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時節,濕氣重,除濕正當時! 5月21日,是小滿節氣,此時一個養生重點,就是注意防濕熱,去濕氣。 小滿時節,溫度高、水濕重,人體的毛孔常常是張開的狀態,此時,濕邪容易入侵體內。 此外,天氣逐漸變熱,人體消耗增大,因暑、濕氣候的影響,易導致脾胃正氣不足、胃腸功能紊亂。 此時,除濕正當時,未病先防,注重清暑祛濕,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氣候潮濕、久居濕地、涉水淋雨,濕邪可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濕邪。 對策:外出時要帶好雨具,以免雨淋。 在外不慎淋雨或涉水后,要及時將身體擦干,更換衣服。 不宜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洗浴。 睡前洗發,一定要吹干后再入睡,切不可濕發入睡。 體內臟腑功能不調,也可導致濕邪內生。 對策:少吃煎炸、燒烤食物,如炸薯條、炸雞、燒鵝、燒乳豬...... 少吃辛辣食物,如麻辣火鍋、川菜、湘菜,過食辛辣食物,會生內熱。 少吃冰涼食物,如涼菜、冰啤、雪糕 ,過食冰涼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 即:祛濕茶水。 用一些健脾利濕的食材,搭配做成茶飲,泡水喝,祛濕又健脾,效果幾杯。 自己動手 ,黃花苗黃實茶,可健脾、祛濕、排毒。 材料:馬齒莧、玉米須、薏仁、赤小豆、黃花苗、黃實、山楂、淡竹葉 做法: 馬齒莧、黃花苗、淡竹葉、玉米須,洗凈切段,烘干備用; 薏仁、赤小豆,炒熟備用; 黃實、山楂,洗凈,掰碎,烘干備用; 取黃花苗0.9g,赤小豆1.7g,薏仁 0.7g,馬齒莧0.1g,黃實0.3g,山楂 0.1g、玉米須 0.1g,淡竹葉0.2g,碾碎后,裝入小茶包中。 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黃花苗,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致惡心、舌苔發黃等癥。 黃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薏仁,可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 馬齒莧,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 玉米須,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內的濕熱之氣。 淡竹葉,以滲濕泄熱見長。山楂,可健脾消食,有助于脾胃健康。 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值得注意的是,要選用赤小豆,而非紅小豆,切莫選錯了。 祛濕,堅持揉“二穴”1、陰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是人體的排濕大穴。 經常按揉,可排滲脾濕,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驅除體內的脾濕。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 或者,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 2、委中穴位置:雙側膝蓋后方的凹陷處。 委中穴,是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 膀胱經,是人體大的排毒祛濕通道。 經常按揉委中穴,可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濕。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間斷按壓穴位,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 炎熱的夏季,很多人,喜歡喝點啤酒,尤其是冰鎮的啤酒。 雖然,此時,喝點涼爽的啤酒,可解渴利尿,但卻不宜大量飲酒。 中醫認為,酒助濕邪,大量飲酒,會導致體內濕氣重,危害健康。 此外,如果喝冰鎮的涼啤酒,不利于脾胃健康,一旦脾受損,又會影響運化水濕,導致濕氣堆積在體內。 因此,切莫大量飲酒,尤其是冷涼的酒飲。 ![]() 氣溫逐漸升高,很多人開始穿上迷你裙等,秀出美麗的身材,也使人更涼爽。 但是,要切記,穿衣不可過少,尤其是小腹部。 一旦腹部受涼,容易招致濕氣入體,加重體內濕邪,損害健康。 尤其是下雨天,更要注意穿衣,一旦淋濕,要及時更換干爽的衣服。 ![]() 懶惰,缺乏運動,也是導致體內濕氣重的誘因之一。 越懶濕氣越重,濕氣重,又會導致人變懶,如此惡性循環。 因此,要適當的增加運動,讓自己動起來,出出汗,幫助人體排濕。 ![]() 每天堅持適量的運動,還可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大量流汗,微微出汗即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刪除,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