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大奎(讀史專欄作者)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這是北宋文壇領袖蘇軾的自我總結。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州,1101年從儋州北還途中病逝于常州。他65歲的人生其實多屬一貶再貶的顛沛流離生活,致仕之路經歷了讓人傷感的幾起幾落。 然蘇軾并沒有因為這些坎坷而自毀,反而豁達地在41年的公務員生涯這座門'半掩半合'后,又推開文壇、書畫、生活、教育等無數扇窗。 無疑,蘇軾是歷史上罕見的全才,無論在何地,都自帶光芒,成為北宋最光彩奪目的那顆星。 (一)當過禮部尚書,也當過副科級的團練副使,蘇軾41年的公務員生涯這座門始終'半掩半合' 21歲時,卓爾不群的蘇軾隨父親蘇洵與弟弟蘇轍一道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因所寫的策考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見解非凡而高中進士及弟。后因母親病故,回家'丁憂'三年。 24歲時,蘇軾再次進京一舉通過'京察'考試,任職'大理評事'(相當于縣處級的中央公務員),從此步入北宋政壇。 蘇軾29歲時,父親蘇洵病逝,守孝回來后,正趕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因政見不同,剛直不阿的蘇軾上書直陳新法的弊端,受到新黨的打壓,蘇軾不得以第一次自請外派,34歲時先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后調任密州、徐州知州。 43歲時,蘇軾又遷任湖州知州,期間,因上呈《湖州謝表》及之前所寫的政論詩,被斥指對皇帝不忠,旋即被御史臺逮捕,這就是歷史上轟動朝野的'烏臺詩案'。蘇軾因此案坐了一百多天的監牢,還算'幸運',在元老和太后紛紛出面'擔保'下,得以出獄保住編制,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相當于副科級的地方公務員)。 蘇軾48歲時,宋哲宗啟用司馬光為相,蘇軾再次還朝,迎來最輝煌的'知天命'歲月,先升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幾個月后濯升級別為省部級職務的禮部尚書。只是,蘇軾任職不到四年,'老毛病'又犯,還是不'知天命',因直諫司馬光盡廢王安石新法'不妥',即遭舊黨反對陷害,不得以第二次請求外派。 52歲時,蘇軾再次轉任地方公務員,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二年后,蘇軾第三次應召回京任職,還是因政見不合又被貶為地方公務員,先任穎州知州,后改任揚州、定州知州。 蘇軾58歲時,再次貶為相當于副科級待遇的惠州寧遠軍節度副使。60歲時,被發配到當時的蠻荒之地儋州(今天的海南儋縣)講學。 三年后,宋徽宗即位,蘇軾得遇'大赦',可還朝復任中央公務員。不幸的是,蘇軾就在北還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65歲。 縱觀蘇軾41年的宦海沉浮,當過省部級大員,又被貶至團練副使、寧遠軍節度副使這樣的副科級小吏。這樣大起大落的仕途經歷,可謂跌宕起伏,怎能沒有'一把辛酸淚'? 但豁達的蘇軾,偏'不',硬生生把'大起大落'的致仕生涯過得風生水起,譜寫了一首'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浪漫曲。他,當得了高官,也受得住小員。無論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隨時隨地做到能屈能伸,剛直的秉性始終如一,看不得'污濁',融不得沙子,隨時上書直言,不懼打壓貶斥,一生保持著童真和樂觀的天性,且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成正果。 單看蘇軾致仕生涯中的業績,就讓人擊節點贊。他主政杭州時,興水利,修'六井',通水道,疏浚西湖,在湖水最深處建'三潭映月',筑縱貫西湖、相接6橋的'蘇公堤'。'蘇堤春曉'現已成為西湖美景之一。 在穎州、惠州時,亦對穎州、惠州之湖筑堤疏浚,留下'東坡處處筑蘇堤'的美名。 在徐州時,加固堤防,抗洪搶險。發配到儋州后,當作第二故鄉,致力于治學,興辦學堂,倡導學風,傳播儋州文化,為后世流下了東坡話、東坡村、東坡帽等等標志儋州文明進步的佳話。 (二)蘇軾推開了文壇之窗,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 蘇軾的詩,留存至今約兩千七百多首,他的詩著力于酣暢淋漓地思考人生和對社會的看法,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樂觀、超然的人生態度。如: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鋒,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深在此山中。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豐富的生活閱歷也為他的詩帶來理趣和新意,獨具靈心地找出客觀規律,把自然現象上升到哲理高度,深受讀者喜歡。如 飲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七言詩就是蘇軾游西湖后趁著酒興而作的,妙喻了西湖的美,又顯現了自己的灑脫之情。 蘇軾的文章注重藝術價值,追求行云流水的表現力,他推崇韓愈和柳宗元,反對千篇一律的文風,倡導文理自然,生動多樣。文不僅是'載道'的工具,更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態。 源于此,蘇軾的散文極具藝術價值,有雄放氣勢和聯想豐富、恣肆自然的行文風格。如《石鐘山記》、《記承天寺夜游》等,已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列為學習的名篇。他的散文,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在宋文中成就最高。 蘇軾的議論文以史論、政論、雜說、書札、序跋等為主,行文縱橫捭闔,隨機生發,有的放失,也有驚人之論,有些見解新穎且深刻。如《賈誼論》、《范增論》、《留候論》、《平王論》等等,列為當時科考的范文,廣為流傳。 此外,蘇軾還長于'駢體文'和辭賦。他的名篇《赤壁賦》駢散并用,情景兼備,既描寫了長江幽美的月夜,又展示了赤壁之戰的雄渾,展示了自己曠達樂觀的真情實感。 蘇軾的詞'自是一家',其成就遠在詩、文之上。在詞創作上,他主要貢獻是突破了'柳體'格局,擴展了表現男性力的豪放曠達之氣,展示人生的激情和富有生命力,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大大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蘇詞現存世三百四十首,以《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最為有名,傳誦至今。蘇詞中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天涯何處無芳草'等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 后人常把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與辛棄疾并稱'蘇辛',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三蘇',成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蘇軾推開了書法、繪畫之窗,是'宋四家'之一 蘇軾的書法與黃庭堅、米蒂、蔡襄齊名,并稱'宋四家'。他善學名家風格而融會貫通,'自出新意',長于行書、楷書,名作有《黃州寒食詩帖》、《祭黃幾道文卷》等。 蘇軾的繪畫工于墨竹、怪石、枯木,自成一體,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注重'畫里有畫',追求'神似而形不似'。名作有《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他還提出了'士人畫'概念,為'文人畫'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蘇軾推開了生活之窗,是美食家,在酒、茶、醫藥養生等領域都有突出的成就 蘇軾好水果、美食,這在他所寫的詩里經常可以看到'身影'。用今天的話來說,蘇軾絕對是一個資深的吃貨。如《惠崇春江晚景》里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簍蒿滿地綠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他對河豚的喜愛躍然于紙上。 在《惠州一絕》這首詩中,他把食荔枝的狀態也展示得淋漓盡致,'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還樂于自己烹制菜肴。'東坡肉'即是東坡美食中最知名的一道菜,以薄皮嫩肉加名酒燜成,其色澤紅亮,味醇汁濃,爛而不膩,令人流涎不止。系蘇軾在徐州時首創,在杭州時聞名。 據說是因為蘇軾疏浚西湖,令杭州老百姓特別感念,在他離任時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就指點家人把豬肉切成塊,按徐州時的做法燒制成紅燒肉回贈,大家都覺得這道菜特別好吃,'東坡肉'由此傳開,今天已成為浙菜的一大招牌。 此外,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餅、東坡酥、東坡涼粉等等佳肴、小吃也很有名,至今也廣為流轉。
茶方面,蘇軾在所寫的《葉嘉傳》中就詳細地介紹了茶史、茶的功效和制作過程。 他的詩詞中也不乏茶的佳作。如出任徐州時寫道: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在杭州時描寫白云茶: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人谷雨春。 此外,他對烹茶、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提出好茶還須好水配的觀點,在宜興時設計了烹茶用具'東坡壺'(提梁式紫砂壺)。強調用沸水泡茶'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認為茶還可以治病、護齒,'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 酒方面,蘇軾不僅懂酒,還會釀酒。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喝酒后,一氣呵成。如'詩酒趁年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等等。 蘇軾喜歡同老百姓喝酒,他認為這是人生曠達的體現,又拉近了與老百姓之間的距離,何樂而不為? 此外,他研究酒文化,自己還會釀酒。在惠州時,就釀過'萬戶春'、'羅浮春'等當地酒,還把自己釀酒的過程寫成《東坡酒經》。 醫藥養生方面,蘇軾通曉醫理,熟悉藥性,曾收集民間驗方整理成《蘇學士片》留濟后人;他注重養生之道,有睡前浴足,晨起梳頭,飲食清淡從不過飽等良好的生活習慣。 (五)蘇軾推開了教育之窗,培養出史上有名的'蘇門六君子' 蘇軾注重培養人才,在他的學生當中,最突出的是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陳師道和李廌六人,合稱'蘇門六君子',又以前四人成就最大,史稱'蘇門四學士'。 蘇門六君子的藝術成就各有所長,有不同的創作風格。秦觀長于詞,陳師道工于詩,李廌重'文',張耒、晁補之'詩文并重',黃庭堅'詩書俱佳',他們皆受益于蘇軾這位集大成的一代宗師悉心培養。 此外,蘇詞'豪放'的特點為南宋辛棄疾等詞人所繼承和發揚,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明代公安派詩人吸收了蘇詩的營養。清代袁枚的散文直接受蘇文的影響。大畫家鄭板橋的畫亦淵源于蘇畫。 林語堂曾總結式的評價過蘇軾: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個詩人,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 End . 精選好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