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996的話題討論得很火熱。 不過,輿論起到的作用終究有限。資本有資本的考量,員工也有員工的立場。 書單君想提醒“書米”們,對于手上沒有股權的絕大多數普通員工而言,公司是老板的,發展是自己的。如果在工作中只有輸出,沒有輸入,哪怕一時收入再高,也和被用來榨汁的橘子沒什么區別。 所以,修煉出一身走到哪里都不怕被人取代的本事,才是每個人應該看重的地方。 如何才能做到?這要靠合理的職業規劃。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本關于職業規劃的好書,《遠見》。 作者是曾任奧美互動全球董事長的布賴恩·費瑟斯通豪,近20年來,他持續研究職業規劃,對于個人職業發展有著獨特的見解。 他在書里說,職業生涯不是一場短跑比賽,而是一場至少長達45年的馬拉松。 [ 你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嗎?文末有一個測評,可以幫你找到合適的職業發展方向。] 《遠見》一書中,將職業生涯分成三個主要階段,每一個階段持續大約十五年。 第一個階段是畢業后直到40歲,你要做的就是八個字:加添燃料,強勢開局。 這并不僅僅是一個被動增長年齡和閱歷的階段,年輕人應該在這個階段保持高度活躍,目的性必須要強,最好選準一條路,做出開創性的工作。 絕大多數“書米”應該都處在職業生涯的第一階段,我結合一個媒體行業內的真實故事,詳細講講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小李和小王幾乎同一時間進入了一家頭部媒體。領導給兩人設定的KPI都一樣,一個月六篇稿。 這樣的任務量要求對成熟記者并不算多,但對新人就稍微有些吃力。兩人之前都只有數次實習的經驗,還只能算是新人。 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兩人選擇了不同的工作模式。 小李的工作模式是,蹭熱點。每當有熱點事件發生,就趕緊從微博上扒點資料梳理一番,再找一個相關人士做個短采訪。一篇稿子兩千來字,就算交差。每個月都能寫十篇八篇,超額完成任務。 小王則沒有太把KPI放心上。入職前,他找幾個編輯打聽過,只要不太過分,公司一般不會輕易開除員工。工作量實在完不成,就是扣點績效,折算下來也還在可接受范圍內。 于是小王選擇深耕一條線口,只關注業內頭部幾家公司的經營狀況和人事變動。平時能不坐班,就不坐班。每周定期要跟業內人士喝咖啡,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如果約不出來人,那就看幾本行業相關的書,閱讀其他媒體同行寫的稿子。 表面上看,小王像是一直在摸魚。頭兩個月,領導還對他有意見,覺得他不光出稿慢,工作態度也很不積極。 但小王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心里有數。他知道,工作的頭一兩年,他必須要靠過硬的稿件,在行業內打出名氣。否則兩三年之后,就會被埋沒在茫茫多的平庸記者中。 領導也不是傻子,時間一久,從小李和小王的稿件質地上都能看出端倪。 小王的稿子采訪量極大,平均一篇稿子有四五個信源,分析也很獨到。文筆結構都很順暢,基本不需要改,有時對問題的判斷甚至不輸給專業的分析師。 而小李的稿子,基本就是梳理事件,然后采訪一個律師,或一個五流投資人,問問意見,就權當信息增量了。雖然這種操作也符合規范,但和小王的比起來,高下立判。 如是兩年過去,小王漸漸成了業內紅人。時不時有公司主動聯系約訪,有媒體甚至開出了兩倍的薪水挖他。領導為了留人,一年之內給他兩次漲薪。 小李得知后也去談加薪,結果當然是失敗,于是逢人便哭訴領導無情、做事不公平。這話領導很不高興,找個借口把小李勸退了。 小李和小王的差距在哪里? 小王一進公司,目標就很明確。就是奔著要成為行業內最好的記者去的。公司只是他的平臺和跳板。做事情,完成KPI,都只是順便的事。主次分得很清。 而小李呢?小李只想的是要滿足這個月的KPI就好。如果已經完成了,就再找些熱點,湊幾篇稿子,那么薪水就可以在基數上再加個兩到三成,又能掙出半臺iPhone。或者干脆到處跑跑會,拿筆車馬費,真是美滋滋。 但媒體之所以分出三六九等,就在于有多少小王這樣的記者。有了小王,老板對外應酬的時候才好意思跟別的同行吹牛,說我們還有獨家報道。 小李這種水平的記者,招聘信息發出去,能招來幾百個應聘者排隊。而小王這樣的功底,整個媒體圈加起來頂多也就三五十人。丟了就不好再挖了。 《遠見》中還提到了一個例子,亞歷克斯·懷特,年僅29歲,就已經是“未來巨星”音樂數據公司的CEO和聯合創始人。 從小,他就夢想能在唱片公司工作。畢業后,他去了環球唱片做實習生。當時他一心想從高管身上學經驗,于是一瞅準機會,就纏住他們問“您是怎么做到這個程度的?” 本以為會聽到那種經年累月加班加點的勵志故事,然而并沒有。高管們的答案出奇一致,他們都是創立了自己的廠牌,然后被環球收購了。 亞歷克斯仔細一想,發現邏輯的確是這么回事,于是自己也調整了思路,開始創業,直到今天。 不光是在國外,其實國內商界也遵循著同樣的邏輯。雖然馬云說996是福報,劉強東說不肯996的不是我兄弟。然而他倆當年一個是英語老師,一個在外企上班。如果他倆當時996,現在中國最大的電商恐怕是eBay,咱們上網買東西,還得拿網銀綁U盾。 除了第一個階段外,《遠見》中還對職業生涯劃有另外兩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40歲到55歲這段時間。此時,應該聚焦長板,達到高點。 到了這個階段,人的學習能力下降,補足短板已經難上加難了。更好的辦法是專注長板,同時與能夠幫助你、彌補你短板的人作伴。 沒有哪個領袖可以面面俱到。喬布斯也不可能把iOS系統里的每一行代碼都記在腦子里。如果你善于制定戰略,對未來具有洞察力,那就可能需要找一個行動派配合。如果你善于執行,那就需要找一個更有創造力和洞察力的人。 只有這樣,才能合縱連橫,做大做強。 第三個階段,是臨近退休直到70歲,或者更遠,到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為止。這個階段要做的,是優化長尾,持續發揮影響力。 絕大多數“書米”們應該都沒到退休年齡,但隨著人的壽命增加,提前考慮這一階段的規劃,也并無不可。 退休后,只要身體無大礙,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是繼續創業,還是為社區非盈利組織做服務,抑或是給自己熟悉的行業提供咨詢服務,都可以提前納入考量。 布賴恩·費瑟斯通豪的思路很清楚,不管哪個階段,傻干蠻干,都絕不會有出路。 《遠見》這本書,除了教你如何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職業規劃系統之外,還提供了一些具體建議,它們往往貫穿于整個職業生涯。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的一點,是你一定要學習創造性技能。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都在擔心被機器取代。書中提到,根據波士頓咨詢公司預計,到2025年,四分之一的工作將會被機器人代替。 這種趨勢,對企業主來說是好消息,因為人工成本會降低,但對于普通員工可就是災難。 觀察可知,最容易受影響的崗位,本質上都是機械性和重復性的,比如做表格的辦公室職員,流水線上的工人等等。相比之下,要求有創造力的原創想法的職位,比如藝術家、設計師等,受影響就較小。 此外,需要高度的社交智慧和談判技能的工作,例如管理崗位,受到的威脅也小得多。 為此,書中給出了一張圖,來說明重復性和創造性之間的關系。 所以,務必要花時間去積累那些創造性的技能。比如談判技巧,語言學習等等。有人也許會覺得,隨著翻譯軟件的發展,學外語會變得沒有必要。其實不然,語言的背后是文化,而文化是無法翻譯的東西。 第二點很重要的建議是,你要成為自己的品牌經理。 不管你的追求是偏向于創業,還是為一家公司效力,都應該成為你自己的品牌經理。并且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品牌。 如今是社交網絡時代。比起招聘網站上干巴巴的簡歷,雇主更希望能通過別的渠道來了解自己的潛在員工。 我有個朋友,畢業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只面試了不到半小時,就被聘用了。因為他應聘的是運營崗位,而他自己有一個五萬粉絲的微博賬號。雖然這個數量并不算太多,但對于一個應屆生來說,已經足夠說明他具備不錯的運營經驗了。 還有個朋友是程序員,他讀書時就愛在知乎上發點程序相關的小文章,還經常拿爬蟲扒些答案,惡搞其他答主。如是也慢慢積累了一萬多粉絲。還沒畢業,私信里就塞滿了offer。 但要注意的是,就像華麗包裝和大力營銷能讓“產品”暫時試銷成功,但那些歷久彌堅的品牌都有個共性:始終能兌現承諾。所以,如果你只是“馬糞外面光”,但沒辦法解決問題,給公司創造價值,時間久了,在圈內的名聲也不會好。 給大家的第三點建議,是弄清你的使命,從事熱愛的事業。 這句話是老生常談,書單君之前也提過很多次了。但不得不提,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繞不開的問題。 在文章第一部分的例子中,小王和小李的生涯規劃差異只是表象,對記者這份工作的熱愛程度,才是導致兩人差別的內在原因。 當你真正熱愛一項事業的時候,你才愿意花時間去研究它的底層邏輯,才會發現別人無法察覺的細節,才有在這個行業內做到頂端的可能性。否則,你就只能一直在底層崗位之間徘徊。 ??? 《遠見》的作者費瑟斯通豪是加拿大籍。作為發達國家,加拿大人口不多,工會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即使不幸失業,也能保障一個相對體面的生活。 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如果人到中年,失去競爭力,那就真的是人生危機。 所以,這本書中提到的理念,對加拿大職場人來說,是參考。對我們而言,卻是必須。 每個公司都有兩種人:螺絲釘,和老板離不開的人。 再次提醒大家,一定不能讓自己成為螺絲釘。 只有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和公司業務結合起來,才能得到雙贏。倘若實在做不到,那么務必把自身發展擺在公司業務同等的位置,甚至之前。 如果當年劉慈欣不在工作之余寫小說,我們就看不到《三體》和《流浪地球》;當年楊潔篪還是個電表廠工人時,如果沒有在工余堅持學英語,就無法抓住國家選調外語人才的機會,后來也就不會成為外交部部長。 最理想的工作,就是那種把公司當成大學,不斷學習東西的狀態。也許有人會說,一邊工作,還要一邊不停學習,很累。但是反過來想象一下,讀大學的同時,大學還每個月打錢給你,是不是爽翻了? 人這一輩子很長,有幾十年都要和工作打交道,你的職場之路,很大程度上也是你的人生之路。 就像費瑟斯通豪說的:“構建一段成功的職業生涯的目的,并不僅在于找到你熱愛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熱愛的生活。” 作者 | 咚咚 編輯 | 黑羊 圖源 | 圖片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