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股票,說白了都是為了賺錢。但是賺錢的方式方法不同,賺錢的思路不同,賺錢的來歷也不同。 一種是:比如說買樂視,就是在博傻的情節啊。我出一塊錢買了股票就是等著一個更傻的人愿意出2塊錢把我手中的股票收走。另一種是:比如說有的人買招商銀行,那就是買招銀的成長啊。手握招行的股票,伴隨著招行一起成長,可以分享到招行每年的分紅,也可以看到招行的股價在蹭蹭蹭地往上走。不要小看分紅,假如說在15塊錢時買入的招行,如今的股價都35塊錢了,招行最近幾年都是拿出30%的利潤分紅。可是這幾年的利潤都是高增長的。如果以今天的分紅除以當初買入的股價,會發現實則對自己來說分紅率已經是高的嚇人的了,不要忘了,同時股價也漲了很多了。所以說投資招行賺的前前后后的錢,其實就是賺招行成長的錢。 還有第三種:比如說買茅臺,很多價值投資者都是把它當做一種債券來投資的。不過這種債券和一般的債券不同的,這種債券沒有固定的收益率,沒有固定的收回時間,安全性也不可保證。這里假設的這種債券是永無贖回期限的債券了。 如果是這樣,誰還愿意持有這種無固定收益率、無贖回時間表、無安全性的債券?難道是比買樂視更傻的傻子嗎? 當然不是,如果沒有更高的收益率,誰不去持有國債呢?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以國家的信用為擔保的、有著固定收益率、有著固定的贖回時間。所以那些把股票當債券的人必定是認為在這種債券上有著更多的收益才愿意持有的,便于區分,把這種債券叫做“高風險債券”。俗話說“富貴險中求”,也是這么個道理的。 那么,以國債為代表的無風險的收益率,我們又叫做社會無風險收益率是多少呢?大約為4%。所以高風險債券收益率必須要高于4%才有人愿意持有的。當然,收益率越高,越有更多的社會資金愿意持有,直到這種收益率被社會資金拉平到無限接近無風險的收益率為止。 在股票中,收益率的倒數就是市盈率,反過來說市盈率的倒數就是收益率。而社會無風險收益率為4%,也就是說以國債為代表的債券的市盈率為25倍。那么,在高風險的債券中,當然是市盈率越低收益率就是越高了,也就有更多的社會資金會涌入到這種債券中去。涌入的社會資金多少,直至到這種社會資金收益率無線接近于無風險收益率為止。 25倍市盈率對應著收益率為4%,20倍收益率對應著收益率為5%,15倍市盈率對應著收益率為6.7%,10倍市盈率對應著收益率為10%。 當然,這里看到的20倍、15倍、10倍市盈率對應著的收益率比起4%的收益率貌似相差也沒有多少嘛!!! 外行的人很不屑于這種收益率。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兩個概念:①復利②市場的無效性。復利,就不用我多講了,很多人都聽說過關于西塔創造國際象棋后,國王為了表彰他而答應西塔的要求,最后導致國家國庫虧空的故事了。 而對于市場的無效性,最最有名的例子當然就是格雷厄姆在國會接受議員們的詢問了,一名國會議員問:“尊敬的格雷厄姆先生,當您發現了某個特殊的情形,并且您僅憑臆想判斷你可以用10美元買下,而它是價值30美元的,于是你買進一些。但只有當許許多多其他的人,認為它確實價值30美元的時候,您才能實現您的利潤。這個其他人認為它價值30美元的過程,是如何產生的——是做宣傳呢?還是什么別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一種廉價的股票發現自己的價值呢?”格雷厄姆給出的答案是:市場先生的無效性。也就是說,股價可能在市場先生非常暴躁時被推的很高很高,也可能在市場先生悲觀情況下被拉的很低很低。股價是一種波動性漲幅的。 所以,對于持股的人來說,只要自己冷靜看待事物,眼睛盯好標的物,不受外界干擾,看準時間,準時出手,在復利和市場先生、公司成長的作用下可以得到滿意的回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