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來源產地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生飛烏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飛烏或者地名,今出甘松、龍洞、蠶陵,長大黃白色為佳。根皆作羅文相交,中多銜土,用之熟破除去。方家多作秦膠字,與獨活療風常用,道家不須爾。
《中國藥典》
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 、粗蓮秦艽 .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秦艽”和“麻
花艽”,后一種習稱“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曬軟,堆置“發汗”至表面呈紅黃色或灰黃色時,攤開曬干,或不經“發汗”直接曬干;小秦艽趁鮮時搓去黑皮,曬干。生于草地及濕坡上。分布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及四川等地。
性味功效
《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
味苦、辛,平、微溫,無毒。主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治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雷公炮制藥性解》李中梓
味苦辛,性微溫,無毒,入胃、大小腸三經。主骨蒸,腸風瀉血,活筋血,利大小便,除風濕,療黃疸,解酒毒,去頭風。羅紋者佳。
秦艽苦則涌泄,為陰,故入大小腸以療諸濕;辛則發散,為陽,故入陽明經以療諸風。骨蒸之證,亦濕勝風淫所致,宜并理之。
《本草經解》葉天士
氣平,味苦,無毒。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便浸曬)
秦艽氣平,稟天秋降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經。氣味俱降,陰也。
皮毛屬肺,外感之邪氣,從皮毛而入者,或寒或熱,感則肺先受邪;秦艽入肺,味苦能泄,所以主之。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痹則血澀不行矣;味苦入心,心生血,苦能散結,血行痹自愈也。肢節痛,濕流關節而痛也;秦艽氣平降肺,肺氣行則水道通,水道通則濕下逐矣。其下水利小便者,皆通水道之功也,左文者良。
《玉楸藥解》黃元御
味苦,氣平,入足厥陰肝經。發宣經絡,驅除風濕,治中風癱瘓、濕家筋攣骨痛、黃疸之證。
歸經
《雷公炮制藥性解》
歸胃、大腸、小腸經
《本草經解》
歸肺、心經
《中藥學》凌一揆主編
秦艽 (《本經》)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胃、肝、膽經。
【功效】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應用】
1. 用于風濕痹痛、周身或關節拘攣,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風濕,舒筋絡。風濕痹證無問新久、或偏寒偏熱,均可配伍應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熱,痹證見發熱、關節紅腫等熱象者尤為適宜。一般偏熱者,可配防己、知母、忍冬藤等;屬寒者,配羌、獨活、桂技、附子等。對于中風手足不遂者,亦適用本品。
2.用于骨蒸潮熱。本品能清虛熱,為治療陰虛骨蒸潮熱的常用藥。可與青蒿、鱉甲、知 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鱉甲散。
此外,本品尚能利濕退黃。治療濕熱黃疽,可與茵陳、梔子等配伍,
【用量】5?10g。
《中國藥典》2015版
辛、苦,平。歸胃、肝、膽經。怯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用于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用法與用量】3?10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