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丁曾在她的小說《傲慢與偏見》里寫道,“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比欢裉煊绣X的單身漢,想的可能是買房子。說實話,在城市里生活,誰不想住得好一點,誰不想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而且,現在談婚論嫁的青年男女,好像沒有人不在乎房子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房子就是一個實體的家。它帶給人們不止是穩定和安全感,而且是一種階層的標配。其實,不僅現代人這樣想,古代人亦是。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么多古老的四合院留下來。無論今人古人,住得好,才是真的好。 說到四合院,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北京。上世紀70年代初,北京后英房胡同出土元代四合院遺址,據說是北京四合院的雛形。后經明、清完善,逐漸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風格。然而四合院的集大成者卻在山西,特別是晉中一帶。 有清一代,山西人外出經商成風,他們觸風雨、犯寒暑,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甚至北上,到達今天蒙古國的烏蘭巴托。長途跋涉的艱辛,南來北往的忙碌,使得勤奮務實的山西人財富越積越多。對于這些離家遙遠、長期在外的商人,他們賺了錢,第一想到的就是在老家建一座氣魄的宅院。因為氣勢宏偉的宅院,不僅是他們富有的象征,而且可以光宗耀祖、揚眉吐氣。于是,處心積慮的山西商人在修建自家宅院時,不惜巨資,千方百計地營造出一種盛大的金碧輝煌——高屋連脊,望衡對宇,雕梁畫棟,燈籠高掛。典型的如喬家大院,眾多的房子,連片的院落,精美的雕刻,獨特的設計,以及大量價值連城的收藏,使它一躍成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顆明珠”。 俗話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毕駟碳夷菢拥某壐缓喇吘故巧贁?,對于普通的山西商人,他們修建的四合院,無論從規模上,還是裝飾上,都遠不及喬家大院。然而據當地人講,今天的喬家大院并非其本來面目,加進了過多的商業修飾。它也并不能衡量晉商民居的普遍水平。與此相反,平遙的四合院,以其豐富的造型、集中的分布,“世界文化遺產”的加冕,成了極具鑒賞價值的晉商民居系列。尤其是位于古城東北隅的東壁景堡、西壁景堡、中壁景堡的二十多處院落,幾乎完好無損地保存了明清建筑的原貌。 徜徉此處,你會看到兩種不同風格的宅門,一種是磚砌的拱形宅門,上有額板,板上有諸如樹德、凝秀或厚德傳家等的儒家訓示題字,建筑學上稱這種結構叫墻垣式宅門,宅門外有拴馬樁和上馬石。另一種是屋宇式宅門,它是一個方形建筑,上有垂花門樓,下有石砌臺階,中間木門的兩側有石獅或抱鼓石緊貼著門框。宅門兩邊的墻壁上分別嵌有雕塑精美的小龕,內供土地和財神。宅門正對的外墻上,有精美的磚雕圖案,這種設計也即通常所說的照壁。也有照壁在宅門內的。 平遙的四合院,比較常見的是二進院落和三進院落,也稱日字型院落和目字型院落。四合院的組成部分,除了宅門,還有倒座、院落、廂房、中門、過廳、正房。 倒座即是院內正房垂直相對的那組房屋,由于正房是面南而居,也有地方把倒座稱為南房。平遙的四合院,宅門常設在倒座的中間或左邊。 四合院的院落呈長方形,有的主人為了安全,在院落上空設置鐵絲網防盜。院落的東西兩側有廂房,一般是三開間建筑,廂房有磚木房和磚拱窯兩種結構,廂房的門窗開向院內。通常內院的廂房是主人兒子居住的地方,外院的廂房則是供仆人居住。 古代有貴客光臨,“大開中門”的傳統。在平遙,中門也稱“轉扇”。中門分兩種,木雕垂花門和磚雕門。中門平時關閉,人們從兩側的木門出入,只有在節日和貴客光臨時才打開。 四合院內還有一種溝通內外院的過道,稱作過道廳,也叫過廳。其實一說廳,就不難想到,是在過道上方加了頂。這種房頂,是磚木結構的,一般為雙坡硬山頂或卷棚頂。 若說四合院的主體建筑,非正房莫屬,它也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正房一般為上下二層結構,下層是磚拱窯,上層是抬梁體的磚木結構房間。正房外面的廊柱上有雕刻精美的雀替,上層有環廊。正房的兩側設有石雕扶梯,可供人自由上下。 平遙古城的四合院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建筑群,它除了內部結構嚴整對稱,各個構件也是精雕細琢。就連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墻磚,如果你仔細察看,就會發現它們都是打磨過的。據說在清代,如果當地鬧災荒,那些富貴人家就會修房子。此時,他們修房子完全是為了賑災,他們邀請受災的窮人到家里來做工。對于那些沒有技術的窮人,富人就安排他們打磨磚塊,而且一天只讓他們打磨五十塊。面對如此少的工作量,窮人們自然心領神會。出于對東家的感激,他們干活特別認真。如此一來,不但東家得到了許多平整光滑的磚塊,以備不時之需,而且窮人們由于工期長,吃住在富人家,成功度過了災荒。 古人有“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的抱憾,都說煙雨迷蒙的徽州、白墻黛瓦的建筑像極了中國的水墨畫,有一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矣”的圣潔靈秀??梢灿腥擞X得它濕漉漉、病懨懨的,一片接一片的白,橫亙在天底下,倒映在水面上,仿佛被抽干了血,缺乏生氣。不像平遙的四合院,井然有序的建筑,四平八穩的院落,紅彤彤的燈籠充滿了喜慶,象征著紅紅火火的天下世間。 平遙的四合院不但反映了明清時期北方建筑藝術的輝煌和精致,也折射出了古人胼手胝足建設美好生活的努力和成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