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醫案 來源:《老中醫醫案選》 下肢青筋突起醫案 北安縣 時煥 醫案: 王x x 男 44歲 鐵路工人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初診。患者平素經常在業余時間內涉水打魚,于一九七四年初始覺不適,漸于左大腿內側見豆粒樣結節,指甲蓋樣硬結。于一九七四年末,在左大腿內側漸成約有8厘米長的素條狀筋包,色紫紅,疼痛異常,伴有下肢浮腫,不能行走。經某醫院診斷為下肢靜脈曲張。因其懼怕手術,前來診治。查其舌質紫暗苔薄黃,脈沉澀。 證屬:寒濕入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治以活血化淤,除濕解毒之法。 處方:丹參25克 歸尾15克 川芍15克 防己15克 木瓜15克 生地15克 赤芍15克 桃仁15克 紅花10克 牛膝15克 沒藥15克 雙花50克 公英50克 黃芪25克 桂枝7克;六付水煎服。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七日二診。疼痛略減,效不易方,囑其續服上方六付。 一九七五年一月四日三診。疼痛減輕,下肢浮腫見消,能自己步行前來診治。筋包回縮至四厘米左右。診其脈仍有沉澀之象,續投上方六付水煎服。 一九七五年一月十一日四診。筋包基本消失,但觸之稍有疼痛感,脈沉。上方六付水煎服。 一九七五年一日十八日五診。疼痛基本消失,結節消失,運動自如,舌脈正常。為鞏固療效,囑其續服上方六付。 經隨訪一直上班工作,經常業余時間涉水打魚,亦未復發。 按:下肢青筋突起一病,祖國醫學中對此并無詳細記載。著名老中醫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一書中,始稱為青筋突起。本病多屬固疾,實難一蹴而就,以本病的病因病機而言,系多因外受寒、濕而致血淤。因為寒則血脈凝滯,濕則滯塞阻流,寒濕外邪侵襲而致經脈阻滯,滯而不暢,阻而不通,血瘀于內。淤血內阻,臟腑氣血不和,寒不得溫,濕不能除,而病愈深矣。由此不難看出寒濕之邪實為致病之因,而血淤既是本病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加速本內惡化的促進因素,采用活血化淤法治療本病,取得了可喜的療效。 散人注:下肢青筋突起就是西醫稱的下肢靜脈曲張。除了內服湯劑以外 配合使用活血散瘀的外用藥,和勤做高抬腿減壓會更有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