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信息: 陳某,女,33歲。廣東深圳個體戶。 患者平素體質較差,約一年余前,偶發感冒,愈后遺留鼻塞、流涕、嗅覺消失。于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耳鼻喉科就醫,行各項檢查,診斷為“慢性鼻竇炎”。經口服藥治療后(具體藥物不詳),鼻塞、流涕康復,但嗅覺一直未曾恢復。后復診,又診斷為“嗅神經損傷”。為求痊愈,遂歸家求醫。 癥狀體征: 氣短、乏力、心悸胸悶、納差、二便調。舌質淡,苔薄,脈浮虛。 處方:補中益氣湯合生脈飲。 生黃芪60克、焦白術15克、陳皮2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當歸15克、黨參20克、荊芥12克、炒山藥30克、北五味子20克、麥冬10克、大棗9枚、生姜9片。 共服此方15劑,諸癥得愈。 劉師箴言: 《靈樞·脈度》曰: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 而五臟又按五行分類,各有所歸。中醫在臨床診治疾病時往往以此來辨別疾病所在的臟。鼻病多從肺治;目疾往往考慮肝??;口病多屬于脾;舌病多從心治;耳病多從腎入手。此例乃肺氣虧虛、宣肅失常之證,隨按補益肺氣、疏風散寒之法。 跟師感悟: 臨床診斷,很多患者都是帶著西醫的診斷結果和檢查單子來的。我們一定不能受西醫的診斷思維干擾,堅持用純中醫思維來思考問題,刨除雜念,才可以讓病情簡單化、明朗化。辨證用藥,檢查結果和西醫診斷,只能用作參考,絕對不能代替中醫基礎理論來指導我們用藥。 |
|
來自: liuzongxu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