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麗媛 作為時代記憶,膠片電影總是太過“任性”! 易燃易劃易發霉,會變質會褪色會發粘,即使沾上一粒小灰塵,也能產生大破壞。 膠片電影為什么如此易損壞?是讓時代記憶在歷史的塵埃中隱去,還是讓它們重煥光彩?是忠于原作還是二次創作?老電影修復是一項輕松的工作嗎? 溯源:老電影為什么會受傷? 膠片好好的儲存在庫房里,怎么會毀損呢? 要說這膠片的毀損,主要問題就出在制作材料上。 制作膠片的材料一般有兩種,硝酸片基和醋酸片基。而這兩種膠片對保存環境的要求都非常嚴格。 硝酸片基極易燃燒,是紙的幾倍,一個小摩擦就可能引起一場大火。醋酸膠片更金貴,只要一遇上高溫、高濕的環境,就得變質、褪色、發粘……更別說這些膠片,有的已經儲存了一百年之久。期間可能經歷戰爭,幾經轉手才勉強存活下來。 膠片上的霉點會隨著時間不斷擴散,膠片粘連處的橡皮膠,經過長時間的氧化會變得又粘又臟。而這些還屬于“輕度病癥”,有些膠片會因為長時間的保存不當而“收縮”或者變脆,一掛到機器上就有斷裂的危險,非常“嬌貴”。 電影史上第一步科幻片《月球旅行記》拷貝被發現時,已經凝結成一塊磚頭了,最后是用蒸餾的方法把它一格一格分開的。 根據全球130余間電影資料或收藏保護機構的數據統計,自電影誕生以來,目前保存下來的拷貝僅為總數的10%左右。 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膠片,由于年代過于久遠,播放時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 像這樣損毀嚴重的,左邊這張人臉都是模糊的,看情節都費勁,更不要說感受導演的獨特風格。而右邊這張更加嚴重,被劃過的膠片營造出一種類似龍卷風的奇異景象。 這張是膠片燒過后留的小洞,很像是顯微鏡下的細胞。 這張噪點像雨點一樣往下落,比黑白電視的雪花點還要嚴重。 斑駁的歷史在膠片身上劃下一條條印記,那些珍貴的電影,成為倉庫里的一個名字,我們錯過了歷史,卻還要錯過歷史記憶。 傳說世界上有一種“魔術”,可以讓老電影重煥新顏,貌美如花。 從2k到4k,隨著“電影修復術”的發展,老電影開始褪去歷史的傷痕,重新進入觀眾的視野。 探秘:電影修復師是如何工作的? 要修復一部老電影,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物理修復,數字修復和大熒幕鑒定。 物理修復就是對老膠片進行接補、清潔。這步的困難之一是味兒太大了。一部1950年代的片子,經過半個世紀的揮發,酸臭味會彌漫整個工作室,連防毒面具都不管用。 電影是聲光色的藝術,每一個鏡頭,每一縷光都是導演的匠心所在。把受損的膠片修補好才剛剛是個起步,數字修復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數字修復需要首先將修補后的膠片電影,掃描為2k或4k電影,再在此基礎上對畫面,聲音和顏色各個方面進行修復修復。畫面抖動,“雪花點”,黑線,黑點,褪色,聲音嘈雜在修復人員的手下都能變成五彩繽紛的電影畫面。 真正修復的過程可以說是耗時耗力。除了某些可以用電腦自動修復的損耗外,大多數還是得靠更細致的人工修復。修復單位一般為一幀,一幀是什么概念呢?一秒有24幀,一部片子平均有15萬幀,相當于要修15萬張圖。碰到損壞嚴重的片子,修復人員一天只能修復幾分鐘。 聲音對比 古玩行有一句話叫“修舊如舊”,修復老電影也有這樣的講究,哪些東西該修,哪些東西不該修,考驗的就是修復人員的藝術修養。 最后是在大銀幕反復鑒定。因為修復工作是在電腦上進行,大熒幕比小熒幕更加苛刻,在小熒幕上沒有出現的問題,在大熒幕上就會凸顯出來,所以就得不斷進行試驗,力求完美。 回顧:我們修復了哪些影片 根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前的大部分國產影片,母本拷貝已經不知去向。其中最寶貴的1934年版本《漁光曲》原版膠片在戰火中損毀,僅存拷貝膠片且缺失部分段落、劃痕和霉斑嚴重。 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影響資料,中國資料館于2005年啟動了龐大的修復項目,如今已積累了十多年的老電影“2K”數字化修復經驗,共修復了398部的“2K”國產經典影片,修復成果被世界同行廣為認可,僅2017年就有33 部修復影片在國外參加展映。中國現存最早的故事片《勞工之愛情》,《梁山伯與祝英臺》《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兵張嘎》《雞毛信》等名作已經被修復。 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都設置了4K展映單元。謝晉導演的《芙蓉鎮》、《舞臺姐妹》、《大李小李與老李》和《紅色娘子軍》等電影,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都曾在電影節展映。 除了經典修復,商業修復也開始嶄露頭角,《新龍門客棧》和《東邪西毒》的修復版重新上映,是中國電影人商業修復的經典案例。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修復版在原版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剪輯,也是藝術修復的典型代表。 有人說,老電影會不會消失,就要看電影修復的速度能不能趕得上膠片腐爛的速度。我們無法親歷歷史,所以要更努力保存住歷史的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