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一門偉大的學科,博大精深,內容深邃。幾千年來,歷經朝代更迭,中醫一直以其深厚的民間基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卓越貢獻。近年來,中醫復興形勢喜人,不僅體國家層面大力推進,大眾對于中醫治病養生的實質性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認知。人們真正認識到中醫對治病養生的實質性作用。如何讓中醫變成一門服務于人類健康的流行科學,是當下所有中醫從業者面臨的共同考驗。和所有事物的興起一樣,容易操作,簡單有效是事物迅速風靡的關鍵因素。中醫是一個內容非常龐大的體系,而很多人對中醫的印象就是花白胡子的老中醫、針灸和小時候喝過的難以下咽的藥湯,尤其是過去很多江湖郎中販藥行騙,更加抹黑了中醫。 ![]() 在中醫里,中藥外用非常符合簡便驗廉的要求,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夏季蚊蟲叮咬,家里常備中藥軟膏;驅蚊滅蟲,用中藥蚊香更健康;洗完澡噴點含中藥成分的花露水,清香怡人;小孩子穿上縫制有灶心土的肚兜,調養脾胃不容易生病;腰腿疼痛,用中藥膏藥貼敷特定的穴位,治療簡單,效果明顯;寒冷的冬天,用特制的中藥粉泡腳,驅寒除濕;用毛巾包熟雞蛋擦拭額頭,可以快速緩解高燒……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背后都能找到中藥外用的烙印。 健康觀念改變是中藥風靡的一大助力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人們對治病養生越來越趨于理性。在信息匱乏的年代,人們很容易被“健康謠言”誤導,而當下,發達的信息傳播渠道,讓每個人都能獲取正確的健康觀念。從普遍認識到抗生素泛濫的嚴重副作用副作用,從“大量吃藥手術開刀”到“治病首選保守治療”,從“只要吃得飽”到“更要吃得好”,可以看出人們在對待治病和養生方面,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更加注重健康、綠色。 從2016年開始,全國很多地方要求新建小區必須配套中醫診所。在小兒推拿門診里,可以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寶寶前來推拿,通過捏脊、貼中藥貼等方式,強健寶寶身體,讓寶寶少生病,少吃藥,少輸液。同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通過膏貼、艾灸、針灸、推拿、喝中藥茶飲的方式來提高身體素質,解決健康問題。如果家里有老人,各類的按摩儀、拔罐器幾乎是家庭必備物品。 再比如,隨著中醫經絡知識的普及,人們開始知道為何要吃早餐,為何要早睡早起,為何不能吃太多的辛辣油膩,為何一年四季有不同的保健方式。通過刺激哪些穴位能解決相應的問題,熟悉風、寒、濕、暑、燥、熱六邪對健康的傷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濕氣傷脾,秋燥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這些中醫常識,讓人們知道日常生活,有所為,有所不為。 ![]() 一種疾病如果能通過更為舒服的方式,更加健康的方式解決,那這種方法的使用者肯定是最多的。能通過不用藥或者少用藥,能通過對人體表面的刺激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不難理解為什么中藥外用在日常生活中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原因很簡單,就是簡單有效,綠色安全。通過一個例子,可以非常明晰的說明這個問題。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乳腺增生,在西醫體系里,這屬于三種不同的疾病,在治療上,除了服用激素類藥物,一般都會建議手術切除,但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患者會發現,手術的過程不僅痛苦,而且復發率極高,同時很多并發癥并沒有隨著腫瘤、增生組織的切除而隨之消失。但是在中醫看來,這三種疾病其實是一類疾病,發病的原因可以概括為飲食不節、情志不抒、臟腑失調、氣滯血瘀痰凝,在治療調理的時候,需要辯證施治,調理涉及的臟腑范圍廣闊,用藥的重點因人而異,在不危機生命的情況下,中醫更喜歡用外用的膏貼、針灸、艾灸,配合內服湯劑進行綜合調理,同時會對患者的飲食作息和情緒狀態做嚴格的要求。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患者為了治病,不僅需要忍受手術的痛苦,而且還需要長期服藥從而導致肝腎腸胃負擔的加重。因此,在中醫復興的道路上,把中藥外用作為一個切入點非常具備可行性。 中藥外用可作為很多慢性病首選調理方法 《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中醫治病的順序是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就是根據病氣在人體的深入程度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砭、針、灸、湯藥四種方式解決病痛也是由淺入深的,病在體表可以采取砭法(砭法主要包括刮痧和拔罐);病如果在肌肉,可以采取針法,通過針灸幫助病人解決病痛;病氣如果再深入到骨頭,就必須采取艾灸或者藥灸的方法了;病氣如果進入臟腑和骨髓就需要采取湯藥進行調理了。 這里并不是排斥內治療法,而是強調,很多疾病如果能優先考慮使用外治方法,可以讓病患少受很多痛苦。而在中藥外用領域里,通過中藥膏藥作用與人體特定穴位和經絡的治療方法,在調理很多慢性疾病方面效果很好,這也是對以上理論的科學驗證。 膏藥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載藥量大,作用時間長,作用直接,使用方便,這些優點,讓膏藥成為中藥外用的代名詞。中藥的性能主要有性味、歸經、有毒、無毒、陰陽補瀉、升降浮沉等。這些藥物特性及規律都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是古人在藥物以內治療法為主的前提下總結出來的。外治療法之所以奏效,離不開對經絡和穴位的研究和應用。經絡是溝通人體表里的特殊存在,每條經絡司職一個臟腑,聯通表里,通過經絡穴位給藥,有效成分達到調理臟腑,消除疾病,對于很多慢性疾病的治療非常實用。所以內治外治同理,所異者法耳。 ![]() 用中藥膏藥貼敷穴位、經絡,這種治療方法在臨床實踐中,應用較廣。比如年齡較大的腰椎病患者在命門穴、委中穴、環跳穴貼敷膏藥,可以避免長期服用口服藥給腸胃肝腎帶來的損傷;嬰幼兒便秘、腹瀉,可以通過貼敷健脾類膏藥調養脾胃治療;甲狀腺結節(癭瘤)、多囊卵巢、胃病、哮喘等慢性疾病,通過外用膏藥治療,都能達到滿意效果。 推行膏穴療法,讓中藥外用進入尋常生活 膏藥貼敷療法,目前在國內的研究和實踐非常之廣,一些高校和醫療機構也有自己的實驗室,甚至一些西藥也開始嘗試外用劑型,稱之為TTS(透皮給藥系統)。目前中藥貼劑的種類越來越豐富,比如健脾貼、退燒貼、外傷貼、疼痛貼、降壓貼、耳穴貼、肚臍貼、安神貼等等。還有以單味中藥開發出來的個性化藥貼。 縱觀全國,針對中藥外用醫療市場,在系統性、完整性、純粹性方面,位于河南鄭州市的一代宗師中醫館在該領域取得較為喜人的成果,這是一家以外用中藥作為核心醫療技術的醫療機構,在中藥外用領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將中醫外用、膏藥貼敷進行了臨床整理,并對全國優秀的膏方成品進行梳理,一比一完整復原傳統工藝,重現經典膏劑的卓越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膏穴療法”為核心治療理念的新型中醫療法。 中醫方劑浩如煙海,有很多經典方劑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代宗師中醫館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發現很多膏藥方劑的作用并非止于文獻記錄的功能范圍,極大的拓展了這一領域的醫療資料。并結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和生活特點,化繁為簡,研發出一系列方便實用的健康產品。 在臨床實踐中,一代宗師發現,用于小兒脾胃調理的小兒健脾貼,不僅對小兒腹瀉、便秘效果奇佳,如果貼在足三里穴、涌泉穴,還可以改善失眠;貼在天突穴、肺俞穴可以治療咳嗽;貼在中脘穴,可以起到酒后養肝護肝的作用。這些發現,改變了人們對中醫的西醫式認知。以至于很多家長給寶寶使用健脾貼時,還不忘給丈夫推薦,應酬后解酒;家里人咳嗽時不再著急去吃藥打針,而是先貼一貼健脾貼,非常方便、安全。 膏穴療法的可應用前景,還體現在治療方式的簡化上。拿甲狀腺結節來說,現在發病率非常高,體檢的時候幾乎查一個中一個。該病在西醫上歸屬于內分泌科,治療上一般是隨癥觀察或者手術切除,但易造成患者終身甲減,讓很多人又愛又恨。但是在中醫上,這個病首先要辯證,中醫對甲狀腺結節的研究非常早,理論和方劑均有臨床記錄。一代宗師中醫館在治療這方面的疾病時,采用的是外用散結膏,配合飲食、情緒調理方法。不會讓患者為了一個小結節,而承受失去部分乃至全部甲狀腺的風險。 ![]() 中藥外用在調理都市白領的亞健康方向,也非常風靡。白領人群工作節奏快、壓力大、久坐,是頸腰椎病、失眠、脾虛、腸胃病、婦科疾病等諸多慢性病的潛在患者群,體質上存在上火、痰濕、氣滯、血瘀等情況,面對這些情況,很多人其實并不會很正式的去醫院接受系統治療,一方面沒有時間,一方面不認為這是病。因此,很多人喜歡使用一些替代性健康產品,比如很多女生愛喝的中藥花茶,薏米粉,男士愛喝的枸杞茶等等,這種輕醫重養的觀念,也為中藥外用的風行打下了認知基礎。 因此,方便有效是中醫普及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商業化時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契合當下大眾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而中藥外用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概括來說,中藥外用有三個優勢:1、不需要或者只需要少量服藥即可解決病痛,最大程度降低藥物副作用,尤其是對一些中老年和幼兒患者。2、方便使用,不需要患者本人再進行復雜的操作;3、安全有效。對于一些復雜的慢性疾病,中藥外用無需開刀,不用大量服藥,避免了二次損害,可以說是首選治療方式。 一代宗師中醫館研制的肚臍貼、安神足貼、中藥精油、熏香、藥浴包、代茶飲、中藥坐墊、蒸汽眼罩,非常符合目前人們對治病養生的認知需求。很多人也通過這些健康產品開始了解中醫,使用中醫,愛上中醫。 中醫復興本就是一條漫長之路,被大眾接受認可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只有結合客觀情況,將優質實用的中醫產品推廣出去,提高大眾的生活質量,才能真正為大眾所接受。
|
|
來自: 小冰為食貓 > 《中醫養生診治理論與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