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人們對書法的探討一直就沒有停止過,這是因為書法中有永遠不能止步的藝術性,它所散發出的光芒也是永遠無法探析到的,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笪重光書論簡旨笪重光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進士,博學多才,擅長書法,也著有書法理論《書筏》和畫論《畫筌》等著作。根據他所遺留下來的書論來看,這個著作其實并非是一部完整的書論,而是只有二十余條的零散的文字記錄,其主要論述方向是書法中的章法、布局等。雖然文字不是系統全面的,但它的價值卻是值得學習的。清朝中期的詩人、書法家王文治對此就感到十分珍貴,他在題跋中說:
可見笪重光的書法理論對書法中的章法布局的描述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笪重光在《書筏》中說到了這么一段話: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論述,從書法中的執筆、字的形、氣的舒展、筋骨肉、意趣、章法、分布等用了簡短、形象的語言進行了描述,讓人一看就懂,并且引起思考。 對這段話中的其它語句都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光之通明在分布'這句話卻有些難懂,主要是這個'光'字。'光',主要是指光亮、發光的意思,而這里為什么要用這個'光'來表述分布? 笪重光書論思想的來歷笪重光是一位書畫家,他在書法中的論述中是運用了繪畫的原理來說明書法的章法布局意義,這可能是歷史上的一個首創,因此,想要研究笪重光的書法理論就必須對繪事做一些說明。 南朝時期的畫家謝赫在論述畫道時,用了'六法'說明了畫中的旨要:
這里的'經營位置'實際上就是畫中的構圖布局的安排,而唐代畫家張彥遠則認為'經營位置'是'畫之總要'。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笪重光運用了繪畫的原理來對書法中的章法布局進行了描述,這也是他對書畫相通的再一次論證。 笪重光在他的《畫筌》中是這樣說明畫中的空白布局意義的:
他說畫中的'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指明了繪畫中的空白才是它的妙趣所在,而書法中'光之通明在分布'的黑白關系,也是其精彩神韻的道理。 笪重光擅長書畫,他在作畫時用書法之筆法來描繪畫事,而作書時,則注意用畫理來處理書法中的章法布局,為后世的繪畫作書提供了借鑒的思路。梁啟超對此也深有感悟:
當然,梁啟超所說的這些話用繪畫的原理來衡量還是有一定的偏頗,至少他所說的'很勻稱的墨'也太絕對化了,因為書法中、或是畫中為了表達出其藝術境界,經常使用墨的'五色'來表現遠近和層次感的。但梁先生至少說明了'墨是一種光',這個觀點與笪重光所說的'光'雖然不是同一個直指,然而,他們都是在描述書法中的空白感和章法布局。 章法如何處理?書法是一種黑和白的美學關系,只有在這個關系里,把黑和白處理得十分恰當,才會把書法美合理科學地表現出來。只有黑,或是只有白,是無法實現書法的藝術美。 既然黑白是書法的章法布局,那么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從而使其表現出更好地意境美。笪重光說:
書法中的'白'有兩種,一種是'匡廓之白',就是字的內部布白,需要在寫字時隨手布置,達到勻齊之態就可以了。另一種是'散亂之白',這是指字本身以外的布白,就是字與字間、行與行間以及作品整體中的留空布白,這種章法安排可以是事前經營,也可以是在書寫中隨字隨勢而為,只要是符合書法之美的需要都可以。 另外,他還指出書法中所留下的筆跡為黑,而沒有筆跡的則是白。從效果上來講,筆畫要圓,布白的地方要方,這是對比的關系。他認為筆畫分為肥圓、細圓和曲折之圓,實際上是講筆畫中的粗細及轉折變化,而空白的地方也可以分為四方、長方和斜角等,也就是現在我們常用的正方形、長方形和三角形,笪重光把這些數學幾何形狀引入到書法空間的分割中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高級的、超前的創新思維。 對于章法的構成來說,除了上述主要思想外,笪重光還把字間、行間和整體布局單獨提出來進行說明:
他認為那些名家寫出來的字,沒有湊合的,而是筆筆精到,整行間不是簡單地層疊排列,每個字間、行間都要有所變化。而章法上同樣要有所變化,真行相間,并有大小、離合、正側的多種變化,體現出書法的辯證對立關系,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上乘之作。 結語笪重光給后世學習書法所帶來的主要思想是大、小章法的概念,在這其中,他以'光之通明'的思想理念,為人們闡述了章法中的各種變化,并引入數學幾何的'先進'方法,讓書法學習更加形象化和生動化。 書法中的章法好比繪畫中的構圖,是書法形式感、整體感的主要表現形式,只有營造出好的章法布局來,作品才會更具吸引力和生動化。學習章法,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其中的辯證對比關系,同時,也要用幾何形狀切割它們的'知白守黑'的章法原理,運用合理科學的點畫對比方法,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這就是笪重光的書法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