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時間4月21點整,一支匯集了全球的天文學家的宇宙觀測團隊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首張黑洞照片,讓全人類一起目睹黑洞是什么樣子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十分激動的時刻,其意義差不多是可以和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相比,這是人類又一次仰望星空。 無論在什么時候,人類對于宇宙星空的好奇永遠不會停下來,從第一次仰望星空開始,人類就已經對上面的黑暗和那點點星光開始了研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借助先進的設備,人類能看到的星空越來越遠,而能看到的星體也是越來越多,但是在今天之前,人類對于宇宙星空的終極星空“黑洞”卻是始終停留在想象的層面,沒有人親眼看到過黑洞真正的模樣是怎么樣的。 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中學時候的知識,了解一下黑洞的形成和在觀測到黑洞之后將會對人類的發展和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對于黑洞是怎么形成的,要先從恒星說起,我們都知道橫行是有氫和氦形成的,而在恒星核心不停地發生著聚變產生出大量的能量。但是太陽的能量終將會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在恒星的能量用完了就會變成星云,而恒星的核心會坍縮變成白矮星。而白矮星會有著一個質量的上限,如果白矮星超過了這個質量上限,那么在引力的作用下,白矮星將會繼續坍縮,一直到變成中子星或者是黑洞。 所以黑洞就是恒星變成的,未來有一天照耀在我們頭頂的太陽終將會消耗完能量發生坍縮,不過幸運的是現在的太陽還年輕,還能活幾十億年,所以我們不用太擔心,還是接著將目光放回今天晚上即將公布的黑洞照片上面。 在知道了黑洞是怎么形成之后,還有一個常識要說,這也是很多人都有所疑惑的一個問題,不是說黑洞會將所有的東西都吞噬,就連光都逃不脫黑洞的吞噬,那些天文學家是怎么拍攝到黑洞的? 對于這個問題,那就要說到愛因斯坦這個科學巨匠了,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我們可以猜測黑洞的引力會使時空中的一部分的區域發生極端的扭曲,在這一塊發生時空扭曲的界限里面,就連光都沒有辦法逃的出去,而這個界限被稱為“事件視界”。 因為愛因斯坦的這個理論,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了黑洞的存在,然后不停的研究對黑洞進行佐證,但是有一個事實是不可以否認的,那就是人類從來沒有見過黑洞是什么樣子的。在上文我們提到過,黑洞可以將所有的東西都吞噬掉,其中包括了光的存在,所以我們是沒有辦法直接看的到黑洞的。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事件視界”觀測黑洞,由于黑洞巨大的引力,在它旁邊的物質都會被黑洞吸引,這些物質將會圍繞著黑洞旋轉,最后緩緩被黑洞所吞噬,而這個過程被叫為“吸積”,那個由物質旋轉變成的盤就叫做“吸積盤”。 在吸積盤的物質進入事件視界的時候會被加熱到幾十億度的高溫,在此同時還會爆發出非常強烈的輻射,而我們就可以通過這些輻射獲得黑洞的影像。但是想要獲得黑洞的影像并沒有沒那么容易,雖然知道了怎么才能獲取黑洞的影像,但我們要是想要拍下黑洞,那么就要有一個和地球差不多大小望遠鏡,這對于現在的人類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天文學家們想要看到宇宙終極星體的愿望是不可阻擋的,在天文學家的努力下,一個集全世界的所有的天文望遠鏡的陣列形成了,而這個陣列別稱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但是這還不算完,其實在兩年前天文學家就已經拿到了黑洞的原始數據,但是他們不能馬上發布,因為他們收集到的關于黑洞的數據太大了,要用兩年的時間才能將黑洞的照片洗出來給大家看。 好了,在科普完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和今天晚上我們要看到的黑洞照片是怎么來的之后,我們再來看本文的另一個問題,黑洞照片的出現將會對人類產生什么影響? 其實對于這一個問題,如果是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的話,那么對于黑洞照片最多也就是看看而已,不會馬上就能上天。如果說意義的話,那么就和經歷了第一次人類登月的年代的人一樣,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對宇宙星空探索跨出一大步的時代,除此之后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 而這張黑洞照片的出現對于科學來說,其意義就是讓人類對于黑洞更加了解,對于事件視界和吸積盤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在一些理論方面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為后世的科學發展有積累了一些經驗,留給后世人薄積厚發的機會。除此之外,這張黑洞的照片就只剩下了宣傳科學的意義了,但是今天晚上的黑洞照片還是值得一看的你說是不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