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網 2017-07-05 00:00 對于77歲的老康來說,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當老伴發病昏迷后,她沒有將他送到醫院搶救,而是讓他躺在家中的病床上,六天半后, 79歲的老張撒手人寰。 “我不知道他能堅持這么久,” 老康痛失老伴, 即傷心又悔恨。她曾想叫救護車將丈夫送到附近的醫院救治,但是卻沒有這么做。“他要是醒過來,會非常痛苦。” 老康說。 五年前,老張被診斷為老年癡呆癥;在隨后的日子里,他的病情迅速惡化。 老年癡呆癥 (Alzheimer Disease,簡稱AD),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腦變性疾病,病程不可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記憶力及認知力逐漸退化,最終生活無法自理。 忽視及虐待 眾益華齡是國內最早致力于老年人權益保護的非營利性組織之一,它的創始人王霄燕說:“由于阿爾茨海默病在國內叫做‘老年癡呆癥’,導致公眾對病患及其家人的忽視、歧視及虐待。” 據估計,現今中國有600萬老年癡呆癥患者,占世界老年癡呆癥患者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根據國際老年癡呆協會(ADI)的報告,到2050年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人數將達2700萬。 2008年,中國老年人口已達1億5900萬,占總人口的12%。數據顯示,60歲的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癥的比例為4%,8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比例則高達20%到40%。因此,加強對老年癡呆癥的研究及治療顯得極為迫切。 由于養老院極少接收患此病的老人,大多數病人都由家人照顧看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稱,研究顯示有85%的患者未到醫院就醫,錯過了早期最佳診斷期,而及時的治療極有可能緩解病情發展。 六十年的逝去 在六十年的婚姻生活中,老康以丈夫和家庭為中心:她每日按時準備三餐,與丈夫養育了三個孩子,還看大了三個孫子。 盡管老康的三個孩子都非常理解并支持老康,但由于他們都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對于老康而言,他們實在幫不上什么忙。 醫生說,即使老張能活下來,他也將成為植物人,依靠吊瓶、呼吸器和導管維持生命。老康說:“我不想讓他忍受那么多痛苦。” 對于老張而言, 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尤其在今年二月他跌下床腿摔骨折后更是如此,因為骨折一直沒治好,“醫生說像他年齡這么大、還患有老年癡呆癥的人,是不可能經受住手術的。”老康回憶道。 老年癡呆癥使老張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道不出他的痛苦和絕望,他只能靠吼叫發泄疼痛。“他整晚整晚地叫喊,”老康說。從05年老張被診斷為老年癡呆癥及腦萎縮后,她就沒再睡過一宿好覺。 老張以前很健壯,有一米八的個頭。退休前,他是陜西省西安市一街道辦事處的主任,他個性爽朗,辦事得力,善于與人打交道。 老張的患病過程極為緩慢。起先,他只是認不出上門拜訪的老友。之后,他會莫名地發火,將昔日老友攆出家門。漸漸地,他不再聽最喜愛的秦腔,也不再看報紙,能運用的詞匯量急劇減少。甚至獨自出門散步后,他會找不到回家的路。 2003年從舊居搬到高層公寓后,早期癥狀便顯現出來,他不再同以往一樣和鄰居閑談或下棋了。 病中依然需要尊嚴 被確診患病兩年后,他開始找不到廁所,一晚上要靠老伴領著去三四趟廁所。當他變得躁動不安時, 老康給他吃鎮靜藥物。 隨后,他開始大小便失禁。老康給他帶上了紙尿褲,他卻將紙尿褲撕得粉碎。為防止弄濕床鋪, 老康又給他墊上了一塊厚厚的塑料布,卻驚訝地發現他竟然有力氣將它也撕碎。老康回憶說,他雖然病了,但還要尊嚴。 “不管我怎么跟他說,他就是聽不懂。” 老康說。她做了一個日歷,專門記錄老張排便的日子。“要是他有四五天沒上廁所,我就得非常小心。”老康說。 老康48歲的小女兒張燕,曾花數小時一一指著家人的面孔,給父親重復他們的名字,試圖讓父親重拾記憶。“我是誰?我是你女兒。他是你外孫。”她就這樣一遍又一遍地說。但父親忘得很快。“有時候他能說對名字,但大多數時候,他只是說不知道。”張燕說。 然而,他卻似乎一直牢記著老伴的名字。老康總是和他聊天,就好像他并沒有得病。他的任何些微反應,即使僅僅是個微笑,都被老康捕捉到,算是對她的回報。 無暇自顧 “當我累得不行的時候,我希望他早點離開我。”她說。自從開始照看丈夫以來,老康就沒空下樓和鄰居打麻將了,這曾經是她退休后唯一的娛樂活動。 盡管病情一直在惡化,老張仍同往常一樣喜歡坐在小飯廳等著老伴把飯做好。“他生病后就變得對食物非常挑剔,”老康說。由于有血栓,老張不能多吃肉和油膩的食物,年復一年,他變得越來越消瘦了。 而他的脾氣也變得很壞,一次他揮著一把刀威脅殺掉他妻子。還有一次,他砸壞了一把門鎖,把它從鉸鏈上扯了下來。 在腿骨折后,老張就無法自己吃飯了。每天早晨,要有三個人才能把他從床上搬到輪椅上。之后,他就安靜地倚在輪椅里,雙頰凹陷,目光呆滯。他曾經的活力和魂魄,已經從這具軀體里徹底地消失了。 沒有一家養老院愿意接收他,甚至精神病院也不收。每當老伴問把他送到養老院好不好,他會立即醒過來,斬釘截鐵地說“不行!”。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里,三個孫子在晚上輪流守在病床邊,觀察他的呼吸情況。一旦出現呼吸停止狀況,他們就要立即通知大家。因為“要在身子僵硬之前,給他穿上壽衣。” 最后的日子 他們想把爺爺送進醫院搶救,但是父母卻不敢采取行動。“如果爺爺繼續活著,對奶奶是個負擔,你們能照顧嗎?”父母這樣告訴他們。 他們買了一袋葡萄糖粉,沖開后用棉簽一點點滴到他嘴中。他們覺得這樣能幫斷水絕食的爺爺維持一段時間。 最后的時刻來臨了,他閉著眼睛,深呼了幾口氣,守在病床邊的老康眼中噙著淚水,讓他放心地離去。老張的面容在一瞬間便變得灰白慘淡,圍在旁邊的家人立即嚎啕大哭起來。有人默默地將窗戶和門打開,讓老張的魂魄能夠飛走。 “在中國,人們認為老年癡呆癥是衰老的自然表現,并認為很大程度上此病是無法治愈的。因此,病人往往得不到必要的救治和關注。”眾益華齡的王霄燕這樣說。 她預測,由于誤診及患病羞辱感導致隱瞞病情的情況,中國的老年癡呆癥患者人數遠不止六百萬。在一些缺乏神經心理診斷措施的地區,很多醫療人員甚至還不了解這種病。 記憶健康360是中國一項致力于老年癡呆癥防治研究的公益組織,根據他們的數據顯示,老年癡呆癥誤診率高達70%,僅有百分之21.3%的病人按時吃藥。 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今年年初,眾益華齡展開了一項調查,研究病人被診斷為老年癡呆癥后,其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調查發現,傳統社區的瓦解及“空巢老人”數量增加,使得人們很難在早期及時發現老年癡呆病癥。 受調查的人群中,老年癡呆癥患者及其家人還提到他們承受了由此病引發的社會歧視。 在中國,平均每名病人的治病成本約為112萬元。根據國際老年癡呆癥協會中國委員會的調查結果,而將近一半的照料者后來也引發了功能性紊亂及其他相關疾病。 一個患者的病程可達5年到17年,“最后不但病人自己垮了,也可能把整個家庭拖垮,” ADI中國委員會秘書長王虹崢說。 1994年9月21日,在德國愛丁堡召開老年癡呆癥年度大會,為慶祝會議召開十周年,國際老年癡呆癥協會共同認定每年的9月21日為世界老年癡呆癥日。今年世界老年癡呆癥日的主題為“關注癡呆,刻不容緩”,目的是督促政府和公眾采取一切行動提高公眾對世界老年癡呆癥和其他癡呆癥的關注意識。而在中國40多個城市當中,大規模的健康教育活動正在醫院和社區中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