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這里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個孩子在過馬路時被車撞了,當時找不到孩子的媽媽,所以很多人在朋友圈自發轉發信息找孩子的家長。接孩子放學時遇到孩子同學的媽媽,跟她聊起這個事情,我們都在感慨世事無常,彼此叮囑一定要照顧好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安全。 當時孩子在旁邊聽著我們的聊天,我并未感覺到異常。可是當天晚上睡到半夜我被孩子的哭聲吵醒,到孩子的臥室一看,孩子正坐在床上哭得傷心呢。問她怎么回事,她說她做了噩夢,自己被車給撞了。我想起白天時跟別人聊天的事,可能孩子是被我們的聊天內容給嚇到了。 其實,孩子平時也是這樣,在學校里打掃衛生,別人都打掃完了,她負責的區域還沒打掃完,老師批評她做事太慢,回來之后她就傷心得哭起來,覺得老師沒有在同學面前給她留面子。 孩子為什么如此脆弱,像個蛋殼一樣一碰就碎呢? 01、培養孩子要警惕“蛋殼效應”像我家孩子這樣的情況,在很多孩子中間都很普遍,有一個專業的詞匯可以用來形容他們,那就是“蛋殼效應”,那什么是“蛋殼效應”呢? 蛋殼效應,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西蒙·安妮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種生理性心理疾病,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比如孩子只能聽贊美之詞,聽不得半點反對意見;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內心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孩子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對失敗,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會有極端的舉動,甚至輕生……這就是所謂的“蛋殼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質。 最近幾年網絡上常常會爆出低齡兒童跳樓或者自殺事件,比如因為帶零食到學校被老師批評進而跳樓、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害怕批評進而自殺、因跟父母之間的拌嘴繼而輕生……這種種悲劇事件的根源,其實都是因為孩子的“蛋殼心理”。 可是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這種“蛋殼效應”,歸結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太差,說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動輒就離家出走或者自殺”。 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孩子生來都是差不多的,性格的養成固然有遺傳因素的存在,但更多地還是后天家庭影響。歸根結底,孩子的這種脆弱大多都是由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造成的。 02、什么樣的家長最容易培養出“蛋殼心理的孩子”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三種家長: 第一種是溺愛型:這種家長可能自己小時候吃過太多的苦,長大后不愿意讓孩子再經歷苦難,所以一味地替孩子設計好明天,讓孩子沿著自己安排好的道路平坦前行。這類家長對孩子有著無微不至的關懷,可是卻極少批評和教育,認為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規劃的人生道路行走,將來就一定不會差。 可是他們忽略了一樣,那就是將來孩子要面對著許多未知變數,很多事情并非會按照自己預計和安排的內容發展,孩子如果不具備獨立適應和應變能力,很有可能一點小挫折就會把他打倒,失去再爬起來的信心。 第二種是過于嚴厲型:這類家長自己有可能在同樣的原生家庭長大,內心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不打不成才,他們認為孩子只有在高壓教育下才有可能會自律、會成長,于是對孩子有著極為嚴苛的要求,不允許孩子犯錯。 這種情況下的孩子,有可能時刻都會在害怕犯錯被懲罰的擔憂中度過,以至于犯一點小錯誤就害怕受到父母責罰,從而遇到挫折就想要去逃避。 第三種是期望過高型:這類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提供很好的家庭和外部教育,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值,這些孩子可能從小就表現良好,成績優異,在學校經受著老師的表揚、小朋友的羨慕,在家也是父母和親戚的驕傲,從小被各種光環籠罩,經常被人視為同齡人的標桿。 正是外界的這種高期望,使得這類孩子過于追求完美,生怕某一次的失敗導致自己形象傾塌,以至于害怕經歷失敗。 這幾種家庭教育下的孩子通常容易產生“蛋殼心理”,不愿意經歷和承受失敗。那么我們如何對癥下藥,讓孩子擺脫“蛋殼心理”呢? 03、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蛋殼心理”作為父母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具有天生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每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有自己所要遵循的發展規律,他們會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成長為更有能力的個體。那么我們作為父母,如何幫助和配合孩子成為更強的個體呢? (一)、支持孩子的冒險精神 19世紀北歐興起了一起教育理念叫“森林教育理念”,教育者通過利用當地樹林資源,激發孩子們的實踐性學習,學校大部分時間都讓學前班和一年級的孩子在樹林里“混”。孩子們可以用枯枝、果子和石頭之類的物品來學算數,觀察樹林里的昆蟲、鳥類和植物,用樹葉搭成架子,在樹林里盡情地上竄下跳,然后用語言、繪畫、手工等形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表現出來。 這種教學模式大大提升了孩子們之間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也提升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作力,同時因為野外的各種惡劣天氣,也培養了孩子們的意志力、增加了孩子們的抗挫折能力。在這個學校學習過的孩子,大多在以后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是想辦法如何去解決而不是逃避。 心理學家Peter Gray曾說,父母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長空間,也因此造成抑郁、自戀、缺乏同理心的孩子越來越多。進一步來說,孩子之所以有“蛋殼心理”,與成長中缺乏“冒險精神”有很大關系。 記得我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最常做的事就是上樹掏鳥窩、下河捉泥鰍,爬房頂、爬草垛、還會在春天里爬上柳樹折剛發芽的柳枝來做柳笛。那時候醫學不發達,尤其是在農村吃藥打針都不方便,可是我們幾乎很少生病,用老人的話說就是:泥坑里長大的娃娃就是皮實。 所以想要讓孩子打破“蛋殼心理”,首先我們要支持孩子的冒險精神。當然我們并不是把孩子置身于危險中,讓孩子接觸危及性命安全的事物,而是“恰到好處”地冒險,孩子既感受到情緒上的驚奇感,又不至于驚慌害怕。 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嘗試從事爬山、攀巖等活動,滿足孩子的探索欲望,讓孩子在從事這些相對“冒險”的運動中找到自信,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和磨難。 (二)、給予孩子合理期待 家長不過于拔高孩子,也不過于貶低孩子,對孩子的自身發展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當孩子的發展低于自己預期時,不要焦慮也不要跟別人家孩子相比,激勵孩子向恰當的發展目標前進即可。 如果家長只看到孩子的優點而忽略缺點,那么孩子就容易自滿,對自身的缺點缺乏認識,也就不會想著去改變。但如果家長一味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則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的話孩子遇到困難就想要逃避,不敢直面挫折。 家長的正確評價會讓孩子對自身能力有正確的認識,也會讓孩子對實現目標過程中所要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所預期,這樣在真正面對困難的時候,才能讓他對困難和挫折有良好的分析和應對方式。 (三)、讓孩子對榜樣有正確的認識 網上曾經有個新聞,說是一個孩子由于是吳京的超級粉絲,不惜把吳京的名字寫到自己家戶口本上,希望能成為他那樣的人。孩子的行為雖然幼稚,可是卻體現出榜樣的力量和他對追星的執著。 有社會心理學家曾說過:對強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長的需要,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兒童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大多是以家長為榜樣,所以家長要能夠以身作則地引導和影響孩子,完善自身行為和性格,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父母的優秀品質。等孩子大一點,家長可以利用名人效應,引導孩子學習名人的勤奮和努力,將他們的正面事跡強化,引導孩子去學習,這對于打破孩子的“蛋殼心理”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心靈,其實跟身體的免疫系統很相似,越鍛煉就會越強大!我們要讓孩子既能夠適應“溫室”的舒適,也懂得適應外面的風雨,不要把孩子養成“蛋殼娃”! |
|
來自: 雅博學苑 > 《行為引導,習慣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