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 年,杜甫降生于河南鞏縣東二里瑤灣。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沃野,嵩、邙對峙,三河(黃河、伊洛、泗河)匯流。杜甫自出生共在這里生活了二十余年。大門外北側(cè)臨街房山墻上嵌有清代洛陽知府張漢草書“詩圣故里”碑。 杜甫二十歲之后的十年,大部分時間在外游歷,腳步遍布今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直到30 歲,杜甫從山東回到東都洛陽與楊氏成婚, 在偃師縣城西北首陽山下的尸鄉(xiāng)亭附近建了幾間窯洞居住下來。他在這里居住了 13 年,結(jié)識了李白、高適等摯友,寫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和《兵車行》、《麗人行》等一批不朽詩篇。今天的偃師縣杜樓村北仍保留有杜甫先祖、晉當陽侯杜預墓和杜甫祖父杜審言墓。 杜甫35 歲時曾移居長安以圖實現(xiàn)求仕之志。他曾長期居住在長安少陵附近,又因遠祖杜預本是長安人,所以自稱“少陵布衣”、“杜陵野客”,詩集也以《少陵集》命名。如今的杜公祠位于長安區(qū)韋曲鎮(zhèn)東的少陵塬畔。它北倚少陵原,南臨樊川,祠內(nèi)花草茂盛、環(huán)境幽雅。 公元755 年,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一家隨難民逃亡到鄜州,居住在鄜州西北三十里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羌村。杜甫攜家在此居住了一年多,完成了《述懷》、《春望》、《月夜》等傳世名作。如今的杜公窯坐落在羌村中間。 杜甫把家人安頓在羌村后,聽聞唐肅宗在甘肅省靈武即位,便辭別家小,登程北上,投奔肅宗。途中路過延州(今延安),暫住于延安七里鋪。時隔不久,杜甫從延安起程,后來據(jù)說到達安塞蘆子關(guān)時被反賊虜回長安, 關(guān)進監(jiān)牢。在獄中,他回憶這次陜北之行,寫下了《月夜》、《三川觀水漲》、《玉華宮》等名詩。后來延安人民為了紀念杜甫,在此修造了“杜公祠”。 公元759 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因曾被授“檢校工部員外郎”之銜,而又被稱做杜工部。留下詩作240 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 公元766 年,杜甫告別成都的茅屋,舉家移居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杜甫完成了四百余首詩,如著名的《登高》、《秋興八首》等,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創(chuàng)造了一個藝術(shù)高峰。 對于杜甫去世后究竟陵寢在何處,國內(nèi)尚有紛爭。杜甫在湖南耒陽附近的湘江舟中去世無疑,43 年后,其孫杜嗣業(yè)遵其父囑托,將杜甫靈柩歸葬河南。如今鞏義市康店鎮(zhèn)康店村邙山嶺上的杜甫陵園,據(jù)說是由偃師首陽山遷回,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cè),當?shù)厝罕姺Q“圣人三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