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場 先民開拓湖南:時空旅行的地圖(活字典學長報告和課堂討論) 靜云老師:時空是歷史研究最重要的舞臺背景,今天俊偉同學就帶我們來領略湖南的空間舞臺,以及從舊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文化發展概況。 俊偉同學:我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湖南的地形和地貌。湖南位于長江中游南岸地區,因全省大部分面積位于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亦因以湘江為主干河簡稱為湘。湖南的地貌很有趣,大家看圖,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西面是武陵山脈和雪峰山脈,南面是南嶺,東面是湘贛邊界諸山,包圍著湘中丘陵和洞庭湖平原。 秀美同學:不好意思,學長,因為我不太熟悉湖南的情況,所以想請你再具體講一下山脈的具體情況,這個馬蹄形的山脈帶,會把湖南和其它省區隔絕開嗎? 俊偉同學:除了雪峰山脈北段海拔在500至1000米左右,這些山脈的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但即使山脈海拔較高,古人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可能被隔絕的。一方面,是因為各個山脈中間還是有一些缺口的,這些缺口通常就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通道。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忽視古代山區獵民活動范圍的廣大,他們常常帶著文化的基因到處散播呢! 立新老師:關于俊偉提到的這一點,我想補充一下。我們在很多民族志材料中可以得知,獵民的活動范圍是非常廣大的,例如賓福德研究的努那繆提人,他們數個家庭居住的核心區域可以擴展至5400平方公里,而從中心營地出發人們走過的地方可以達到25000平方公里。這是什么概念呢?臺灣的面積是36000平方公里,那你們可以大概想象一下了。絕大部分的狩獵采集者的活動范圍都很大,而湘贛山脈有很多東西向的缺口或通道,還有,湘中并不高聳的丘陵山地以及東西向的南嶺山脈,都給予狩獵采集者在湖南中南部進行東西向活動的廣闊空間。所以,長江中下游的山區從舊石器時代開始有一些共同的游獵文化背景,這是湖南考古所所長郭偉民先生所稱為“南嶺中心帶”。 靜云老師:我很喜歡他這種說法。采集人群的流動性高,逶迤的山谷走廊、溪河之蜘蛛式交通網,都是石器時代采集者們維系生存命脈的路徑。在這些地區不斷地遷移采集和四處遷徙、營居的人群們,可能會在幾年內從武陵山、雪峰山脈移到武夷、懷玉、仙霞山脈,這便是本地域廣闊范圍內出現大體相似文化的時代背景。 秀美同學:沒想到山脈有這樣的情況。但現實確實這樣,山區的空間曲折,山間小徑蜿蜒,似乎沒有出發點,也沒有目的地,如果氣候相同,可以一直走走,獵小動物,采集根、果、香菇,采集完再走…… 俊偉同學:接下來我介紹一下湖南地區的水文概況。湖南地區主要分為湘、資、沅、澧四大水系,洞庭湖平原正是由洞庭湖與湘、資、沅、澧四水下游形成的沖積、湖積平原。而這四水系的流域又各自形成多處適合早期人類居住的河谷、臺地等地貌。 梓浩同學:學長,你所介紹的都是湖南地區現在的水文情況,但是山脈少變動,而水則常常發生河流改道的現象。我印象中,漢代都還沒有洞庭湖呢。好像從公元3世紀左右,洞庭湖地區還是“河網交錯的平原地貌”,后來在短時間內變成湖泊。 俊偉同學:沒錯,湖南地區的古地貌與今天有一些差異之處,但人們常常不自覺地使用今天的地理探討古時候的問題,例如洞庭湖地區本來只是一個河網密布的平原。此外,湖南的一些地貌特色也希望大家多多留意。大家看圖,雪峰山脈就好像楔子般自西南向東北插入境內,從而把湖南分為東、西兩大區域。地表形態的多樣性造成區域的差異性。 我們可以對照看下湖北的地形。湖北省是西、北、東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形。該省西部為高聳的武陵山、巫山、大巴山和武當山,北部被桐柏山、大別山環繞,東南則有幕阜山把守。前述諸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寬闊的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構成為一個大盆地地形。與南北向的雪峰山脈將湖南分為東、西二區不同的是,相對比較矮的大洪山橫亙于江漢平原之北,北部與桐柏山相望而構成隨棗走廊,西與荊山并立挾漢水而出平原。今天廣闊的江漢平原中心,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可能是水面廣闊、浩蕩似海的古云夢澤。古代在洞庭湖的位置有低地平原,但是現在的江漢平原卻是云夢澤湖群。 洞庭、江漢平原地區像寬大盆地,但并不封閉。主要通道有六條:一、通過鄂東大別山與幕阜山之間的大缺口,與鄱贛平原、江淮平原相連,長江干流自此向東流;二、通過西北部的襄陽-南陽盆地與豫中相通;三、或從襄陽逆漢水西,可至陜西漢中、秦嶺、大巴山地區,進入陜南、川北和隴南;四、西部逆長江干流而上,經三峽可達四川盆地、云貴高原;五、西南經湘桂走廊可進入廣西、嶺南地區;六、在東部南北向的幕阜山--羅宵山脈中,亦有好幾個小缺口連接東西。 秀美同學:老師,這種地形對古代人類的發展具有什么特殊意義? 靜云老師:可以說四點。首先,兩湖平原四周是高山,山前為丘陵和低崗,然后再降為低地平原,低洼之處水網縱橫,湖泊廣袤,這種地形恰到好處地配合了早期人類從山地逐漸走向平原,從山地游獵到低地農耕的發展過程,具有豐富的層次性。如此具有多樣性的地形地貌,同時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保障。 第二,兩湖地域十分遼闊,山地、丘崗、平原和水域,各種地形地貌的空間大小適中,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足夠寬廣的發展舞臺和回旋余地,同時也沒有大到早期人類無法掌握和利用的程度。 第三,兩湖平原多為長江及其支流漢水、湘江、資江、沅水、澧水等河流沖積而成,這種沖積土壤因為挾帶著河流上游豐富的腐殖質而十分肥沃,非常有利于開展農耕。 最后,兩湖平原正好位于中、北亞熱帶,平原核心區大約位于北緯28-31度,四季分明,夏季燥熱多雨,冬季寒冷潮濕。在這種環境下開展以年為周期的農作生產,需要有豐富的氣候知識,要掌握季節變化規律。 還有,這一地區發展出來的農業是稻作。從植物采集到栽培稻萌生,這是一段漫長曲折的過程,也經過中斷。首先,還在舊石器的人類生活方式中,因為距今15000年后氣候急速暖化,周圍環境亦隨之多元化,食物來源也豐富化了,先民于是可以少些跟著食物跑,而選擇食物資源豐富的棲息地。同時,自然界還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水位的上升逼迫人類離開過度潮濕甚至有淹沒風險的低洼山洞,例如歐亞大陸的阿爾卑斯山脈、烏拉爾山脈都有發現被淹沒的山洞,里邊有舊石器時代人活動的痕跡水位上升是全球的情況,五嶺山脈應該也有不少舊石器獵民采用的山洞在那時候被淹沒。第二、隨著氣候暖化,生物種類的豐富化使得人類可以嘗試不流動的生活。這種生活區的北緣普遍到達北緯30度的地帶,也就是長江南岸。這在湖南地區促進了古人下山、走出森林,在山麓水邊不同生態環境的交接區安排新的棲息地,便于獵、捕、采集等多樣的策略獲得不同食物。 秀美同學:捕魚? 梓浩同學:不只喔……我想應該會吃蝦、鱉、螺蚌,還有蓮藕、蓮子、菱角,這些都很好吃的!而且水邊蘆葦叢中還有鴨、鵝……(眼睛發亮) 秀美同學:那如果他們依賴水維生,他們至少應該會作舟,不可能是游泳去采蓮藕吧? 柏熹同學:是啊。但我只是知道距今萬年以后新石器早期有獨木舟,更早好像沒有發現過……其實也很難發現,舊石器時代的石器應該不能用來制作獨木舟。 靜云老師:柏熹的思路,值得大家學習:木制的東西保存得不好,但是柏熹從石質工具就解決這問題:舊石器的人應該還沒有制造木舟。可是,在比利牛斯山脈、高加索山脈地帶距今15000-12600年左右的巖洞壁畫上確實有船。 鈺珊同學:好漂亮﹗用點點造型水面,太有創意了! 明立同學:其實看造型就知道這種結構不是木舟,也不像木筏……那是怎么作的這些船? 靜云老師:其實,看造型也可以知道這是怎么做出來的舟,同時我們也有一套間接的證據,比如說看這張圖。舊石器晚期的暖化,還沒有暖和到北極圈內的漁獵生活也活動起來,地球上不同地帶的人類會生存在不同時代。距今4300年,全球暖化,兩極冰蓋融化得最多,北冰洋的水最寬,那時候挪威地區也開始有像舊石器晚期那樣的人類活動。這些巖畫發現在北極圈內的巴倫支海邊,而這種舟,挪威漁民一直在用,這是北海、南海民族都用的蒲舟。生活在河邊的古人也用蒲舟,像蘇美爾、古埃及都有使用這種蒲舟,而古埃及自己雖然沒有木材,但自古以來就有制造蒲舟。二十世紀挪威的人類學者托爾?海爾達爾制造過古埃及型和蘇美爾型蘆葦船出海作試驗。 梓浩同學:很有意思! 立新老師: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提提卡卡湖上,土著到現在還在用蒲舟。 靜云老師:也就是不加工木頭也可以作小舟。不過,長江流域的人有沒有曾經用過蒲舟,或者乘木筏,目前還沒有辦法知道。 梓浩同學:哈哈!鶴語畫了一張圖,這是什么,不要害羞,給大家看看。 鶴語同學:(害羞)我不會畫畫,我只是想象古人乘蘆葦船,船上用魚鏢打魚。 立新老師:這船頭是什么? 鶴語同學:(更加害羞)貓。梓浩不要笑,我不會畫畫。我的指導老師很喜歡貓,她在家里養四只貓,也經常喂貓,貓愛吃魚。長江邊上應該有很多蘆葦。 立新老師:哈哈!但是漁民從不養貓,農耕生活穩定后,人類才開始為了保護廩倉而養貓抓小老鼠。農民用魚鏢捕魚也少,基本上用網,所以在這圖上有兩種時代和生活交錯。 梓浩同學:河邊還有鴨、雞、鵝!(繼續兩眼放光) 立新老師:哈哈!梓浩好像太餓了!(大家笑)。在長江這地帶上,溪河邊除了蘆葦叢,還有野生稻叢。在這里生活的人可以捕魚蝦鱉,可以采集水生植物,可以射鳥,也可以采集和栽培水稻。 俊偉同學:老師的意思是古人找魚而順便找到水稻! 立新老師:沒錯! 靜云老師:告訴你們一件好玩的事情:希伯來語“魚”是dag,而“谷”是dagan,同根詞,其他閃語族的語言、原亞非、古埃及語也是一樣。這個現象的來源,在語言學界一直難以解釋,但從舊石器末期新石器初期的人類生活經驗來看:離開森林、選擇在河邊活動的人們,在捕撈及狩獵水邊動物的同時,同時也在茂盛的野生禾叢中采集甘甜的谷物。所以“魚”和“谷”在人的生活中有同根關系,我們不妨把這種人類下山到水邊生活的變革稱之為“藍色革命”。 在距今15000-12600年間,氣候有幾次波動,但間或有三、四百年的暖期,長江南邊丘陵間的濕潤谷地是野生稻的盛發地帶,這里也就最容易進行最初的“稻作”。即居住在臺地上的先民在濕潤谷地里初步觀察、照顧、栽培稻谷。這種生活方式對古人而言,能獲得較穩定的生活條件。從此,以往在山地間大范圍且無規律的遷移生活模式,被周期性的遷移所取代。有些族群進一步發展為季節性的遷移,秋冬在山區狩獵,春夏到寬闊盆地或背靠山麓的二級臺地,在河湖邊依賴水里和水邊的食物。對于這種生活,湖南地區預備了完善的條件。 兩湖地區長江、漢水、澧水等河流,在進入兩湖平原之前因海拔的高度差較大,地表水沿斜坡快速下流,從上游的山林間帶來大量肥沃的沉積土與腐殖質;進入兩湖平原以后,海拔高差快速減小,水流變慢,江水漫流,逐漸形成大范圍的平原水網,有利于肥沃的沉積土與腐殖質形成新的、廣闊的沉積土。當然,其它支流和小溪河的影響也使長江流域的平地符合農耕的需求,但是兩湖平原的條件仍是最為理想的。這問題我們會在下一次課堂上專門討論。 俊偉同學:老師您的描述好像有些問題:長江下游太湖平原也十分寬大,應該也適宜稻作文化起源吧。 靜云老師:你的問題很好,但是你理所當然地站在現在的情況去看,沒有意識到自古至今,自然界是會變化的。例如漢代之前并無洞庭湖,后來卻有“八百里洞庭”,現在洞庭湖的面積又日益縮減;再如過去湖北是有云夢澤的,但現在云夢澤卻成了江漢平原。過去也沒有鄱陽湖,在新石器時代,這也是很好的發展稻作之地,江西、浙江都有符合我們上面所討論的生活方法的小區域,將來應該還會有新的發現。但是太湖流域卻在其之外。 俊偉同學:老師,您的意思是,稻作萌生階段的長江下游并沒有太湖嗎? 靜云老師:不對,太湖是一直存在的,它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湖潭。然而,太湖平原的土壤卻十分年輕。我們研究歷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自然科學,再到人文社會科學,沒有什么知識是無用的。只有廣博地學習,才能夠回到古人的生活條件,才能用他們的眼睛來看自然界,才能設身處地地想他們所想。土壤學的研究揭示,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太湖平原生態環境貧乏,直到距今7000年左右才有一層稀薄的沉積土。在距今6000年后,太湖平原才開始符合稻作的發展條件,而考古學的證據所顯示的也是如此。 俊偉同學:謝謝老師……學歷史實在無所不包啊! 立新老師:只有這樣,史家才能做到劉志偉和陳春聲二位老師常說的“同情式理解”,陳寅恪先生也說過史家要“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梓浩同學(撓頭):我早已知道需要了解田野考古、制陶技術、文獻、歷史地理等等……果然還有土壤學、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等等。為什么感覺研究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是越學越多了,當初一位老師告訴我,新石器時代的歷史沒有文字,只要會用考古材料就好了,好學。現在怎么覺得好像反了,有文字的才最好學。 柏熹同學:估計那位老師也被上一輩老師“騙”進了這條路,所以是一代騙一代,這樣上古史研究才能薪火相傳,哈哈。 詩螢同學:還有醫學呢。假如原來一個聚落,突然發生人們死絕,不再有人居住的情況,這種情況說不定與疫病有關呢,不過現在考古學似乎很難發現疾病的因素。還有煉銅與鑄銅技術……(梓浩表演口吐白沫,趴桌上痙攣狀,同學們大笑) 立新老師:其實不是沒有辦法發現,而是缺少這樣的問題意識。考古發掘是由主持發掘者的問題意識決定其發掘水平的,若發掘者有準確而前瞻的問題意識,并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他就能從一次發掘中提取出大量的材料和信息。 鈺珊同學:還有天文學,我記得老師上課時用天文學解釋古人的想法,超級有意思! 靜云老師:各位同學,不要害怕,我們并不需要成為所有學科的專家,只需要學會利用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并嘗試了解這些學科的基本規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同時研究物理學、化學、光學、醫學,也同時寫下精彩的詩作、創作精彩的名畫,大家還記得達芬奇吧,他的一生完全是“興之所至”,在許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啊!我們同樣身為人類,不用妄自菲薄,只需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我們仿佛在叢林中跟著自己的求知欲前行,跟著北極星一步一步修正方向,雖然四周昏暗不明,但遲早能找出正確的路線,這非常好玩吧? 立新老師:我們都是幸福的人,可以一輩子玩這種游戲,也教你們一起玩。(笑) 梓浩同學:好啊,那我們努力和老師們一起玩! 立新老師:好,那我們繼續玩吧。靜云老師剛才說了幾個要點,我還有兩點補充一下。第一,今天湖北省會武漢有“地當天下之中”、“七省要道”、“九省通衢”的美稱。翻開中國地圖,可知此言不虛。如果說中國地區是東亞早期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舞臺,那么,這個舞臺的中央,就是江漢平原、兩湖盆地。其次,大家知道,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最著名的地理、氣候的南北分界線,而兩湖地區,特別是江漢平原北部、襄陽——南陽盆地一帶,正好緊鄰這一地理分界線的南緣,歷次氣候的波動對這種地理交界帶的影響最為顯著,換句話說,這種地理交界帶對氣候波動的影響很敏感。 梓浩同學:這種對氣候波動的敏感意味著什么?這似乎恰巧與賓福德的邊緣區農業起源理論相似。 柏熹同學:(嘲笑)梓浩很喜歡表現他看理論方面的書多,所以說話超聰明的樣子,讓學妹欣賞!哈哈!但這些理論名詞往往不會讓話變簡單,大家其實都不懂你在說什么。 梓浩同學:柏熹又在消遣我!我來說明所謂的邊緣區農業起源理論。賓福德于《后更新世的適應》一文中,提出農業首先出現的地方,應不是柴爾德所說的綠洲,也不是布雷德伍德的山側地帶,而是環境的邊緣地帶。他認為,由于居住在邊緣區的人們很容易受自然環境與人口因素的影響而產生食物資源的壓力,這種壓力驅使人們必須強化利用某些具有潛力的物種,因而出現了動植物的馴化。 立新老師:這種觀點有一些合理的基礎,在山上移居至邊緣地區的人群,由于邊緣區對于氣候的波動十分敏感,故容易出現短暫的食物短缺壓力,這就反過來壓迫邊緣區生活的人群必須開拓更多的動植物資源,并選擇其中效率較高者進行強化。 靜云老師:但是最基本的原因還是相反。如果所謂邊緣地區的環境不良,人們就不會在那里久留,那時候空地很多!在舊石器末新石器時代初期,山麓是邊緣,同時也是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既有山林的食物,亦有平原低地的食物,還有水邊和水中的食物,所有的邊緣地帶都是這樣,所以就是邊緣地帶才能吸引人家定居。農耕起源的重點在于定居,而定居的區域一定是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但是,雖然豐富,如果定居下來的人們只用這一小區域的食物,人口稍微一增加,食物就會不夠,而且如果定居,生命的風險變少,人口自然會增加。同時,人們一旦習慣定居生活,就不太愿意再繼續流動,自己選擇的棲息環境挺好,好吃的植物可以加以栽培而變多。農耕起源是在自然條件最好,資源豐富而多元的區域開始。 梓浩同學:其實老師說的這些和賓福德的理論一點也不矛盾。邊緣區最初也是資源豐富的地區,一旦人們習慣定居生活,就不會想遷移,所以如果遇到人口上升,以及氣候變化,邊緣區的反映是最為敏感的,所以才會進一步選擇植物來強化栽培,而這個強化栽培的行為,就是農耕。 立新老師:梓浩說得對。在這里,所謂邊緣區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相對于某種文化或某種生活方式而言,位于這種生活方式的邊緣區。華南舊石器時代人們住在山洞里,他們生活的中心區域是連綿的山地,那么,靠近低平地區的山麓和山前地帶,對他們來說就是邊緣區。 靜云老師:這些問題我們在下次上課的時候再討論,現在先請俊偉繼續講。 俊偉同學:好,介紹完這個空間的舞臺后,我接著介紹湖南地區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商周時期的歷史文化進程與概況。總體來說,湖南地貌既有南北差異,亦有東西差異的特點,文化發展也據此呈現出一定的次區域性,且不同時期文化發展的重心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隨著時空舞臺的變化,不同的戲劇內容會隨之上演。就像奢華的中國式樓閣舞臺背景,上演的是今夜無人入睡;當舞臺背景一變,在陰暗潮濕的地下水洞中,正在上演的是魅影引領克利斯汀走入巴黎歌劇院下神秘的地下湖。(眾同學十分興奮,似乎大家都對歌劇魅影的話題很感興趣) 迄今發現的湖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于湘西沅水和澧水流域,這兩大舞臺似乎繁衍出水文化與澧水文化二大類群。水文化類群分布于沅水中上游流域,而澧水文化類群分布于澧水流域與沅水下游。相對于水文化類群分布于山地與丘陵區,澧水文化類群的范圍涵蓋部分山區與大部分平原。澧水流域與沅水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為彭頭山文化,這一地區在舊石器時代時,就已經有半定居的文化遺跡。此外,沅水中上游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如高廟文化等,與舊石器時代水文化類群分布范圍大致相當,也值得注意。 目光跳轉至新石器和青銅時代早期時代,何介鈞先生認為“劃分為洞庭湖西北岸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湘江和資江中下游、沅水中上游、湘江和資江中上游四個區”。目前以洞庭湖西北岸的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的工作做得最多,考古學文化編年最清楚,從距今10000多年開始,該區先后經歷了彭頭山文化(距今10400-7800年)、皂市下層文化(距今8000-6800年)、湯家崗文化(距今7000-6000年)、大溪文化(距今6300-5300年)、屈家嶺文化(距今5500-4600年,有些學者將這個階段的早期單獨劃分出來稱為油子嶺文化),石家河文化(距今4800-3800年,有些學者將其晚段單列稱為后石家河文化)等幾個階段。該區的考古學文化,在大溪文化之后,逐漸與湖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趨同,融合到同一發展進程之中。 立新老師:同學們不要著急記錄,這些文化我們還會討論很多,也會考察,所以將來不可能忘記。 鶴語同學:我對這些文化不熟悉,能不能說幾句話,至少,為什么有這些名稱? 俊偉同學:彭頭山、皂市、湯家崗,這都是澧陽平原的小地名。在這些小地名上最早發現了一種文化的遺物,于是以首次發現的地名作為文化的名稱,這三個文化范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平原。大溪文化最早發現在重慶巫山大溪,所以有這樣的名稱。屈家嶺和石家河文化最早發現在漢水北岸平原區的小地方。而這三個文化范圍涵蓋湖北和湖南,后兩個更廣,影響河南的南部和中部。這些文化的內容,現在很難簡單說清楚,下幾次課會請其他同學講一下。 鶴語同學:謝謝學長。 乙同學:學長,你說的年代很奇怪,彭頭山文化距今7800年才結束,怎么可能皂市下層文化距今8000年已經開始?如果按你上面的這個年表去研究考古學文化,那就搞不清楚那重疊的200年究竟是彭頭山文化呢或者是皂市下層文化呢? 俊偉同學:清朝已建國,但鄭成功還在堅持大明。紫禁城之外已經是新生的民國,但紫禁城內還存續著清朝的文化。一個國家內王室朝代都沒辦法一天內被取代,更不用說生活方式與其文化觀念。也就是說,皂市下層文化的聚落已發展起來了,但同時彭頭山文化的聚落也還在某些地方存續下去。 梓浩同學:我知道,這好像玄孫已出生,但老爺爺還活著。 俊偉同學:是,可以這樣說。那我繼續講。除了相對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澧水流域和沅水下游亦發現其它地區少見的遺存,如彭頭山文化晚期八十垱遺址的環壕聚落、城頭山城、雞叫城等早期城址,以及各時期豐富的稻作遺存等。 讓我們跳轉至另一個舞臺。目前在沅水中上游地區發掘的遺址有高廟、松溪口、征溪口、高坎壟等。根據發掘者的研究,這個地區的文化序列,從早到晚分別為高廟下層文化(距今7400-6500年)、高廟上層文化和大溪文化高廟類型(距今6500-5300年)等。懷化高坎壟遺址被認為是屈家嶺文化的地方類型,也就是說,自屈家嶺文化起,該地區的文化發展已融入到北部以江漢洞庭平原為主導的文化發展進程中。 在另一個舞臺上,資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今洞庭湖南岸益陽市區出土的遺址為主。這個區域特別的地方在于,同時受到洞庭湖東部與西部的文化影響,而且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早期的遺存從距今約8000年開始。這一區遺存的分布在南北狹長地帶,可能與湘江流域南北長的丘陵區有關。湘江和資江中下游在青銅時代早期也并非一直是獨立的文化區,郭勝斌等先生將附山園晚期遺存歸類為石家河文化,顯示此區在石家河文化的范圍內,向桃初先生也同意這個看法。所以,我們可以發現,盡管新石器時代各個區域的文化有所不同,但到了青銅時代,各區域都受到石家河文化影響,在文化上有開始趨同的情況。 最后,湘江和資江中上游的情況目前尚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該區重要的遺址為道縣玉蟾巖,考古學家在這里發現了可能是最早的稻米與陶片遺存。 立新老師:剛才俊偉提到沅水中上游的懷化高廟下層文化的年代為距今7400-6800年。這個年代是根據碳十四測年資料直接推斷的。我認為這些年代數據可能比實際的年代偏早幾百年。眾所周知,湘西南至嶺南廣泛分布著石灰巖,那里的地下水中多含碳酸鈣,其所含的碳多為“死碳”或“老碳”,即因年代久遠衰減到沒有任何放射性的古老碳。碳標本生長或埋藏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受環境污染而使測試的年代偏老。為此需要依據標本中的死碳摻入比例進行校正。校正的公式是8266ln(100/(100-a))年,這里a指的是摻入死碳的百分比。依據這個公式,年代偏老的程度與樣品中混入的死碳比例呈正相關,經計算可知,在樣品混入1%死碳的情況下,年代會偏老83年;混入3%死碳時年代偏老252年,混入5%死碳時年代偏老424年;混入10%時年代會偏老871年。所以,關鍵的因素是觀察、確定不同類型樣品中死碳的摻入比例。 北京大學碳十四實驗室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碳十四實驗室做過測試,他們在桂林地區采集的樹木、人骨、稻谷、嫩竹、生草等樣本中的碳十四比度,均比同期大氣碳十四比度偏低0.4%- 4.5%,由此造成的年代偏差為83-381年(樹輪校正前)。 我對照《碳十四數據集》 這本書中有關云、貴、川等石灰巖地區既有碳十四數據,同時又通過類型學研究已獲得較為明確年代信息的樣本,按不同的死碳比例(1-10%)進行計算和校正,并將所得結果與類型學斷代結果進行比照,發現貴州地區的數據若按摻入死碳4-5%的比例來算,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與類型學斷代最為吻合;川西則以摻入死碳3-4%的比例計算時較為符合類型學斷代結果。 高廟地區樣本的死碳摻入比例,如果依照鄰近的貴州地區計算,以5%計,那么,經過碳酸鈣校正后的高廟文化年代,大約為距今7000-6500年,與湯家崗文化年代大體相當。松溪口遺址的年代則大約在距今6150-5500年間,年代大體相當于大溪;征溪口貝丘遺址的年代更晚,大約在是距今5600-5300年間,相當于大溪與屈家嶺交界時代。 梓浩同學(又撓頭):那這樣整個年代譜系要重新檢查啊! 柏熹同學:本來就不能只用層位學和類型學這種相對年代研究方法來研究年代學,而應該以更多的研究方法進行相互比較。通過多方法的共同攻關,才能使年代學研究更具科學性。 立新老師:是。我們有做不完的事情,有很多問題,足夠上百個學生寫碩博士論文。(笑) 梓浩同學:我覺得這確實很有意思,在很多方向中,可以選擇自己發展的方向……這信息我還需要消化一下……消化后再找老師談談。 立新老師:好的。先讓俊偉繼續報告。 俊偉同學:石家河文化之后,在距今4000-3500年左右,詳細的情況,詩螢應該會在后面的討論課中向大家介紹,這里我就不細說。(參見第八場課) 乙同學:但從資料看起來,在青銅時代,湖南東部地區出土的青銅器遠多于西部。這種情況跟新石器時代正好相反,在新石器時代,湖南地區文化最發達的是位于西北的澧陽平原和洞庭西北部。這是為什么呢? 俊偉同學:大家都知道,湖南境內數量眾多的青銅器,除了少數為外地傳入以外,大多為本地生產的青銅器,這就需要有銅料才能鑄造。然而,銅礦并不是各地都有,青銅器出土較多的湖南東部區域,目前還未發現銅礦遺址。因此,湖南本地生產的青銅器,其銅料來源應當是來自外地。 就目前所知,湖南周邊的商周銅礦遺址,有從商代中期開采的江西瑞昌銅嶺、湖北大冶銅綠山、湖北陽新豐山洞等,較遠的安徽地區亦有西周開采的銅礦等。這些銅礦多位于湖南以東地區,開采時間涵蓋商周時期,可能有一部份銅料就是作為湖南青銅器的原料。 如果湖南青銅器的原料來自東部的各個銅礦,那就可以解釋湖南地區的青銅器為什么大多出土于東部。從地理位置來看,顯然湖南東部比西部更易取得銅料,因此湖南東部的青銅器文化也較發達。 詩螢同學:學長你剛才提到銅礦遺址的時間可能有一些問題。湖北大冶一帶銅礦的開采年代,至少可追溯至石家河文化晚期,目前已經發現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采冶遺跡。實際可能還是更早,人們對湖北大冶銅綠山的利用應該起源于更早的時候,是因為地表裸露的銅礦均采集完畢后,人們依然對銅礦有強烈的需求,才會開始向下開采,但是采集的遺跡難以發現。 靜云老師:銅礦的位置影響中心區域的變遷,在湖北也可找到同樣的情況。如石家河文化時期,湖北的石家河文化以天門市為中心。石家河文化之后,在其東部,位于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崛起,亦出現大量青銅器。盤龍城遺址與湖南地區商周時期的銅料來源可能都來自東部的銅礦。盤龍城遺址的位置,就比石家河古城更接近東部的銅礦。 梓浩同學:這樣一來,好像武漢盤龍城的位置恰好卡著東面銅礦從水路運向西面的重要位置,所以后來盤龍城就成為了江漢中原的中心了。石家河城址可能除了因全新世洪水事件而變弱,還可能是因為沒有扼住銅礦的咽喉。 俊偉同學:關于前面的推論,還有一個間接證據。何介鈞先生認為“經過對南方大銅鐃演變的重新分析,可以認定它的最早形式出現在銅礦資源豐富的贛西北、鄂東南”,向桃初先生也認同這點。既然湖南的銅鐃、銅镈是從銅礦區傳來,那么鑄銅的銅料當然也有可能隨之傳來,而湘江流域與銅礦區距離不算遙遠,兩地可藉由長江、湘江等水系往來,交通并不困難。位于銅礦區東部的的長江中下游流域,亦是銅鐃出土地的集中區,應當也與地緣關系鄰近有關。 因此,接近銅礦區是湘江流域的青銅文化能夠獲得發展的一個因素。然而,銅礦來源的因素不會一直是青銅文化發展的主因,有了穩定的銅礦來源后,此因素對青銅文化發展的影響就會減弱,政治、貿易等其它因素亦會加強青銅文化的發展。 秀美同學:湖南青銅器多么美啊! 立新老師:是,湖南青銅器風格很獨特,技術特別高。因為離銅礦近,累積了幾千年的經驗。剛才俊偉從銅礦資源分布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在青銅時代湖南地區文化重心東移,很有道理。靜云老師提到湖北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社會發展需要很多不同的資源。但是,每個時代所關注的和急缺的關鍵性資源可能會有所不同。兩湖地區西山多美石,東山有佳銅。在大溪和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人們可能更關注作工具用的石料、灌溉條件等那個時代的關鍵資源。隨著青銅時代的來臨,銅礦作為這個時代的關鍵資源變得日益重要,由此而引發了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西向東移,湖北如此,湖南亦如此。我們今天先到這里,請徐老師規劃下次上課主題。 【說明】本文摘自郭立新、郭靜云、范梓浩主編:《時空之旅:文明搖籃追蹤》(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該書繁體版書名為《考古偵探》(新竹交通大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