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載體之一。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杰出的高層建筑。 塔,源于古印度。一說佛陀在世時王舍城有位孤獨長者就已開始建造,用以供養佛陀的頭發、指甲,表達人們對佛陀的崇敬。 一說釋迦牟尼涅盤以后,遺體火化,凝結成舍利子。當時八個國家的國王前去爭奪,各得一份,回去后在自己的國家建塔供養起來。 時至今日,佛祖的舍利塔遍布全球,佛祖舍利有限,就用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等珍寶代替,或者用海邊清凈的砂粒、藥草、竹木的根節制造舍利。 在我國,常見的古塔類型分為九種:樓閣式、密檐式、亭閣式、花式、覆缽式、過街式、金剛寶座式、寶篋印式、組合式。 1.樓閣式塔 佛教傳入中國后,適應中國傳統習慣,以樓閣形式作為禮佛的紀念性建筑物。 樓閣式塔有臺基、基座,有木結構或磚仿木結構的梁、枋、柱、斗拱等樓閣特點的構件。 塔剎安放在塔頂,形制多樣。有的第一層有外廊,加強了塔的穩定性,也讓塔更加壯觀。 代表: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江蘇蘇州虎丘塔、山東長清靈巖寺辟支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定州開元寺塔、河北涿州智度寺塔。 2.密檐式塔 我國佛塔的主要類型之一,由樓閣式塔演變而來,多為磚石結構。 塔的第一層很高大,其上每一層的層高卻特別小,各層塔檐緊密重疊著,多為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 密檐式塔多為實心,一般都將佛像雕塑在塔身的外面。 代表:北京天寧寺塔、山西靈丘覺山寺塔、河北正定臨濟寺青塔、陜西西安薦福寺小雁塔、河南嵩山嵩岳寺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尋塔。 3.亭閣式塔 是印度覆缽式塔和中國亭閣建筑相結合的古塔形式。 塔身的外表就像一座亭子,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了一個小閣。塔身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大多為單層。 亭閣式塔最初是為了供奉佛像,后來逐漸成了埋葬僧人或普通人的墓塔,在宋遼金時最流行,元代以后逐漸絕跡。 代表:山東歷城神通寺四門塔、河南嵩山少林寺法玩禪師塔、山西五臺佛光寺初祖禪師塔、河南嵩山會善寺凈藏禪師塔、山西運城報國寺泛舟禪師塔、山西平順海慧院明惠大師塔。 4.花塔 又稱華塔??傮w分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單層亭閣式塔身,上部為圓錐形塔冠。 塔冠密布著各種精細的浮雕,多為蓮花瓣、佛龕、佛像、菩薩和神獸等佛教題材。 花塔盛行于宋遼金時期,到元代基本絕跡。 代表:河北正定廣惠寺華塔、北京房山萬佛堂華塔、河北曲陽修德寺華塔、甘肅敦煌城子灣花塔、河北唐山藥師靈塔、北京豐臺鎮崗塔。 5.覆缽式塔 也稱藏式塔、寶瓶塔、喇嘛塔,多分布在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 覆缽式塔保留了印度萃堵坡的原始形制,塔的下部是一個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圓形或圓柱形塔身,塔身有的樸素無華,另一些設有眼光門。 基座之上,為須彌座承托的一圈圈向上收縮的細高的塔頸,即為相輪。相輪多為十三層,俗稱“十三天”,也有少至5層或多至22層的。 相輪頂部有的還設有華蓋,塔身一般刷成白色,代表佛教的純潔,顯得素雅莊重。 代表:中國五臺山大白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代縣阿育王塔、西藏桑耶寺塔、沈陽護國法輪寺塔、山西五臺山圓照寺白塔。 6.過街式塔 藏式塔的一種,建于街道中或大路上,塔身位于高臺之上,高臺開有門洞,可以通行車馬行人。 過街塔一般建在交通要道的重要部位,它給信徒開了方便之門,不用進廟,只從塔下走過就算向佛行一次頂禮了。 代表:江蘇鎮江韶關石塔、北京西郊法海寺塔門、北京居庸關云臺、北京廣智寺過街塔、北京香山掛甲塔、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五塔門。 7.金剛寶座塔 佛教密宗的一種佛塔建筑形式,起源于印度。 金剛寶座塔由方形的塔座和上部的五座塔構成,寶座上的塔有密檐式、樓閣式、覆缽式等多種,有的金剛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筑頂上。 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五座塔代表金剛界五部佛主。 代表: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云南妙湛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甘肅張掖圓通寺塔、湖北襄樊廣德寺多寶佛塔、四川彭縣龍興寺舍利塔。 8.寶篋印塔 塔為平面方形,一般以一層的為數最多。 寶篋印塔是一種實心塔,由基座、塔身、塔檐與塔剎四部分組成。最大的特征是塔檐四角向上高高翹起。 其造型,小的可陳列于佛前供桌與香案之上,或供于佛龕之中。大的可在地面上建造,作為佛寺的一個組成部分。 代表:南京大報恩寺出土七寶阿育王塔、浙江寧波阿育王寺阿育王舍利塔、安徽青陽紅旗街宋塔地宮出土寶篋印塔、福建仙游天中萬壽塔、福建泉州開元寺寶篋印塔、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太子塔。 9.組合式塔 指的是漢藏組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上部為漢式塔,下部為藏式塔(上漢下藏型),較少;另一類為下漢上藏型,較多。 組合塔或非建造者最初本意,而為后世修改而成,比如塔身一部分損壞,出于某種原因,加上另一種塔式。 代表:甘肅蘭州白塔寺塔、北河陽原澍鷲寺塔、河北易縣雙塔庵雙塔、寧夏賀蘭縣宏佛塔、天津薊縣獨樂寺白塔、北京房山云居寺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