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已于去年(2018年)十月底退役,但其在近十年的探測生涯中所積累的海量寶貴數據如同一座寶藏,仍在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比如,天文學家最近在開普勒的探測數據中一口氣新發現了18顆地球大小的行星,而且其中一顆可能存在生命。 迄今為止,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將近4000顆,其中一大半都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功勞。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系外行星大多數是氣態巨行星。不過,推己及人地想,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類似地球的巖質行星與氣態巨行星各占一半,宇宙中理應存在更多的巖質行星。只是受到目前探測技術和能力的限制,大量巖質行星成了漏網之魚。 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而言,它探測系外行星采取的是凌日法。何為凌日法?其實原理很簡單——對觀察者而言,當行星從恒星前方掠過時,會導致恒星視覺亮度下降,據此可以判斷行星的存在。而且,根據恒星亮度下降的情況,可推測行星的一些性質。 可想而知,如果行星體型越大,造成恒星視覺亮度的波動也就越大,從而越容易被探測。科學家認為,巖質行星的大小上限為地球直徑的兩倍左右。因此,想要從開普勒的探測數據中甄別出巖質行星的蹤跡是個巨大的挑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使用了一種全新的算法對開普勒的探測數據進行分析,以識別更平緩的恒星光變曲線。他們對開普勒K2任務中所探測的517顆恒星進行了排查,居然新發現了18顆巖質恒星。這些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差不大——最大的略大于地球兩倍,最小的僅地球69%。 然而,這批新發現的巖質行星幾乎都離母星太近,以至于表面溫度都超過100℃,有一顆甚至超過1000℃。以地球標準來看,這樣的環境對生命是極其不友好的。唯一的例外是EPIC 201238110.02,這顆系外行星環繞在一顆紅矮星附近,且正好落在其宜居帶內。 巖質行星外加處于宜居帶,確實很容易讓人浮想聯翩——這顆行星是否存在外星生命呢?目前這還是個未知數。畢竟,孕育生命的條件是相當苛刻的。EPIC 201238110.02環繞的母星是一顆紅矮星,而紅矮星經常爆發超級耀斑,可能對生命造成致命的影響。 無論如何,天文學家為我們探測系外行星開辟了新思路,他們的新算法必將在開普勒的數據集中發現更多類似地球的巖質行星。 與這項新研究相關的兩篇論文已經發布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