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利、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中醫便有四時養生之說,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即春季為萬物生發之時,宜順其生發之意,晚睡早起、動于戶外、形容舒適,而使情志舒暢,以養春時之氣。 作為傳統節日,清明節歷史悠久,起初為古人的“春祭”活動,發展至現在主要有掃墓祭祖與踏春郊游兩大禮俗主題,其間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習俗。受地域影響,全國各地的清明習俗亦有所不同,以山東為例,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斗雞子”的習俗;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 關注中醫 享受生活 我在這里等你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