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天放假,暖楊楊陪孩子一起去看了場《小門神》,原直觀以為是武松醉打蔣門神的故事,心想估計又是武功打打殺殺的3D效果,結果帶孩子進了影院才深刻感覺到這部動漫電影無論從畫面制作、到選題、再到創意都可謂是近年來國漫的上乘之作。 首先是選題: 《小門神》的選題源自每年春節為什么要貼門神這一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以往過年陪孩子買年畫,你不會注意到門神的表情,是否栩栩如生,是否威嚴震懾,也許偶爾注意到年畫上的尉遲恭和秦瓊,程咬金和羅成,趙云和馬超、鐘馗、關羽和張飛這些人物故事,也很少會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及節日習俗教育,因為作為父母,我們也不太了解。 電影《小門神》的兩位主人公,郁壘和神荼是源自《山海經》中度朔山上的傳說故事,他們的任務就是監視壞鬼,發現了就綁起來扔到山下喂老虎。過年貼年畫也是讓他們來守護人間的平安。 在《小門神》里,由于現在人們對這些門神越來越不重視,這兩個神仙也快要下崗了,下崗轉型前有一段心路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認知。 于是兩個神仙一起去做了轉型前的再就業培訓,在神界與人界緊密相連的世界中,神界的價值靠人界的信仰來體現。現代人除了還信奉財神爺,其他神仙的日子均不好過。人們不用土灶,所以再也不祭灶了,灶王爺也失業了。八仙過海本應各顯神通卻都無事可做。土地爺沒有了土地廟的香火連袍子都被剝奪了。 在神界的工作轉型中,郁壘不甘心自己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決定做點讓人們能記住他的事。于是他打算放出怪獸——年,讓人間重新知道神會保佑他們,以改變神界大量人員下崗的問題。郁壘的辦法就像我們很多孩子,明知道錯誤卻要反其道行之,目的就是希望讓爸爸媽媽老師們在乎他,看到他的價值,怒刷存在感。郁壘就是這樣,剛打開兩個封印,人間已經處處受災、河流斷水、山崩地裂。于是人們知道了年是一個怪獸,齊心協力打跑了年,并發現了原來年最怕的是鞭炮聲,這也就是要告訴孩子為什么過年要放鞭炮的來歷。 再談《小門神》的現實意義 《小門神》的故事選在了南方同里的江南水鄉,3D制作精良,水墨畫風唯美震撼,連雨滴爆裂的細膩設計都能讓人感覺到觸手可及,玉皇大帝天庭越蓋越高的樓,還有是那最后飄著香的玫瑰味的餛飩,仿佛在電影院每個人都能嗅到。 電影中的小英和媽媽是逃離北上廣大城市的離異母女,放棄了大城市燈紅酒綠的生活,難舍萬圣節要各種cosplay去酒吧里狂歡happy,卻不記得春節應該貼個年畫、放個鞭炮。只有代表傳統意義的外婆貼上的年畫才請得了2個門神先后來到他們家庇護。觀影中最深的感受,在于兩個門神的選擇動機。郁壘一心想做好本職工作,卻主觀地忽視了周圍世界的改變,甚至忘記了自己最根本的職責:保護人間。內心的心魔摧毀了自己也傷害了周圍的人。 而神荼作為一個好好先生,面對改變的生活,逆來順受,直到危機迫在眉睫,仍然無所適從。門神兄弟雖為神仙,卻犯著凡人的錯誤。而此時在與神界平行呼應的人間線,小英母女苦心經營著祖傳的餛飩老字號,看似柔弱的小英,堅守“燒了一百年的老湯”,雖是凡人,卻比神仙還堅持。不過國漫從《大圣歸來》到現在的《小門神》,值得給予肯定的是越來越多的精品呈現,值得更多教育者和懷舊情懷的人去電影院中欣賞。 該給孩子怎樣的傳統節日教育: 近幾年,仿佛我們大人的思維也有了固定的模式,到圣誕節就是各種狂歡、購物趴、清明就是去掃墓、春節就是各種吃飯,然而真正的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小故事卻鮮為人知。 除了春節,另外奉送5個節日的由來,請爸爸媽媽們收藏,講給孩子們聽。 元宵節 元宵節,是指農歷正月十五。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被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過了好久才想出個法子,決定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清明節 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關于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 當年晉國公子重耳遭陷害四處流亡,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行大臣曾經在他快要餓死的時候,從腿上割下一塊肉給他吃挽救了他的生命。后來公子重耳回國當上了晉國國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晉文公,封賞了所有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卻惟獨忘了自己的恩人介子推,等他想起來,介子推已經帶著母親躲進樹林里,誰請都不出來,于是晉文公就將樹林點燃,想將他逼出來。可是樹林都燒光了也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派人四處搜查發現介子推抱著一棵柳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十分后悔。以后每一年的那一天,晉文公都將柳條發給大臣們,以懷念介子推,并規定在這一天禁止生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禁止生火的習俗已經沒有了,而插柳,掃墓以懷念故人的習慣一直保留著。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指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源于佛教《大藏經》中的目蓮救母的故事。 相傳,目蓮歷經千辛萬苦才到陰府,見到死去的母親被一群餓鬼折磨,目蓮用缽盆裝菜飯給母親,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主求救,佛主被他的孝心感動,授予《盂蘭盆經》,目蓮按照經中指示,每年七月十五日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餓鬼再也不敢來搶奪了。從此七月十五這一日便演變成了祭祀已故親人的中元節。 中秋節 中秋節,象征著闔家團圓。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全家圍坐在一起吃飯賞月,是中秋節扎根在中國人心底最重要的意義。中秋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中秋”,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相傳之前天上同時有10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個太陽,才使得民間天下太平。后來,后羿從王母娘娘那里得來了可以成仙得道的靈藥,便把它交于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誰料此事卻被壞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獵,只留嫦娥一人在家。壞人趁機逼迫嫦娥交出不老靈藥,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壞人的對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靈藥,從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廣寒宮內。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絕,但卻無能為力。后來,為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圓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擺設香案,遙祭在月宮中的妻子。后來,人們聽聞嫦娥成仙了,也紛紛在月圓之日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從此,中秋節拜月便成了一種習俗。 重陽節 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這一日,又稱為“重九”。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關于重陽節,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 很久以前,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傷心,所以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處訪師尋道,終于打聽到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長老為師學習仙法。學滿回家時恰好是九月初九。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憑借著高超的技能,恒景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生活就像這些傳說,有時美麗、有時感人……把這些美好而又有趣的傳說講給孩子聽吧,用傳說賦予孩子一顆發現美麗的心。感謝《小門神》帶給暖楊楊和孩子的一堂傳統文化課,也希望更多的人走進影院,支持國漫~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暖楊楊親子閱讀(搜:nyyqzy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