。每當走在這些橋上,總能使人感到自己的每一步都在跨越著歷史,都在踩踏著徽州歷代先賢的足跡,激起無限的遐想。 《歙縣志》中徽州古城、西干山、練江、三座古橋、漁梁壩的標識圖 俯瞰徽州古城和練江:近處是太平橋,右上角遠處是萬年橋 漁梁壩下游的紫陽橋,古代徽商水路前往杭州的必經之地 從披云亭俯瞰徽州古城的甕城、南譙樓、徽州府署 歙縣西干山備受古人推崇,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這里山勢連綿,猶如屏障;瀕臨練江,山水相依。距離徽州府城與歙縣縣城僅一水之隔,又有太平橋與紫陽橋相通,為人們提供了安步可至的絕佳去處。加之這里山勢峻峭,樹木蔥郁,環境幽靜,成了佛家建寺修廟、參禪修行之所;也成了儒家建設書院(紫陽書院)、開科取士、考核官員的場所;還是道家悠然避世、羽化飛升的所在(如唐朝道士許宣平)。李白的足跡也曾踏臨此地,至今太白樓還屹立在太平橋頭碎月灘畔。 紫陽山下 練江泛舟 由于西干山披云峰是“頭枕山、腳踏川”的風水寶地,不少名士高人的塋冢安于此地,使人平添懷古幽思。下一篇對西干山披云峰的名人冢塋進行專題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