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語 朱辟疆教授在糖尿病腎病的診治方面有獨到的經驗,他認為糖尿病腎病的基本病機為陰虛標實瘀血阻絡貫穿病變始終,且與脾腎虛衰密切相關,提出該病的治療原則為補益脾腎、活血祛瘀,結合分期辨證施治,為該病的治療提供了借鑒。 [摘要]介紹朱辟疆教授辨證論治糖尿病腎病的經驗。朱老師依據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特征將其歸類于中醫學消渴下消、消渴病腎病、溺毒范疇,認為糖尿病腎病的病因病機為脾腎不足、脈絡瘀阻、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失司,臨床多從消渴病腎病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時注重疾病分期及分階段治療,通過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取得較好臨床療效。 糖尿病腎病(DN)是由慢性高血糖導致的腎小球硬化綜合征,是最為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之一,早期以微量蛋白尿為特點,隨著糖尿病腎病的不斷進展,持續發展為大量蛋白尿,最終引發腎功能衰竭而需要腎臟替代維持。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是發達國家血液透析患者的首要病因,在我國也超過慢性腎炎成為高居血液透析第一位的病因。有研究顯示,無論1型或2型糖尿病,超過30%患者均伴隨腎臟功能損傷,且高達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已出現腎臟損害征象,病程時間超過10年者20%的患者最終發展為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晚期患者的死亡率、致殘率很高,醫療費用負擔高昂,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朱辟疆教授是國內知名的中西醫結合腎臟病學家,從醫近50年,學貫中西、治學嚴謹,在糖尿病腎病的診治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對中西醫結合治療腎臟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卓著。現將朱老師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經驗總結如下。 1.1 陰虛為本,伴有標實 由于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與中醫學的消渴具有相通之處,臨床上,中醫學對于糖尿病多從消渴論治。朱老師認為,糖尿病腎病多由消渴病久治不愈逐漸發展而來,由發病初期的陰虛燥熱灼傷津液,久而損傷脾腎兩臟,導致氣陰虧虛,陰損及陽,最終導致陰陽俱損。腎主藏精,為封藏之本,腎氣虧虛則精關失于固攝,人體精微物質下泄形成蛋白尿;另一方面,腎為水臟,腎虧則蒸騰氣化功能失司,導致津液內停,濕邪聚集為痰,阻遏氣機運化,引起人體氣機逆亂。在糖尿病腎病發展的各個階段,多合并有痰濕、瘀血、熱毒、濕濁等實邪。 1.2 瘀血阻絡貫穿病變始終 糖尿病發病涉及多臟腑,病變較為廣泛,常對機體氣血運行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糖尿病病久入絡,氣陰虧耗日益顯著,氣虛則瘀血更重,這是瘀阻腎絡形成的基礎。糖尿病腎病各階段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脈瘀阻征象,該病的各系統并發癥也與瘀血有關。 1.3 與脾腎虛衰密切相關 《素問》說:“腎者,主蟄,為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靈樞》說:“脾脆則善病消癉。”《景岳全書》亦言:“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中說:“夫消渴之癥,皆脾壞而腎敗。脾壞則土不勝水,腎敗則水難敵火。二者相合而病成。倘脾又不壞,腎又不敗,亦無消渴之癥矣。”上述主要從先天稟賦方面論述了脾腎不足與糖尿病的相關性。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水病無不由脾腎虛所為,脾腎虛則水妄行,盈溢皮膚而全身腫滿。”亦從脾腎虛衰角度闡明水腫的發病機制。喻嘉言曰:“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精氣上升而灌注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升清,為機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脾的功能正常,則機體布散水谷精微至全身。另一方面脾之運化功能依賴腎氣的鼓舞,腎之封藏亦依賴脾氣運化精微以滋養。《圣濟總錄》有言:“消渴者……久不治,則經絡奎澀。”可見消渴日久失治,病及脾腎,久病入絡,則為該病基本病機。 1.4 糖尿病日久陰損及陽,陰陽俱虛 消渴雖以陰虛為本,但病情日久,陰傷氣耗,陰損及陽,引發陰陽兩虛之腎病。消渴腎病患者臨床多見肢體水腫,并逐漸進展成為頑固性水腫,這與機體陽氣虧虛、氣化功能失常有關。《臨證指南》云:“陰虧陽亢,津枯血竭,致使血液循環受阻,而成血癖,陰虛日久,無陰則陽無以化,故陰損及陽而為陽虛,陽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行水運,濕濁內滯,血行遲緩,疲于脈絡。”患者由于疾病后期陰液耗損,虛陽外越會出現煩躁、眩暈、惡心、呼吸深長等癥狀,甚至出現昏迷、脈微欲絕等陰陽俱損之征象。 朱老師綜合歷代醫家論述以及臨床診治經驗,根據當地飲食結構特點,提出消渴腎病的主要病因為脾腎不足、瘀血內阻,病機的關鍵在于脾腎不足、脈絡瘀阻、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失司,清濁逆亂為患。 依據糖尿病腎病的病機特點,朱老師提出補益脾腎、活血祛瘀的治療原則。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腎共同主宰水液運化,通過補益脾腎的治療方法,能夠起到滋腎生精、活血利水之效。益氣能夠生血,亦能夠促進血行,血脈通暢則瘀血得除,新血得生。清代王清任說:“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疲,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朱老師臨床常選用黃芪、當歸、川芎等益氣活血、祛濁通絡藥物。《神農本草經》認為黃芪能夠“逐五臟間惡血”“通調血脈、流行經絡”,能夠起到益氣通脈之效。現代研究發現,黃芪主要成分為黃芪皂苷和黃芪多糖,該類物質能夠有效抑制腎系膜細胞增殖。黃芪多糖能夠有效增加紅細胞免疫水平,降低尿蛋白。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為血中之氣藥,川芎與黃芪同用,起到益氣活血通絡的效果,加之黃芪益氣生津,治療糖尿病腎病具有較強針對性。《醫學啟源》說:“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朱老師針對消渴腎病伴有血瘀癥狀者,常用當歸、桃仁、紅花等品,起到補血活血之效。研究表明,當歸揮發油中分離到的當歸內酯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效果,能夠有效保護缺血再灌注損傷。 早期糖尿病患者依據Mogensen分期多為Ⅰ到Ⅲ期之間,此階段患者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僅能通過實驗室檢查發現尿白蛋白排泄率上升,這與中醫學的“下消”相吻合,可視為消渴腎病早期。由于現代生活條件和習慣的改變,遲睡、缺乏運動、飲食不節等不良習慣有所增加,加之飲酒、房事不節,常導致中陽不足,脾氣虛弱,濁陰難以斂降,水谷精微輸布失司,患者臨床常見口干渴、多飲、尿多、肥胖、小便渾濁、大便稀溏等。朱老師認為該時期患者病機多以脾腎虧虛為本,痰濁水飲瘀血等病理產物蓄積為標,治療當注重補益脾腎。黃芪味甘而性溫,能夠補氣益血、溫通三焦,配合靈芝補益腎精,顧護先天,助養后天,此時黃芪用量應當超過30 g,并依據患者舌苔脈象、疾病深淺、體質情況等酌情增減,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中晚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水腫加重,同時伴有高血壓、貧血及腎功能下降,嚴重者伴隨代謝性酸中毒、尿毒癥神經病變、尿毒癥腦病、心肌病變等,依據患者病情程度可表現為中醫學虛勞、關格等。由于日久失治,損傷腎絡,進而導致中焦之氣運化失司,此時期患者以腎氣虧虛為本,治療應當注重補益腎氣,輔以補益脾氣,方能取得良效。藥物可選用靈芝、黃芪、淫羊藿等,以補腎益精,部分患者肌酐顯著升高,應當及時進行透析治療。 4.1 兼有濕熱、寒濕之邪 依據患者濕熱、寒濕的不同,選擇配伍適宜的祛濕藥物。濕熱為著多出現口干苦、舌苔黃膩、脈滑數,若濕熱偏于上焦,加藿香、佩蘭輕靈化濕之品;若濕熱停聚中焦,加蒼術、白蔻仁、半夏、厚樸以祛濕理氣;若濕熱蘊結下焦,加茯苓、澤瀉、車前子、豬苓利水滲濕。寒濕為著常伴有脘腹痞悶、肢體困倦、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膩、脈沉遲,可選用蒼術、厚樸、蠶砂、獨活、木瓜等,其中蒼術為健脾化濕之主藥,同時具有調節血糖的效果,依據患者體質、病情酌情增減劑量。朱老師認為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黏滯難消,臨床當配合芳香燥濕藥物,方能取得良效。 4.2 水濕內停 糖尿病腎病患者多存在水濕停聚之征象,需配伍利水藥物。朱老師常用茯苓、車前子、冬瓜皮、澤蘭、薺菜花、冬葵子等,其中車前子利水滲濕而不傷正,茯苓健脾益胃化濕,赤小豆通利水道,諸藥合用利水滲濕之效更為顯著;澤瀉利水祛瘀,祛除腎絡穢濁邪氣,若臨床見患者面色黧黑,多為腎絡瘀血內阻,朱老師多用澤瀉30 g以上,配合牛膝、桃仁、紅花、丹參等活血祛瘀之品。玉米須治療糖尿病腎病引起的肢體水腫,針對性較強,伴有血糖偏高的人群尤為適宜。肉桂溫補元陽,鼓舞氣血,化氣運水,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適當配伍桂枝通經活絡、溫陽利氣,對寒凝血瘀導致的肢體水腫尤為適宜。 4.3 大便秘結 朱老師常依據糖尿病腎病患者舌苔情況進行辨證分析,熱勢較重者選用生大黃,熱勢較輕應用制大黃,伴有寒象者選用肉蓯蓉、鎖陽溫補腎陽、潤腸通便。部分消渴腎病終末期患者,由于口服藥物較多,常引起間斷便秘癥狀,此時期應當以滋陰生津、益氣活血為主,藥物常選用生地黃、麥冬、天冬、玉竹、當歸、桃仁、紅花等。部分患者應用當歸、桃仁、紅花等活血潤腸之品,效果不顯,可以酌情選用火麻仁、郁李仁以加強潤腸通便之效。消渴腎病患者以本虛為主,臨床應慎用峻下逐水之品,避免損耗正氣。 4.4 小便泡沫 糖尿病腎病患者常見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癥狀,另可見大便溏薄、完谷難化,小便清長、尿中渾濁等征象。多與脾腎不足、精氣虧耗相關,治療多選用收斂固澀、封藏攝精之藥物,如金櫻子、山茱萸、炒芡實、覆盆子、益智仁,治以澀腸止瀉、縮尿止遺;另可配伍五味子、烏梅澀腸止瀉、生津止渴,有利于陰液的恢復。值得注意的是,選用藥物時應當注意中藥中植物蛋白的含量,盡可能選用動物類固澀之品。 女,42歲,2016年12月以多飲多食多尿9年,反復雙下肢浮腫6個月余就診。2007年發現糖尿病,曾服用二甲雙胍等藥物治療,自訴血糖控制不佳,2012年開始用胰島素治療,目前血糖控制尚可。2013年8月無明顯誘因下發現雙下肢水腫,至某醫院就診,查尿常規示尿蛋白+,門診予雷公藤多苷片等藥物治療,服藥后病情緩解。2015年7月再次出現雙下肢水腫,住院期間予以腎穿刺病理檢查,病理結果:糖尿病腎病。此后患者水腫癥狀反復發作,期間多次門診復查尿蛋白3+,血肌酐121~156 μmol/L,血漿清蛋白25.3~33.8 g/L,血紅蛋白111~123 g/L,后一直予護腎降脂,控制血壓、血糖及降蛋白等治療。2016年11月患者再次出現雙下肢水腫,查尿蛋白3+。刻診:雙下肢浮腫,腰酸痠軟,畏寒肢冷,時有氣喘,活動后加重,面色萎黃,胃納一般,睡眠差,大便干燥難解,夜尿增多,每晚3~5次,舌淡,苔黃膩,脈沉細。查血生化:總蛋白47.2 g/L,清蛋白25.5 g/L,白球比1.18,尿素15.24 mmol/L,肌酐233.4 μmol/L,尿酸495.2 μ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0.1 mmol/L,胱抑素C 2.45 mg/L,葡萄糖6.45 mmol/L,總膽固醇10.75 mmol/L,三酰甘油 4.94 mmol/L;24 h尿蛋白總量4.546 g。既往高血壓病史3年余,血壓最高160/110 mmHg(1 mm Hg=0.133 kPa),現服纈沙坦氨氯地平片 80 mg、富馬酸比索洛爾 5 mg 每天1次控制血壓。辨證為糖尿病腎病氣陰不足、濕瘀內阻證。治法:益氣養陰,益腎和絡,化濕泄濁。處方:生黃芪30 g,熟地黃15 g,炒山藥15 g,牡丹皮10 g,山茱萸12 g,豬苓15 g,茯苓15 g,川芎10 g,炒黨參15 g,雞血藤15 g,炒當歸15 g,生甘草6 g,砂仁10 g(后下),白蔻仁10 g,積雪草30 g,桃仁10 g,紅花10 g,三棱10 g,制大黃15 g,車前子30 g(包煎),陳皮10 g。水煎服,日1劑。 2017年6月27日二診:雙下肢水腫較前明顯好轉,稍覺乏力,活動后偶有心慌不適,胃納尚可,舌淡紫,苔黃膩,脈細弱。復查24 h尿蛋白2.455 g/L,血總蛋白52.9 g/L,清蛋白32.7 g/L,肌酐176.1μmol/L,尿素氮11.29 mmol/L,尿酸502.0 μmol/L,三酰甘油3.73 mmol/L。處方:熟地黃15 g,炒山藥15 g,牡丹皮10 g,山茱萸12 g,豬苓15 g,茯苓15 g,川芎10 g,炒黨參15 g,炒當歸15 g,生甘草6 g,砂仁10 g(后下),白蔻仁10 g,積雪草30 g,桃仁10 g,紅花10 g,三棱10 g,制大黃15 g,車前子30 g(包煎),陳皮10 g。 2017年9月4日四診:水腫較前明顯改善,無不適主訴,胃納可,睡眠可,舌苔脈象無特殊變化,仍以前方治療。 2018年1月18日五診:患者一般情況好,無特殊不適,復查肌酐97.3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2.7 g。原中藥繼服。 按:本患者消渴日久,陰虛燥熱演變為氣陰虧虛,濕熱、濁毒、瘀血等病理產物內阻。朱老師認為,在消渴腎病早期即應進行中醫藥治療,同時配合降血糖、控制血壓及血脂、調整飲食結構等措施。本病臨床以氣陰兩虛、瘀血內阻最為常見,朱老師常選用益氣養陰治其本,活血祛瘀、清利濕熱、祛濕泄濁治其標,常選用益氣養陰藥物山茱萸、熟地黃、黃芪、女貞子、麥冬、天冬、知母、黃精、制何首烏、桑椹子、墨旱蓮、炒山藥等,活血多選用丹參、桃仁、川芎、當歸、紅花、赤芍之屬。現代醫學認為該類藥物有助于降低血壓,同時能夠降低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力,降低尿蛋白排出,改善腎功能,延緩腎小球濾過率的降低。現代研究顯示,黃芪具有明顯的降血糖、降低尿蛋白效果。利水滲濕多選用車前子、茯苓、豬苓、澤瀉之品,輕藥重投,適當應用能夠防止機體陰液的耗傷。通過益氣養陰、活血祛瘀、泄濁祛濕治療,使患者病情穩定,腎功能指標維持在正常范圍,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責任編輯:李慶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