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術名家工作室文獻研究--紫陌醉羽》 未君 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2018年7月第一版 大16開本 19印張(304頁) 裸脊裝訂 輕松翻閱 定價108元 訂購微信:15010887395 關于花卉寫生教學十問十答 一、寫生中要準備哪些繪畫工具和輔助工具? 答:我建議到網上或專門的書畫用品店去購買一套寫生工具,如寫生折疊凳、折疊三角架或折疊畫桌、折疊畫板(帶畫氈),折疊水桶、調色盤(最好為塑膠制)及畫筒。除了購買寫生畫具外,還需準備毛筆、顏料、宣紙、卡板、墨液等。我畫線描寫生時,僅用一支勾線筆寫生,寫生紙我一般選用凈皮宣或半熟宣紙,或三分熟生宣卡板。寫生除繪畫工具之外,還需準備一些輔助工具,如熱水杯、遮陽傘、防曬服、防曬油、救生藥箱(以防意外發生),以及防寒防雨等戶外必備品。因為寫生純屬野外活動,受到一些條件的制約,輔助工具也盡量準備得充分一些,如有條件,還可以開著越野車外出寫生,免得背負沉重的寫生畫袋,避免長途勞累。從一個人的生存基本要求出發,安全是放在第一位的,如外出較遠的地方,一是盡量結伴而行,二是最好購買一份人身意外險。 未君 棕櫚園寫生 二、為什么臨摹了許多古畫,甚至還畫了好長時間的創作,而到寫生的時候怎么都用不上? 答:這個問題可能會困擾很多工筆畫初學者,或者青年畫家。我曾在西雙版納植物園,目睹一名較為知名的畫家在寫生時,一手拿鉛筆,一手拿橡皮擦,看見對方反復畫一根線條,然后又反復擦掉。我們要明白,臨摹古畫是學習中國畫的筆墨基本技法,通過臨摹,掌握一些用筆用墨的基本常識、基本畫理、基本程序等。有特定的圖式參照物,不用考慮構圖,不用考慮畫面各種復雜關系的處理。而一旦寫生,沒有任何圖式參照,自然中的物象十分復雜,花花草草千絲萬縷,如果不加以思索,不加以感悟,是不可能畫好寫生的。 未君 棕櫚園寫生 但臨摹古畫,毋庸置疑,對寫生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的。通過臨摹古畫,我們會掌握古畫中的一些基本規律,一些筆墨技法,這些有益的因素會幫助我們在對景寫生中進行仔細觀察與梳理。比如構圖、用線、用色,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臨摹與對筆墨的實踐過程,恐怕在寫生中更加難以下筆。所以,寫生時,要力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眼前物象與傳統古畫做一番對比,你會發現許多奧妙,這種“對比”會成為你畫好寫生最佳的途徑。 未君 棕櫚園寫生 三、什么是寫生的第一印象?怎樣把握和處理這種關系? 答:我們常講,我對某人第一印象非常好,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印象是根據對方的表情、姿態、身體、儀表和服裝等形成的印象,如一個人的耿直、豪爽、心直口快、婆婆媽媽、邋里邋遢等,一是通過對眼睛所看到的進行分析,二是通過對對方的肢體語言、儀表進行分析所得出的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那么,我們對待自然物象,其實也可以讓一朵花、一片葉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如花的顏色,花的大小、花的姿態,花瓣的結構關系,它是美的還是丑的,它是否適合你的構思,你的畫面。由于我們對眼前景物不了解,你會在幾秒鐘時間內,給出一個你所看到的最直觀的印象。 未君 煙火花寫生 為了把握好這種第一印象,這時需進一步認真細致地觀察,在觀察的同時,你可能會發現原來這朵花、這片葉,或者這棵樹并不是你第一眼看到的那樣,它與你的第一印象到底有多少出入,你需要仔細默記下來,成為你對景寫生最有利的佐證。如果此時,你有寫生的沖動和欲望,不妨盡快坐下來,動手畫畫,把你看到的第一印象中的物象,和你仔細觀察后的物象聯系起來,然后畫出你想要的那種感覺。如能做到這些,畫出你的感受,你的寫生稿已經成功一半了。 未君 蘭園寫生 四、怎樣處理構圖中的“勢”與“開合”,“動”與“靜”之間的關系? 答:我們常說,中國畫最難的地方就是構圖,從技法上講,的確如此。構圖中的主賓、聚散、疏密、開合、虛實等關系都是作為分枝服務于總體畫面的,而形成畫面總體趨勢,構成畫面樣式的主旨就是“勢”。我們都知道,山水畫最講“勢”,無“勢”不壯,無“勢”不美,無“勢”不險。“勢”是一股隱含的力量,是畫面各種因素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人們通過對大自然中不同物象的觀察引起不同的感受及感悟,為了表情達意把它描繪在紙上成為視覺形象,完成從心理到畫理的轉變。“勢”就是構架在心理與畫理之間的一座橋梁。 我們只有了解它,才可以在繪畫表現中大膽取舍、游刃有余。從而達到立意造象,立象以盡意的本來目的。而所謂“開”,具體講就是畫面較為空疏、視覺上較為突出之處,或者畫面所隱現出的一股“氣流”。“合”是“開”的對立面,就是畫面上較為密集、較為緊湊的地方,也就是說能讓“氣流”聚集之處。開與合,即分與合,是相對立的矛盾。有矛盾的對立因素,畫面才生動。“開合”“聚散”“收放”等對立因素是構圖中首先碰到的一個規律。有開必須有合,有聚必須有散,有放必須有收。有開就必須以合的力量加以制約,才能相對穩定下來,使人從視覺心理產生安定穩妥之感,看起來感到舒服。 未君 竹林寫生 畫面上的“動靜”關系,就是指畫面本身所產生的穩定感與流動感。“動”與“靜”的關系也是相對立的矛盾體,就花鳥畫而言,能“動”的不僅是飛鳥、走獸、云水、蜻蜓與彩蝶;而“靜”的也不僅是山石、樹木、花卉、植物、建筑。如一朵花,你看似靜,但如果風一吹,它就是“動”;如樹葉,你看似靜,但它如音符一樣,高低錯落被畫家畫在紙上,那種音符般的躍動,它就是 “動”;再如地上躺著一只孔雀,她高揚著頭看向遠方,她身體雖“靜”,她的心卻是“動”的。中國歷代文人畫家對“靜”有獨特的追求,那是一種超脫的美。中國畫意境求靜,氣韻求動,其實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容,神韻綿長。 未君 竹林寫生 畫要外張得勢有氣魄,內斂傳神才有精神。畫要外分內合,形斷意連,外松內緊,內外相應,一動一靜,在開合與動靜的對立統一的關系中建立起中國畫技法與思想的堡壘。中國畫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通風”,“密集”要注意凝聚,“疏散”要注意秩序,于此,方能處理好復雜的畫面關系。 未君 蘭園意筆寫生 五、寫生時如何取舍,到底取哪一塊,舍哪一塊? 答:這個問題,沒有標準。何時取,何時舍,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取舍,應看作是一種精神;取,是一種領悟;舍,更是一種智慧。取舍不僅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也是一門生存的藝術,被譽為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取與舍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對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它相生相克,相輔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間,存在于微妙的細節,它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真理。 未君 竹林寫生 大自然中的景象物態萬千,滿眼碧綠和繁花似錦,在你與自然進行最為親近的對話時,你可能就要做出自己的判斷,哪些適合你,哪些不適合你。在你審視眼前景象之時,你的心里應該要有起碼的“一桿秤”,哪頭重,哪頭輕,你應該分得清楚,抓住最主要的也是最讓你眼前一亮的物象。隨后,你要盡快確立你的意象內容,并在你的腦海里,集中、整理、高度地概括出你想要的那一部分,這即是“取”,也是“舍”,因為被你拋棄的那部分已經被你不知不覺舍掉了。大家都已經知道,對景寫生,并非描摹自然或者照搬自然,這是寫生中的一大禁忌。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于心。繁花似錦,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畫完所有景象,那么,你經過取舍,獲取其中三兩朵,就已經表達萬千了。取舍最大的奧妙就是要學會做“減法”,而不是做 “加法”。同一景物,由于各有各的取舍“標準”,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也各不相同。你若真正把握了取與舍的尺度,便等于把握了成功寫生的金鑰匙。你想想,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取一舍的重復。 未君 禾雀花寫生 禾雀花寫生局部1 禾雀花寫生局部2 六、為什么要對景寫生,意義在哪? 答:我們為什么要對景寫生?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這些年,我們從各種媒體、以及一些名家評委的口中,經常見到和聽到各種關于對近幾年全國美展作品批評的聲音。諸如展出的都是一批批照片畫,看不到真情實感的作品,這其中包括人物、山水、花鳥,在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美展作品中基本看不到優秀的寫生作品。我們再縱觀歷代流傳下來的這些作品,為什么每次去看,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每次都要為之感動、震撼?尤其是一些結構精準、造型極其復雜且十分生動的山石、樹木,以及氣勢宏大的場景,如果不是畫家親歷寫生,怎會有如此驚人的記憶?其中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全依靠真情實感對景寫生或默寫來進行創作,所以畫出來的作品才會打動人心。因此,關于為什么要對景寫生的目的和意義我總結如下幾點: 未君 禾雀花寫生 (一)解決對客觀物象、物理的認識。雖然,我們平時通過各類照片、畫冊也能對客觀物象進行間接的了解,但那不是最直接的。有一次,我帶學生在白洋淀寫生荷花,我問學生,你們看看荷葉有什么特征?仔細看看。學生里里外外瞧了半天,也沒發現有什么明顯的特征。我說,荷葉是圓的嗎?學生說,是啊。我說,荷葉并非是圓的。事實上,荷葉從葉芽長大成荷葉,出水后由兩部分葉子組合而成,逐漸長成大葉時,它仍不是正圓,而是一個圓分成了兩瓣,兩瓣中間上下有明顯的分界口,分界口中間是兩個不規則的半圓,如果不深入觀察,是很難發現荷葉的生長物態的。再比如:你在畫室里看風景照片,和去大自然身臨其境看風景,誰都知道那不是一個概念。這個道理很簡單,而且,通過對景寫生,能使我們對客觀物象、物理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都能感受它的形、色與意趣,還可以鍛煉我們從客觀到主觀,再由主觀到客觀的抽象思維與筆墨語言的表達能力。 未君 蘭園意筆寫生 (二)有利于積累創作經驗與搜集創作素材。大家會想,我拍照片也可以搜集創作素材。當然,我不完全否認拍照就不是搜集創作素材,但那只是我們在對景寫生中作為輔助的一種工具。寫生其實是對自然物象的一種研究,你需要細心地觀察,感受大自然的風貌,用筆去記錄,用心靈去感悟,以此來提升你的審美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等。而且,許多景物細節,僅僅通過照片是發現不了的。首先,照片是平面的,其次是受光影的影響,再好的照片也會有死角和死黑,但寫生時的現場氣氛是照片無法還原的。那種晨霧、姿態、陽光,和場景周圍所折射出的景致,以及人為的歡聲笑語,鳥語花香,都是照片無法替代的。當然,拍照也有它的很多好處,但我們寫生,是要畫出生動的物象,而不是畫標本。如果我們聽說這張照片像一幅畫,那是對照片的褒獎。如果說,你這張畫像一張照片,那就是批評了。 未君 非洲芙蓉寫生 (三)培養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感受能力。中國畫的創作雖然有很多途徑,但可以說,寫生是中國畫創作最有效的一種手段和方式。為什么許多評委對全國美展作品批評多于褒獎,那就是展出的作品缺少較強的感染力和真實性,看不到來自畫面中最打動人的一面。甚至許多作品千篇一律,許多作品在構圖、形式、題材都似曾相識,許多作品都有出自一人之手的嫌疑。中國畫創作雖然有很多種途徑,但寫生應該說是中國畫創作必不可少的一門基礎訓練課,這種訓練的目的包括兩方面: 未君 非洲芙蓉寫生 1.培養我們獨特的審美價值。所有客觀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沒有對客觀物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悟,則不可能細致地理解到物象最真實的結構關系、色彩關系、造型關系以及生長規律。因為藝術創作規律決定了作品本身是由作者賦予了一定的情感、美感、提煉與升華,才會使觀者獲得愉悅和美的感受。而同樣的物象,為什么每個人畫出來卻不一樣,那就是因為我們對客觀物象中主觀感受不同,每個人對物象主次、虛實、色彩、結構,或者美的還是丑的,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方式,這就需要我們有效地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對物象的了解和對物象的敏感程度。 未君 非洲芙蓉寫生 2.培養我們對物象的感受能力。我們經常講,寫生時要如何升華、如何提煉、如何取舍等等,其實,都是我們對客觀物象最直接的感受所做出的最直接的判斷。我們要通過對自然物象的了解、觀察,把從古人那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寫生中來,即找出構圖的規律,概括表現的規律,比如疏密關系、空間層次、主次、大小、節奏等。可見,要畫好寫生作品,不完全是畫我們所看到的,而是畫我們所感受到的,如果,看到什么就畫什么,那叫“照搬自然”,和呆在畫室里看著照片畫沒什么區別。也可以這么認為,寫生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創作意圖,像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的許多山水畫作品,就是直接通過寫生成為創作作品的。 未君 蘭園寫生 七、書法的線和白描寫生中的線有區別嗎?怎樣才能結合起來? 答: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很早就有“書畫同源”的美學理論之說,雖是老生常談,但這里有必要再重復說一下。“書畫同源”意指書法和繪畫在最初的起源與發展之間有著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關系。在表現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筆墨運用上具有共同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不僅體現在工具材料的運用上,比如毛筆、宣紙、墨,更多地體現在對中國繪畫美學觀念的追求上,它們所蘊含的抒情的藝術意境均有著獨立的審美價值。 未君 桃花寫生 我們看書法的筆墨線條,雖單一抽象,但它概括了物理世界的結構、空間、形質和色調,表現與抒發了作者個人的情感、意趣、氣質、素養、品格,包括對宇宙和生命的體驗。書法作為真正的抽象派藝術,它更加追求氣勢之美、意態之美、韻律之美,它與繪畫不同的是它只表達意。而中國畫的用筆就是充分運用了書法藝術的 “點、線、面” 這種抽象手段來完成繪畫本體造型語言的,在這個基礎上,繪畫除了表達意,更重要的是表達自然物象。可以說,中國畫如果離開了書法的用筆,就很難言稱之為中國繪畫。可見,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學畫畫前先學習書法是多么的重要。 對于書法的美學和定義,我在這里不做過多的論述,從書法和繪畫獨特的審美功能來講,它們具有的共性大家都已了解。而我這里需要和大家論述的是白描寫生中的線條,它在筆法精神和內涵上與書法的筆墨線條具有相似的表現方式和審美氣質,如用筆蒼勁渾厚、瀟灑飄逸、剛柔相濟、靜中求動等。在表現技法上,白描的線不僅以線造型,表現客觀物象,更多的是要將線的節奏感、韻律感作為審美主體而產生美的意蘊。在白描寫生教學中,我通常會用兼毫“勾線筆”作為寫生的重要抒寫工具。“勾線筆”所具有的特點是小巧靈活、吸墨性強,筆握手中,運用手腕和指尖之內力,點行、提按、頓挫、回鋒,及上下、左右,盡情揮灑。在中鋒行筆的方法上,我們要運用書法行筆的速度、快慢和節奏感進行。值得注意的是,行筆中要注意墨線的濃淡與粗細之分,從亦濃亦淡、亦粗亦細中,可探究其作者之素養與畫品。古人講,字如其人,畫如其人,人的品性皆會融入其書畫作品之中,故由此可得,線如其人,書畫同源,源自人心。不論書法、繪畫,還是白描寫生,線的質量,都是決定一幅優秀作品最主要的因素。 未君 蝴蝶蘭寫生 八、怎樣畫好一幅白描寫生,具體有哪些表現方法? 答:怎樣畫好一幅白描寫生,首先我們要選用好的工具,第一要選用好的勾線筆,第二要選用好的宣紙(或生宣卡板),宣紙宜選用半生熟或特凈皮宣。其次,對于初學者,可以先從單枝花卉開始寫生。自然物象千變萬化,紛繁復雜,要組織成富有意味的畫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對單枝花卉的花、葉、枝干仔細觀察,了解花、枝、葉之間的疏密關系及它們之間在用筆上的區別。哪怕是畫單枝花卉,也要把花、枝、葉的來龍去脈與結構交待清楚,也要有所取舍、夸張和概括,如花朵的開合,枝干的縱橫交錯與氣勢貫通,還要注意花與葉的邊緣形的起伏,不要畫成直線與三角交叉。 未君 禾雀花寫生 然后注意用筆的書寫性,這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書法基礎。筆墨在寫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眼前的物象豐富多姿,有近有遠,有虛有實,那么,我們在用筆用墨上,要考慮行筆的快慢,輕重緩急與一波三折,起筆、行筆、收筆要有法度。在用墨上,不要筆筆蘸墨,應該在蘸墨后將筆上的墨畫完再蘸墨。甚至有的時候,在前面的干筆或淡筆處怎樣對接蘸墨后的濃墨,也要考慮清楚,可以先從別處落筆之后,逐步畫到之前收筆之處再進行銜接。在寫生中,需使筆墨隨情而動,意在筆先,充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具體表現上,我介紹以下三種寫生中常用的方法: 未君 禾雀花寫生 1.移花接木法:即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這一方法是寫生中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寫生方法之一。客觀物象在自然界十分豐富、分散,需要經過作者主觀思維及畫面的需要,凡作者視線之內的,且符合畫面的“其他物象”組合到一個畫面。在花卉植物園,我們經常只需挪動一下屁股,變換一個姿勢,就可進行移花接木,畫出多張滿意的寫生作品。 未君 玉蘭花寫生 2.遷想妙得法:“遷想妙得”是顧愷之提出的作畫構思理論。“遷想”指畫家在藝術構思過程中的想象活動,把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之中,取得藝術感受。“妙得”為其結果。即通過藝術家的情感活動,審美觀照,使客觀之神融合為“傳神”的、完美的藝術形象。這是對繪畫審美活動和藝術構思特點的最早概括,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個重要的美學原則。我們在寫生當中,即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客觀對象或其中某個局部細節進行細致的觀察,并通過觀察聯想到其他的場景、空間、其他相似物象,然后把這種“遷想”感受畫入寫生當中,這是一種抽象思維和具象思維相結合的寫生方法。 3.夸張變形法:從古至今,從中到西,夸張變形這一表現手法,是所有藝術家慣用的技法之一。中國畫家在藝術創作時,在認識世界,表現物象,反映生活和內心情感世界時,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畫家對自然物象進行提煉、概括、夸張、變形,從而達到強化作品寓意性的目的。中國繪畫藝術的原動力其實就是在變形與夸張中不斷發展與成熟的,經過夸張與變形的藝術,特征更加鮮明、更加典型,并具有加強敘事和傳情達意的效果。中國早在北宋時期,便有“不求形式”的美學理論,受這種美學理論的影響,歷代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追求筆墨的獨立性,以及將意境作為繪畫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寫生中的夸張變形手法,是畫家進行主觀再創造的一種繪畫形式。 未君 闊葉蒲桃寫生 九、為什么要讀畫論畫史?應該讀哪些畫論? 答:學好中國畫,一是解決技法問題,二是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前者是“材料與技術”層面,時間長了,可以熟能生巧;后者是“藝”的層面,如果只追求技法不追求藝術,沒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 只能算個畫匠了。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算得上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人類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畫家從“技術”上升到“藝術”,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只有藝術逐漸提高,技術才會隨之而上,因為“技術”是可以學來的,而“藝術”只能創作出來。我們看看歷代大師留下來的經典之作,會發現,真正打動我們的作品并非技法,而是作品本身所傳遞出的精神內涵、力量和境界。而衡量一幅作品的價值,也并非是看作品的筆法、墨法、題材之類的這些表象,更應該看重形而上的層面,這幅作品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哪些啟迪,哪些地方能讓我們產生共鳴,并為之感動。 未君 姜花寫生 中國古代畫論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 如先秦諸子的《論語》《莊子》《韓非子》等,已經有了對繪畫論述的片言段語,但這些論述并非繪畫本身,而是繪畫之外的思想觀念和主張。所以,古代畫論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繪畫精神狀態,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意義。這些著名的畫家畫論綜合了文學、哲學、美學,以及人文地理與歷史,匯聚了先賢大師們的智慧結晶,它對推動中國畫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這些智慧和畫論是超越時代和歷史的,多讀畫論畫史的意義已經不言而喻了。怎樣使自己的作品得到進一步升華?讀書,仍是我們當下必須惡補的一門重要功課。如謝赫的《古畫品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清代石濤的《苦瓜和尚語錄》等,都是最具有典范性的畫論名著。著名畫家王明明說:“創作的歷程就是做學問的歷程,是立人的過程,人立不起來,畫自然無從談起了。”當然,我有時候強調大家多讀書,并不是單純地去讀某本書,閱讀是一種廣義的說法。我通常把讀畫、讀自然物象、讀人生,或者看一部電影,看一場畫展等等,其實都可以歸納于閱讀,只是“讀”的角度不同。唯有閱讀,才能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而改變我們畫面的氣息,并提升我們的素養使我們的內心變得純粹,使我們的思想情懷變得更加寬廣。 未君 三角梅花寫生 十、如何發揮筆墨在寫生中應有的作用? 答:一幅好的寫生作品就相當于一幅創作。一個成熟的畫家在對景寫生中,在將自然物象轉化成藝術形象再現在宣紙上時,這種創作就已經完成了。怎樣發揮筆墨在寫生中應有的作用,這里面有一個關鍵詞——筆墨語言。 未君 芭蕉寫生 雖然歷代對“筆墨”有不同的解讀,但中國繪畫對筆墨的重視應始于唐朝,唐代詩人、畫家王維認為 “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在繪畫上將筆墨的藝術表現語言得到了進一步拓展。對于筆墨的解讀,當今各類藝術理論讀本一般也都會談到,且見仁見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運墨而五色具,是為得意。”指出立意和筆墨的主從關系。南齊謝赫在他的《六法論》中將“骨法用筆”僅置于“氣韻生動”之后,極大肯定了用筆在中國繪畫中的重要性。東晉顧愷之首創的“游絲描”細膩柔和、精絕無倫,更是開創了中國繪畫完美成熟的線型筆墨。 未君 芭蕉寫生 我們也常常談論某某畫家的筆墨功夫怎樣?單純從技法上講,“筆”一般指勾、勒、皴、擦、點等筆法;“墨”一般指烘、染、破、潑、積等墨法。在理論上,強調“筆”為主導,“墨”隨“筆”出,筆墨相互依賴,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而水則是“筆墨”運用的核心,水的巧妙運用不僅能使墨色蒼潤不苦澀、死板,能表現出滋潤秀美,還能使畫面表現得更加出奇。墨色的神韻與意境,是獲得“形神兼備”藝術水平的必備條件。所以 “筆墨”不僅表現繪畫作品中的“氣韻生動”,不僅成為一種抒發作者情感的藝術語言,更是我們鑒評一個畫家的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條件,也使得筆墨具有了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 未君 炮仗花寫生 我們要樹立一種正確的寫生觀念,從敬畏自然到欣賞自然,學會嚴謹細致地對物象進行觀察和分析,然后將客觀物象通過主觀思維一系列的組織與分割、最終將自然物象轉化為藝術表象。因為在寫生的那一個特定的時間里,需要作者凝神靜氣,遷想妙得,與眼前的物象進行交流,了解物象的特性,在合乎藝術規律的前提下,擇取自己最欣賞和最需要的一部分,發揮與所畫物象“一見鐘情”最初的感受,將濃淡干濕的筆墨依據之前臨摹學到的技法,大膽地畫在宣紙上。此時筆墨在作者的意念中,是抽象的又是最具體的,它會因為你的性格,當時傾注的情感以及是否細致觀察而發生改變,并影響你寫生作品質量的高下。寫生作品沒有對錯之分,哪怕你畫錯了,也會因你的這種筆墨情懷而獲得最真實的體驗。正是這種勇氣和熱情,成為你深入自然中寫生創作的源泉和動力。只要你善于發現和表現自然中的大美,你的寫生作品就一定會感動自己,并打動別人。 未君 灣子木寫生 『寫生花絮』 未君,1973年出生,湖南益陽人,詩人、北京職業畫家,九三學社社員。 先后畢業于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曾任教于廣州大學,及擔任中國人民大學畫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高班班導師、特聘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美協藝委會委員、北京丹青盛世書畫院院長。 長期傾心致力于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研究方向包括中國重彩花鳥畫、重彩山水畫、中國書法,以及中國古代畫史與中國繪畫美學。主要研究成果發表于《人民日報》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藝術生活》《藝術界》《美術》《書畫世界》《美術大觀》《新視覺藝術》《畫界》《中國書畫報》《藝術中國》《美術報》《藝術界》等刊物。 中國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并有獲獎,作品被外交部門、中央軍委北戴河辦事處、香港特區政府、廈門美術館、銀川美術館、武進博物館等單位及私人收藏。有文學集《欲望的城市》及《未君花鳥畫作品精選》《名家未君工筆花鳥》《未君作品集》《未君畫集》《未君白描花卉》《未君書法集》《紫陌醉羽》等十余種著作。 |
|
來自: 幽蓮生夢 > 《飛花弄晚煙籠晴《花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