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擴張,使得近郊村莊最早在物理空間、產業形態、文化建設等方面打開與城市融合發展的“窗戶”,但也在一些層面遭遇到碰撞和困惑。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這類村莊要“綜合考慮工業化、城鎮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能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實踐經驗?!?strong>近年來,社會工作對這類鄉村的介入服務做出了不少探索。我們試圖通過專家、實務者的討論,梳理和提煉出結構化、可推廣的理念、做法,供實踐借鑒。 本期所探討的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是指,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后花園的優勢,在產業發展、社區公共服務等方面具有向城市轉型條件的鄉村社區。 趙莊子村位于北京市大興區魏善莊鎮,京臺高速途經村莊并有出口,到市區僅需20分鐘車程。由于村中耕地已實現集中規模經營,村民告別了傳統農業生活。村里公共設施完備,村民在以家為中心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即可享受到日常生活便利服務。2016年,由村支書擔任理事長的益民農村社工事務所針對村莊凝聚力弱、社區治理成效與投入不成正比等問題開展服務,探索了“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的服務模式,給村莊振興注入了活力。 桃園村位于著名的觀潮勝地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中部,距海寧市區20公里,北有省道經過,西南有高速公路出口,交通出行便利。20世紀90年代初,桃園村開始大力發展現代苗木產業,目前已實現了村民共同致富,實現村集體可支配資金381.7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9354元。2017年,上海市公益社工師事務所秉持“以人為本、優勢為本”專業理念介入桃園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多維共建鄉村善治格局,助推了“集體經濟更強、基礎設施更好、村容村貌更美、幸福指數更高”目標的實現。 主持人:像趙莊子村這樣的城郊鄉村擁有與城市接近的社區公共空間,同時保留了鄉村固有的生產、生活模式。物理空間的變化也在引起文化內核的變化,這便成就了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的空間。在此類鄉村的振興中,怎樣使社區治理、村民自治更好地為城鄉融合發展服務?如何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中發揮社會工作的獨特作用? 趙莊子村人口構成和社會生活已經出現了顯著的多樣化特征,居民中既有世居本村的村民,也有平時工作生活在城區但周末或某些時候回到村里的,還有部分從外地來到村莊從事各種營生的人;數年前村集體建的“義工菜園”,也常有住所已搬離村莊的村民回來參加勞動。這既是趙莊子這樣的近郊鄉村當下具有的獨特背景,也是其未來的走向趨勢。因此,益民農村社工事務所介入的基本理念就要順應它,同時盡力促進其健康合理化。社會工作者秉持“平等參與,開放互融”的價值觀,協助村“兩委”、全體村民和相關各方探索和走好新型發展道路。為了實現平等參與,社會工作者無論是組織開展各種社區活動還是日常服務,都非常重視調動村內包括“新村民”在內的各類人群一起參與,強調盡可能照顧到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開放互融則是要通過介入行動,促進鄉村和外部之間的雙向開放與交流互動,并且力求雙方是互相融合而不是某一方單向地融入另一方。在村集體探討與相關組織合作開發產業項目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在不同環節參與進來,收集各方利益關切,推動項目規劃設計更加能夠保障利益平衡,特別是力促外來人員務必融入村莊生活,與本村村民打成一片。 在一些鄉村開展的產業項目中,容易發生村莊原住村民利益關切得不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的情況,導致其在形態上未能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出現簡單粗暴等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讓原住村民這一村莊發展的重要主體有充分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并形成有效的利益平衡機制。在趙莊子村,社會工作者組織的“村‘兩委’答村民問”專題活動,就是以此為目的的促進新型社區治理的活動。此外,社會工作者培育了以村民為主體的“愛心志愿者隊”,推動公益基金籌募、使用、管理更加規范化。這些也都是社會工作的獨特作用,有助于使鄉村治理達到更接近城市水平的目標。 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的首要問題在于本村村民與新居民兩類人群的生活融合。生活融合是雙向的:一方面是新居民適應鄉村風貌的社區生活,并把城市積極因素帶入鄉村;另一方面是鄉村社區適應城市化進程,提升社區管理服務,反映移入居民的生活需求,向城市看齊,整體提高社區建設水平。 產業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郊鄉村社區的兩類人群的生活融合。產業融合有兩個方向:一是城市產業向郊區擴展,改變鄉村產業結構,部分崗位和人員跟隨進入鄉村。這帶來城郊社區人群結構變化,也產生新的駐社區單位,給鄉村社區建設帶來新動力。另一個方向是鄉村經濟升級,例如從單純的種植業、養殖業向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發展,這必須適應城里人的需求。可見,在城郊融合型社區做社會工作,不僅要有鄉村立場和理念,還要有城市立場和理念;不僅要關注生活融合,還要關注產業融合。這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是新的挑戰。 中社網課祝你考試成功!↓點擊學習↓ 主持人:在趙莊子村,社會工作者怎樣推動了“社工駐村引領、‘兩委’班子決定、村民積極參與”模式的形成,又怎樣保持它的活力?請問在類似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社會工作介入的“道”和“術”分別是什么? 益民農村社工事務所在組織上有其獨特之處,即事務所的法人代表和理事長就是村支書和村主任。這種合一的領導體制,保證了社會工作者與村集體的密切協同。同時,益民社會工作事務所就設在村委會,也方便了兩者之間的及時交流。此外,重大活動由事務所和村“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共商安排,也是實現上述格局的具體機制。社會工作者通過一系列介入使得“村民參與”保持了活力:一是從為老年人、兒童以及全村各類人群提供各類服務開始,取得了大家的信任;二是利用住村優勢,包括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做法,打下了動員的基礎,進而培育一些骨干,實現了從帶動參與到村民直接參與的轉變;三是在設計開展各種活動時注意采用村民們喜歡的內容和形式,對促成村民參與也很有幫助。 趙莊子村的經驗表明,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社會工作介入之道在于專業引領。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的社會變遷較快,利益相關者結構較復雜,不僅涉及日常生活,還涉及鄉村經濟,更需要有社會工作的專業引領。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完成政府公共服務下社區的任務、做好公益服務項目、開展社會行動,還要關注地方發展,做好社會策劃,充分發揮專業作用,全面引領鄉村社區建設。從服務提供者、組織者上升到社區建設引領者,對社會工作者來說是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要熟練應用和創新社區工作方法。實現社會工作的專業引領,關鍵策略是要與村組織緊密結合起來。社區建設的領導者是村“兩委”,主要參與者是居民。社會工作者來到鄉村必須與村組織結合,通過村組織來貫徹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和目標,以更好地完成社會工作服務的任務。 主持人: 產業升級是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在桃園村,社會工作者在因應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中的鄉村社區營造、鄉村文明發展上,開展了哪些服務?這些服務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實現路徑是什么? 桃園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典型,堅持黨建引領,走強村富民的發展之路,營造了綠色家園。與此同時,桃園村還在鄉村社會治理方面開展積極探索,上海公益社工師事務所作為被引進的社會工作專業機構,主要提供的服務是培養社區社會工作領軍人才,開展一對一督導,使村長、村支書能開闊視野,深入思考鄉村發展和社區治理的現實難題,并與專業團隊一起研討、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同時,幫助鄉村社區培育本地的社會組織,指導開展公益創投項目。社會工作者從這些較為宏觀層面的介入中,熟悉了本地資源,也了解到發展中的瓶頸。桃園村投入了很多資金去美化村容村貌,兼具江南水鄉特色和歐式風格的家園,讓村民感受到幸福,但也不乏令人頭疼的問題。如村民的文明素質還需要不斷提升,特別是社區參與和主人翁意識還不夠,像垃圾分類等需要人人參與的環保行動,仍是發展中的瓶頸。社會工作者與村居干部和社區骨干一起商討解決之策,通過社區活動來提升村民的文明素養和社區參與意識。這些專業服務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優勢為本”。培養本地的社區社會工作領軍人才,才能真正有助于持久地為當地的社會治理和發展作出貢獻。而優勢為本不僅在于挖掘當地的優勢資源,還在于將社會工作專業優勢與本地資源及優勢相結合,發揮出疊加效應。 城鄉融合型鄉村社區的社區營造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鄉村產業創新取向的社區發展,是鄉村產業創新加鄉村社區建設。其中的產業創新涉及觀光農業、農業旅游、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概念。最近國家提出發展田園綜合體,將其作為鄉村經濟振興的一個舉措,其經濟功能也在于休閑農業。社區營造不僅是鄉村經濟和社區物質形態的建設,還應包括對人的關注,涉及鄉村社區各類主體及社區管理服務。在鄉村社區營造中,社會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但又不可停留于此,還應進而涉及經濟,再進而涉及建筑。現在很多建筑設計機構活躍在鄉村設計領域,關注村莊設計、園林設計、農業產業園設計、田園綜合體設計、創意農業設計、特色農業設計,等等,但都不涉及對人的關注。社會工作者要聚焦于人的需求,包括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特別要關注這些需求當中的鄉村文明因素,圍繞鄉村文明開展服務,甚至將鄉村文明因素體現于建筑當中。 主持人:城市化到一定階段后,如何實現城郊融合發展也是許多發達國家遇到的問題,在這方面有哪些可供中國借鑒的經驗?在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中,社會工作主要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請大致梳理介入視角和路徑。 我國實現城郊融合發展可以借鑒的國際經驗可能有如下幾點:注重建立均衡發展的協調機制;通過政策干預進一步縮小城鄉差異;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建立統一而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推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統地說,在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中,社會工作可以發揮作用的方面有:社情民情的基礎調研、助困解難的專業服務提供、參與社區治理、進行政策倡導等。 社會工作在服務于城鄉融合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能夠培植鄉村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也就是增進鄉村的各種社會關系、提升鄉村的文化價值,從而有利于鄉村與外界合作發展經濟產業等擁有更加有力的基礎條件,并且確保發展是共享和可持續的;二是為多元化發展主體間達成“利益均等、共享發展”提供保障;三是在整合城鄉資源,包括在鏈接更多城市資源方面發揮一定的獨特作用。 城鄉融合發展是我國城鎮化理念、理論、政策和實踐創新,給鄉村社區社會工作創新提出了新的挑戰。城鄉融合是雙向的,要在郊區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優勢,避開各自的劣勢,通過融合來優化城郊社區的經濟和居民生活。西方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是單向發展,先是快速城市化,然后是逆城市化。在逆城市化過程中出現所謂鄉村“紳士化”,城里人到附近的村鎮居住,改變了郊區的人口結構。這樣的單向發展均立足于城市觀點,先是為了滿足城市產業發展需要,而后是為了緩解城市人口和居住壓力。我國城鄉融合發展不僅關注城市發展的需要,也關注鄉村發展的需要。在城郊融合型鄉村社區的發展中,社會工作可發揮專業引領作用,與村組織緊密結合,立足于鄉村振興,提升鄉村社區建設水平,以滿足原住村民和新居民的需要,并擴大視野和知識面參與鄉村產業創新,發揮鄉村文明的積極作用,圍繞人們鄉村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參與鄉村社區營造的頂層設計和運營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