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病就慌,忘記穴位在哪里?
知道太多穴位,卻不知如何變化組合來治病? …… 來,看這里 24個穴位,幫你調百病 ▼ 這里有一張“處方單”,24個穴位,可以通過變化組合應對身體的常見不適。不光自己不再為頭疼腦熱小病而緊張,更可以做個私人保健師幫助親戚朋友來調理~學會并堅持就能讓慢性病減輕甚至不再復發哦! 
24個“調百病”的穴位: 
然后再加上腿上的太沖、三陰交、足三里三個萬金油穴位,基本上常見病都能配上。 如果您繼續看完下面的“點穴普”就能像老中醫抓藥一樣閉著眼睛也能找到救命穴位了。 
穴位位置及對應病癥 頭面部 | 太陽 | 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 | 頭痛、眼病、面癱以及頭部一切疾病 | 百會 |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 | 癡呆中風健忘、脫肛胃下垂、腎下垂 | 風池 | 頸部,當枕骨之下, | 中風癲癇、感冒、脖子痛 | 上肢 | 肩髃 | 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 肩膀痛、上肢癱瘓 | 曲池 | 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 手臂、肩膀痛、熱病、高血壓、腹痛吐瀉,咽喉腫痛 | 內關 |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 | 心痛、胸悶心動過速、中風、眩暈癥 | 合谷 | 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頭痛、口歪眼斜、難產 | 神門 | 于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 心痛、心煩、高血壓、胸脅痛 | 胸腹部 | 中脘 |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 胃脹、腹痛、嘔吐 | 天樞 | 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當腹直肌及其鞘處 | 腹脹,月經不調 | 關元 | 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 小腹疼痛、尿血、月經不調、遺精陽痿 | 肺腧 |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咳嗽、咳血 | 心腧 | 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心痛、失眠、癲癇 | 肝腧 |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 黃疸、視物不清 | 脾俞 |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 腹脹、嘔吐 | 腎俞(腧) | 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 頭暈、耳鳴 | 腰腿部 | 環跳 | 在臀外下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 腰腿疼痛,半身癱瘓 | 委中 | 膝后區,腘橫紋的中點 | 腰腿疼痛,半身癱瘓 | 陽陵泉 | 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 黃疸、膝部腫痛 | 懸鐘 | 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三寸 | 癡呆中風下、肢癱瘓 | 昆侖 | 在足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 后頭痛,癲癇、難產 | 三陰交 | 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 | 腹脹腹瀉、月經不調難產、心慌失眠高血壓、下肢疼痛癱瘓 | 太沖 | 人體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 中風小兒驚風、黃疸嘔吐、尿閉、下肢疼痛 | 足三里 |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 下肢疼痛、癱瘓、腹脹腹痛 |

常見病及綜合配穴 主病 | 部分消化系統疾病: | 心血管神經系統疾病: | 配穴 | 肝俞、太陽、百會、風池、委中、肩髃、陽陵泉、懸鐘、昆侖、太沖 | 心腧、內關、神門、百會、太陽、合谷、關元、肝俞、腎俞、三陰交 |
主病 | 胃炎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肥胖癥等: | 呼吸系統疾病: | 泌尿系統以及神經系統疾病: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 | 配穴 | 脾俞,中脘、天樞、關元、內關、曲池、肝俞、太沖、三陰交、足三里 | 肺腧、百會、太陽、風池、合谷、曲池、中脘、脾俞、三陰交、足三里 | 腎俞,百會,曲池,關元,委中,環跳,肝俞,脾俞,陽陵泉,太沖,三陰交 |
這些配穴的用法很簡單,一般是6~8個為一組,可以用手按,也可以用圓頭的圓珠筆筆帽,或者比較光滑的木錘點按。 每天按壓就是日常保健,有對應疾病的人按壓就是調理和治療,針灸也合用這個穴位,不過針灸要找專業人士操作,如果不便的話自己指針按壓也有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