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人文叢林中,民間俗語可謂獨樹一幟,它像一條悠久的歲月長河,自古代流到現在,從現在流向將來,一句句俗語的背后,都是過去風雨煙塵的身影,同時映照著老祖宗獨特的文化印記。俗語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純樸中閃爍著智慧光芒,簡潔中傳達著無窮深意。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都告訴我們每個年齡段該有的狀態,當然也決定了在一個年齡段時我們應該做的一些事情,當我們初懂事的時候,就是要進校園學習,培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雖說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不過在年紀大了之后,不論腦力還是精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都大不如從前。對于這一認識古人常說一句話“男不過八、女不過七”,這是啥意思呢?真是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有一種解釋是說,男人女人要孩子最好是在四七二十八歲到四八三十二歲之間。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人的精力最充沛,而男人在這個時間階段又大多都已經立了業,這對以后孩子的成長以及家庭的幸福也非常有意義。在古代,關于這句話的解釋是這樣的,男女在發育周期上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區別的,而且各自老去的速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古代的時候,女子普遍都會比男子要老得快。男子一般老去的年齡是在64,而女子在49就老去了。 雖然現在的人們壽命普遍增長,活到八九十歲都是很正常的,人到了六十多歲之后,頭發變白,牙齒松動卻仍然不可避免。現在的女人有更年期之說,到了四十五到五十歲之間就開始閉經,不能生育。這點也是十分符合的。 古人留下來的這句話妙趣橫生,仔細研究一番會發現這句話當中充滿了對于生命思考的智慧,根據這句話不同的解釋,我們也學習到了一些關于我們身體健康的知識,盡管這句話中說的道理有些已經不能符合現在這個時代了,但是用在古代還是可行的,這句古語不可否認,體現了老祖宗對于家人們一代又一代的關心。 |
|
來自: 紅葉12kssjczw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