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 史 悠 遠 自古嶺北不植茶,唯有咸陽出磚茶。”咸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緣起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咸陽茯磚茶因茶品中生長繁殖有“金花菌”,極大地改變并提高了茶品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這是茯磚茶的品質比其他茶品獨特的原因所在。 “茯磚古茶,秦人所創。綿延四朝,戊戌移湘。歷經半世,乙丑歸宗。” 誕生 從漢代開始,咸陽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咸陽位處關中腹地、涇河下游,秦時開浚的鄭國渠,渠口位于咸陽境內的涇河上。南北貨運因秦嶺天塹阻隔,陸路難行,主要靠水路運輸,涇河下游水面寬闊,船運到咸陽碼頭后必須轉水路為陸路。為方便運輸,就必須在咸陽另行加工,壓縮體積,才沿絲綢之路銷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亞各國,遂形成加工制作輸運中心樞紐。 從宋時起有了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治邊民,從中獲利。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年),由于機緣巧合,茶商無意間發現茶葉中長出了“金花”(冠突散囊菌),使得茶葉口感、功效明顯改善,所以進行摸索試制,遂形成了“茯茶”這種獨特的長花茶。 興盛 明清和民國時期茯磚茶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茯茶起初是散茶,后來為了便于駝隊運輸,又在咸陽壓縮茶葉體積,逐步把散茶制成茶磚,俗稱“咸陽茯磚茶”,又稱“咸陽磚”。茯磚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涇陽縣志》載:“清雍正年間,涇邑系商賈輻輳之區”。在咸陽境域經營茯磚茶的商戶門店達86家,每年每家約300-500噸,茶行、茶莊、作坊、茶商號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熱鬧非凡。當時咸陽茯磚茶除銷往西域各地外,更遠銷至俄國、西番、波斯等40余國家。 據盧坤《秦疆治略》記載:“官茶進關,運至茶店,另行檢做,轉運西行,檢茶之人,亦有萬余。”古有“茯茶駝隊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說。 消亡 咸陽在抗戰前有茶廠六十多家,自武漢淪陷后,受到戰火波及,僅余延順、裕民、天泰運、裕興中、昌盛等八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咸陽成立了人民茯茶廠,生產的紅星牌茯磚茶享譽西北。1953年,公私合營生產規模擴大,組建的大型茶葉加工企業“陜西咸陽人民茯茶廠”,使咸陽成為中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地。 1958年,按照國家“多快好省”建設方針,考慮到咸陽生產茯茶的原料轉運問題,中央要求把加工生產轉移到茶產地,取消陜西咸陽人民茯茶廠,將茯磚加工的任務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擔。 咸陽茯磚茶在1958年后絕產。 復興 為了拯救600年造就的咸陽茯磚茶這一傳統產品,傳承這讓世人神秘莫測的傳統工藝絕技,2006年起,陜西省供銷合作社組織專門人員,數奔咸陽,找到了幾位耄耋之年的老茶工和一批制茶歷史資料,搜尋到一些四、五十年代遺留下來的制茶工具、模具,對傳統的工藝技術進行了緊急的保護性恢復研究,并根據整理出的工藝技術數據成功恢復筑制出了復制產品,經專家和老茶工品審,品質風味已完全實現復原。 小規模的試驗取得成功后,在陜西省政府和省供銷社的支持下,省內研發團隊連克難關,將多年的小規模作坊式生產,變成標準化的生產線。這也標志著恢復陜西省具有600年歷史的傳統茶葉生產制作工藝,重塑陜西茯茶這一歷史品牌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2011年,“茯茶制作工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陜西“咸陽茯磚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咸陽茯磚茶”推介會。使咸陽茯茶走上新的復興之路,逐漸成為讓更多人能夠喝的到的好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