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之我見 末流郎中 在中醫界,約略有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兩種診斷方法。個人認為,這兩種方法沒有高下之分,都不乏真知灼見,只是存在一個理解和融合的問題。 證,證據、證明。在臨床中,我們利用病人的癥狀,司揣內外,來審察病機之所在,從而確定治病的方向。在傳統醫案中,常見此類描述:刻下證見……,此某某病也,當用某某法,以求某某目的。由此可知,辨證,是一個通過癥狀來司揣、審察、證明的過程。那么辨證論治的綱領是什么呢?就是鄭欽安老夫子講的“陰陽為綱,判分萬病”。老夫子一代高人,他是綱領性的說法。我覺得,他是給一定水平的臨床中醫看的,因為很多基礎知識、基礎理論,老人家直接就略過去了。那么,這就給我輩基礎差的庸常中醫出了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陰陽學說,于中醫而言,它是闡述生理病理的理論,同時它又是我們治病的一個工具。“陰陽為綱,判分萬病”絕對是真理,但這個真理,只是大的方向。鄭老夫子的真意當是叫人目光燭照,認定陰陽,所以他說:陰證用陽藥,陽證用陰藥,雖失不遠。然而,我們如果開藥有效,有所得又有所缺失時,大的方向這時就不管用了,因為我們是失在細節上。正因如此,自古以來“千方易得,一效難求”的感嘆便不絕于耳,真的就成了千年一嘆,嘆就嘆的這個細節處理。同樣,“大道至簡”適合于有較多學識儲備的人把他的學識進行提煉和駕馭,其真義是由博返約。可是“陰陽為綱,判分萬病”和“大道至簡”這兩句話,如今卻淪陷成江湖油嘴的口頭語,成了懶惰和簡陋的遮羞布,實在讓人哭笑不得。細節決定成敗,不注重細節行么?由博返約,執簡馭繁,豈是簡陋能等同的? 在中醫辨治里,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五行辨證都是很好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陰陽為綱下,判分萬病的方法。古往今來無數賢達證明,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 關于八綱辨證,我覺得這個說法始于程國彭夫子,而倡于祝味菊先生,時至今日,則成臨床辨治的一個大法了。 那么,辨病論治呢?我個人覺得是個很重要的東西。仲圣不是在《傷寒論》里有“辨某某病脈證并治”的范式嗎?首先,定義病為某某,然后這個脈是啥,這個癥狀表現是啥,它能說明什么病機和細節,然后再處以合理的治療方藥。他老人家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 仲圣老人家又說了一句話:“觀其脈證,知所犯何逆,隨證治之”。有幾個大師認為,這是真正的仲景心法,真正的仲景心傳。但是各家著作的細化描述和諸多臨床中醫的驗證,卻發現主體病機外,還有副病機,甚至副病機外,尚存兼夾病機,特別是偶爾還可以見到兩組完全相反的病機同時并存,構成主病機。到了這個時候,確實有點撓頭了。我原來覺得仲景的話比較空泛,可多年后就自我否定了,因為他是實戰派醫家,絕非嘴炮,他講的肯定有原因。多年之后,我忽然想起《素問·至真要大論》里講的:“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這才有所悟。仲圣的本意當是:觀其脈證,知所犯何逆,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就可以“隨證治之”了。至此,才知道仲景老人家講的是有前提、有原則和操作方法的。 比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滿足脈浮、頭項強痛、惡寒三個條件,就可以定義為太陽病。這是核心要素。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自汗出,惡風惡寒并存,而惡風為主,這是太陽中風。如果無汗惡寒,這是太陽傷寒。同為太陽病,主病機一致,是共性,而分病機卻涇渭分明。桂枝湯證,如果誤用麻黃湯,可以致脫,麻黃湯證誤用桂枝湯,必然閉邪。絕對亂不得,一亂,輕為致病,重則要命。這就是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不能亂的。 比如,有桂枝湯證,項背強幾幾,自汗出。此桂枝證外,兼有津虧無以濡潤,所以用桂枝湯加葛根。如果反無汗呢?這個津虧不但無以濡潤,而且不能達表,所以就用葛根湯。這同樣是謹守病機上的“各司其屬”。 當然,這是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呢?一個是預防。比如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是預防方面的無者求之。再說一個“無者求之”。比如說,面紅赤,眩暈不止。“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紅為心之色,心為肝之子,這就是肝氣過亢,母病傳子,故現紅赤。如果病人臉色蒼白而見眩暈呢?白應肺經,肝木被抑未能藏血和條達。前者,過亢,當平抑之,后者,不及,當扶助之。同樣一個眩暈,這個虛者責之,實者責之,也是涇渭分明的。回過頭來看,無者求之,一個體現在預防上,一個體現在病機推求上。 所以,陰陽為綱,判分萬病,再觀其脈證,知犯何逆,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隨證治之。這應該可作為治病的指南。辨證,是辨病的最初的工作,然后明了是六經辨證、五行辨證、三焦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里的哪個病,然后守住病機,看有無并列、主次兼夾的病機,是虛實新久?然后合理治療。 所以個人認為,辨證為辨病服務,辨病守機為論治服務,似乎比較客觀。光講辨證論治,易流于空泛,光講辨病論治,則易陷于狹隘,二者結合起來,就比較好了。 一家之言,聊備參考。 末流郎中2019年5月21日凌晨 本公眾號歷史消息查閱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