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黃磊在微博發了一堆自己做的菜,看上去很接地氣。 朋友對我感嘆道:粉了黃磊那么多年,他竟然從一個性冷淡的男人,到現在充滿了人間煙火氣,實在接受不了。 年少時的黃磊曾經是性冷淡的極致,有著瘦削的身形和憂郁的氣質,他甚至在《年華似水》里唱:“我希望我得到的少一點再少一點,我也希望我的生命短一些再短一些”。 不僅什么都要丟棄,甚至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現在的黃磊身材發福,成為接地氣的大叔。當他在節目《向往的生活》再次聽到這首歌,他說:“我現在46歲,現在這叫做平凡人生煙火氣,我愿意胖一點再胖一點,然后在廚房里做飯。” 現在似乎大家都更喜愛追求“性冷淡”。 追星要冷淡,喜歡明星不吃人間煙火;購物要冷淡,身邊不用留下太多東西;人際交往要冷淡,對誰都客客氣氣,充滿疏離感;生活更是要冷淡,早早就過上了佛系人生。 然而我倒覺得,這樣的“性冷淡”,其實正在慢慢扼殺著我們的生活。 1過分“性冷淡”的生活,少了些“煙火氣”“斷舍離”是日本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生活概念。 她提倡大家降低物欲,不做多余的消費,丟掉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徹底舍棄自己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這樣的“斷舍離”并無不妥,但現在卻越來越極端,什么都要扔扔扔,甚至還宣稱每個人只需要留下8件東西就足夠。似乎物品只剩下實用性,卻忽略了有些物品背后的意義。 日劇《我的家里空無一物》里,女主角就是一個極端的“斷舍離”患者,她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扔東西,偌大的客廳被扔得只有家徒四壁。 沒有實用性的物品毫不猶豫地被拋棄,被留下來的只有生活非用不可的東西,例如碗筷,例如電腦,例如床墊。 但有些物品真的需要丟掉嗎? 昨天刷抖音看到桂林的宣傳片,我就想翻回之前旅游的紀念品,強烈地想看一眼。結果老公告訴我,我在之前的一次大掃除中已經將它扔掉。 那并不是什么貴重或實用的東西,只是一個小擺設,看著喜歡就順手買下,回來也一直隨意地放在茶幾上。 但它其實保存了那次旅行的記憶,即使它并沒有任何作用。它代表的是我們過往的某一個時刻曾經發生過的,值得紀念的事情。這其實就讓它有了足夠留下的意義。 《Apartamento》是一本家居設計的西班牙雜志,內容卻一直講述家與人的關系,它提倡的是:“生活關注的應該是人,是人讓居住的地方變成真正的家。” 我也覺得一個家應該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物為中心。 中國經常會強調一個家有“煙火氣”,指的是人在這里生活的痕跡,會讓人感覺這個家是有溫度的,不會冷冷清清。 一個有溫度的家,應該到處都充滿回憶。看電影留下的票根,旅游的紀念品,還有兒子的舊衣服,結婚時的婚紗,別人送的沒什么用的禮物。 正是這些看似應該丟棄的東西,使我們的家有了“煙火氣”,有了回憶,成為“我們”的家,而不是“別人”或“某個人”的家。 2過分“性冷淡”的生活,少了些“人情味”現在是一個社交“性冷淡”的社會。 每個人都標榜自己是社恐,獨立又安靜,具有非常明顯的疏離感,不愿意麻煩別人,也不愿意別人來麻煩自己。 例如公司之前新來的“海歸”同事,說話客氣,彬彬有禮,卻帶有距離感。找他一起吃飯或者分享下午茶,他都是一句標準的“不用了,謝謝”。久而久之,大家都難以和他熟絡。 的確現代很多社交令人感到厭倦:微信上一句“在嗎”,跟著是求點贊或者幫砍價;去一趟旅游,很久沒聯系的人來要你代購;甚至是公司團建,和其他完全不認識的同事強行破冰。 《進擊的巨人》背景是一個艱苦生存的世界,里面有句臺詞:人類是群居動物,就算是有著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在這個資源有限的環境中,也不得不進入種群,和他人建立聯系。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若是彼此生疏,又有誰會幫助你呢?所以我們還是要在無傷大雅或者力不能及的時候,稍微麻煩一下別人。 富蘭克林曾說:好的人際關系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 是啊,人際關系就是你“麻煩”我,我“麻煩”你,一來二去才有了交情,這也是常說的人情味。 我很喜歡的,就是網上所說的“奶茶社交”。 下午的時候,一句“要喝奶茶嗎?”,這就是新式的“奶茶社交”。可以迅速拉近大家的關系,輕松打破距離感。吃飯大家可能尷尬,但一起叫一杯奶茶卻無傷大雅。次數多了,彼此就熟絡了起來。 少一些“性冷淡”,多一點人情味,才是大家最舒服又美好的狀態。 3過分“性冷淡”的生活,少了些對生活的“蠢蠢欲動”以前我們總喜歡那些不吃人間煙火的清冷:家居要買宜家,衣服要穿無印良品,裝修就是黑白灰,東西就是各種扔,連社交也顯得意興闌珊,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樣。我們極力的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熱情”,好讓生活規范到可以掌控的范圍內。 這樣的生活看起來獨立又井井有條,但總覺得猶如一灘死水,缺少了一些生活該有的瑣碎和出其不意。 要知道,生活之所以稱為生活,是因為它永遠有我們難以掌控的部分,于是我們永遠對生活和世界“蠢蠢欲動”,生活也變得“熱氣騰騰”。 美劇《破產姐妹》里面,Max就是一位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的女侍應生,她沒有存款,在餐館里面端盤子,日子得過且過。 她的臺詞就說出了佛系生活其實就是對生活的逃避:“我表現得我不喜歡任何事物,是因為我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我想要的。” 直到破產的富家女Caroline意外闖進了她的生活,重燃了Max蛋糕店的夢想,Max才開始找到了生活的真諦,并為之奮斗。反而有幾次Caroline想放棄時,Max反過來鼓勵她堅持下去。 “中國小品文大王”黃小平曾寫: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只欲望的老虎。 正是這只欲望的老虎,驅使著我們前進。 我覺得,當大家都成為了一個“性冷淡”的人,都過著極簡,克制,充滿界限的生活,那只欲望的老虎就被困于牢籠。我們沒有想得到的東西,沒有想得到的人,也就失去了對世界一顆蠢蠢欲動的心。 紀錄片《二十二》里面,90歲的老人還說:“這世界紅紅火火的,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實在羞愧,我們年紀輕輕,卻失去了這種熱情。 我現在覺得,生活就應該充滿煙火氣。不吃人間煙火的地方終是仙境,而我們來到人間一趟,即使平凡,也要活出我們的熱情和盼望。 今 / 日 / 互 / 撩 你喜歡“冷淡”一點,還是“熱情”一點的生活? 圖片大部分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