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損傷的臨床表現: 2、功能障礙 3、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軟組織損傷的三大臨床特點: 1、壓痛:是診斷和判斷療效的法寶 2、結節: a、團塊狀結節:如脂肪瘤。 b、顆粒狀結節:如扳機指。 c、圓錐狀結節:如肱骨外上髁尖處的山脊樣結節。 d、條索狀結節:如肌肉的起止點處結節。 e、不規則結節:如股骨大轉子結節。 f、瓦片狀結節:如臀部及股四頭肌損傷。 (1):結節的好發部位: 1. 骨性突出點:如股骨大轉。 2. 肌肉的起止點部位。 3. 高應力腱性組織點:如項韌帶 。4. 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交會部位。 5. 骨的游離端:如腰三橫突。 6. 神經出口點:如臀上皮神經出口點 7. 關節連接處:如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時在膝關節內側的結節點。 8. 肌肉力學的受力點或聚力點: (2):正常結節與異常結節的區別: 方法:對比法: 1.比壓痛(左右對比),壓痛大的為異常結節,壓痛輕的為正常結節。 2.比軟硬程度(左右、上下對比),比正常結節軟的或硬的均為異常結節,反之則為正常結節。 3.比結節大小,在解剖沒有特異的情況下比相鄰上下結節大小,異常的是病變的結節 頭痛、頭昏、神經性頭痛 1、枕大小神經頭痛:最易形成卡壓的部位位于下項線中點旁開2.5厘米。并發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有:視力疲勞、前額疲勞、眼球發脹,甚至突出。 2、三叉神經痛:疼痛不過中線,疼痛持續時間不超過2分鐘,呈間斷性發作,有一個觸發點(也叫扳機點)。其治療點在C1橫突尖上。 3、神經痛:其治療點在內側眉頭部位,可捫及一個比芝麻粒還小的筋結,將其松解。 血管性頭痛: 1、頭皮下靜脈叢炎:頭皮虛腫、頭皮增厚,多有頭皮外傷史。其治療點在下項線尋找筋結點,用刀或針均可。也可以用火針散在點刺(注意針眼出血,因為頭皮血管豐富) 2、大腦前、中、后動脈供血不足,治療用太陽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陽陵泉、中封、足臨泣、療效定。 3、椎動脈供血不足:常見的原因為上位頸椎(C1、2、3)形成卡壓,下位頸椎卡壓相對較少,主要是: (1)由于上下兩椎體錯位,使連接的椎A發生扭曲,導致供血障礙 (2)變形變小的椎間孔因無菌性炎癥的刺激,導致椎A痙攣,發生供血障礙。 (3)穿行于椎A上方的肌肉軟組織因勞損而出現痙攣,壓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礙,如頭后大小直肌損傷。 常見的治療點: 1、C2棘突旁結節點; 2、下項線的筋結點; 3、相應椎間孔變小的棘突旁點; 4、C1橫突尖點。 頸椎病:復習解剖: 1、C1橫突是頸椎橫突中最長的 2、C2橫突是頸椎橫突中最大的 3、C7棘突是頸椎棘突中最高的凡是最為突出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應力集中點,是最易勞損的部位。 C1橫突綜合征: 1、頭昏,頭痛 2、耳鳴,耳聾 3、下頜關節紊亂 4、眼干,眼澀,眼球突出 5、三叉神經痛 6、太陽穴痛 7、面痛面麻 8、面肌痙攣,面癱 9、牙痛 治療用針或刀在橫突尖松解 頸生理曲度改變: 1、生理曲度變直,其治療點在C1 、C7橫突尖治療 2、生理曲度變大,其治療點在中部頸椎棘突旁 3、C6-7棘突旁是頸椎病必做的兩個治療點。其原因:C7椎體位于頸椎與胸椎交點的樞紐部位,活動范圍最大,最易勞損。 4、在后背酸痛,雙肩胛帶酸困時及上肢有麻木時,C7橫突是其治療點,其原因C7橫突筋膜一旦勞損會牽連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豎脊肌、岡上肌、頭夾肌、頸夾肌、大棱形肌穿過,損時會出現上述肌肉勞損的相應癥狀。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內收,當肩胛提肌勞損時,會影響整個肩胛骨上附著的肌肉(如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的功能,產生相應癥狀,其治療點多采用其止點(肩胛骨的內上角) 頸椎神經定位診斷: 1、環樞椎椎間隙變小:頭昏、頭痛 2、C2-3椎間孔變小:頭暈、咽部不適、后背酸脹 3、C3-4椎間孔變小:頸痛,肩胛帶酸脹,肩關節活動障礙 4、C4-5椎間孔變小:頸痛、肩胛帶酸脹、上臂在肘關節下方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 5、C5-6椎間孔變小:頸、肩、上肢酸痛伴拇指、食指、中指發麻 6、C6-7椎間孔變小:頸、肩、上肢酸痛,伴尺側三個指頭發麻治療只在相應棘突旁用針刀治療即可 正中神經卡壓的癥狀: 1、中間三個指頭發麻 2、或四個指頭發麻 3、或5個指頭發麻(C5-6,C6-7。同時卡壓也可引起5指發麻臨床少見)其原因: (1)、旋前圓肌綜合征:起于肱骨頭、尺骨頭、止于橈骨中上1/3與中下2/3交點處。 (2)、腕管綜合癥。 二病的區別: 1、旋前圓肌綜合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關節不能快速地運動,而腕管綜合征則無此現象。 2、用手觸摸肌腹,有無壓痛結節等軟組織損傷的臨床表特點。 3、看肌肉的動作,旋前圓肌損傷,前臂旋前時疼痛。 治療: 針法:做肌肉的起止點、中點。刀法:旋前圓肌只做止點,腕管綜合征只做起點或止點,不做中點。 1、好發于50歲左右,又叫“漏肩風” 2、外傷原因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 3、在其他年齡段,多數為頸肩綜合征 4、少數為肺尖部腫瘤引起 5、長期臥床肩關節廢用而發作,多見老年人 肩關節的三個運動軸: 1、前屈、后伸; 2、內收、外展; 3、旋前、旋后(內旋、外旋) 患者需要解決的三個運動障礙: (1)上舉動作:治療部位為肱骨大結節、肩胛骨內上角。 (2)搭肩動作:主要治療點為喙突、肱骨大結節點 (3)后伸摸背動作:治療點為盂下結節、肱骨大結節點、肱骨小結節點、喙突點 肩周炎共有5個治療點: 1、肩胛骨內上角點:肩胛提肌 2、大結節點: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 3、小結節點:大圓肌 4、喙突點:肱二頭肌短頭、喙肱肌 5、盂下結節點:肱三頭肌長頭 (都有提重物疼痛的共性)分析動作: 1:端重物疼痛,按肱二頭肌損傷治療 2:掃地疼痛,按肱三頭肌損傷治療 3:倒開水,擰毛巾疼痛,按橈側腕伸肌損傷治療 分析疼痛部位: 1:肱二頭肌損傷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前下方 2:肱三頭肌損傷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后下方 3:橈側腕伸肌損傷疼痛的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尖上 風濕性心臟病不治,先天性心臟病無效,其余心臟病均可用此方法 針刀治療點: 1、T5-6 棘突旁左側 2、C 7橫突尖上方筋結點,左側 3、鎖骨下窩,前斜角肌的附著點,左側 4、劍突結節點 針刀治療點; 腰部的運動軸: 2:后伸:損傷的部位:腰肋三角區 3:左右旋轉:損傷的部位:腰大肌,腹外斜肌。左右旋轉等同于翻身動作 4:左右側彎:腰三橫突損傷 總結: 1、腰骶三角區刀法針法相同,在區域內找結節點治療。 2、腰肋三角區刀法只在L1-2棘突旁松解,將針尖向下平刺,針體刺結節點即可。 3、腰大肌刀法只在L1-2、L5-S1棘突旁松解,針法在L4橫突尖下方進針,達到阻力干感后,再向下進針2cm即可,目的是避開腎下極。 4、腰三橫突綜合癥一般用刀法在L3棘突旁同側松解即可。 腰大肌損傷: 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肌肉 臨床癥狀: 1:翻身疼痛。 2:咳嗽等增加腹壓的動作會引起腰腿痛。 3:在急性損傷時腰部沒有具體的壓痛點。 4:有深在的叩擊痛。 5:臀部歪向一側。 6:小腿的外側麻痛。 7:膝關節內側痛。 8:早晨不能久睡。 9:生理曲度變直,人為墊高腰部形成生理曲度疼痛可暫時緩解。 10:可引起結腸炎表現,陽痿、早泄表現。 11:腹股溝疼痛。 腰椎神經解剖:(腰椎間盤突出癥) 5:腰骶三角區勞損會引起L4~5 L5-S1節段脊神經后支卡壓,產生類似L4~5 L5-S1節段椎間盤突出癥狀。 類似L4-5,L5-S1椎間盤卡壓癥狀的病癥: 1:腰大肌損傷。 2:腰骶三角區勞損。 3:骶結節韌帶損。 4:梨狀肌損傷。1:L2-3突出:腹股溝疼痛,膝腱反射(+)。 2:L3-4突出:大腿前側疼痛、腰痛、膝腱反射(+)。 3:L4-5突出:腰痛、大腿后側痛、小腿前側痛、小腿外側疼痛、拇趾背伸試驗(+)。 4:L5-S1突出:腰痛、大腿、小腿后側疼痛、跟腱反射(+)。 膝前痛: 1、骨性關節炎。 2、髕骨軟化癥。 3、髕骨外上方滑囊炎或內上方滑囊炎。 4、髕下脂肪墊勞損。 5、股四頭肌損傷。 膝后痛: 1、腘繩肌損傷(止點損傷)。 2、腓腸肌起點損傷。 3、髕骨外上方滑囊炎。 4、髕下脂肪墊勞損。 5、腘窩囊腫。 膝內側痛: 1、髂脛束損傷。 2、內側副韌帶損傷。 3、股內收肌損傷。 4、腰大肌勞損。 5、L3橫突綜合癥。 6、縫匠肌損傷 膝外側痛: 1、髂脛束損傷。 2、外側副韌帶損傷。 3、股內收肌損傷。 動作分析: 上樓疼痛: 股四頭肌損傷。 下樓疼痛: 1、下樓膝前痛為髕下脂肪墊勞損; 2、下樓膝后痛為腘繩肌損傷、髕下脂肪墊勞損。 治療: 跟據解剖,我們認識到髕骨為膝關節的一塊活動籽骨,功能是協調膝關節運動的,如果髕骨的活動范圍被限制,則膝關節的活動也受限制,膝關節疼痛的病中絕大多數是髕骨的活動范圍受限。治療上只需將髕骨四周的卡壓筋膜松解,則膝關節活動就正常。 1、上樓痛松解:10點、11點、1點、2點位的筋膜。 2、下樓痛松解:4點、5點、7點、8點位的筋膜。 3、內側痛松解:2點、3點、4點位的筋膜。 4、外側痛松解:8點、9點、10點位的筋膜。 5、對嚴重增生的膝關節,在髕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條橫行的筋膜進行切斷松解,然后根據以上所講的軟組織損傷理論治療相關的肌肉組織。 對髕骨外上方滑囊炎的治療: 水曲穴(即足臨泣穴,同側) 膝痛穴(相當于手五里穴,對側) 五虎擒羊穴(包括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鶴頂穴)。 毫針方法:先扎水曲穴、膝痛穴后叫患者緩慢地屈伸膝關節,18次左右,后扎五虎擒羊穴,留針30分鐘。 1、跟骨骨刺:起步痛,行走后緩解,勞累后疼痛加重; 2、跟骨脂肪墊勞損:起步不痛,越走越痛; 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重; 4、跟腱炎:跟腱處壓痛; 5、臏下脂肪墊勞損:將手按壓內外膝眼后跟骨壓痛消失,放開后跟骨壓痛出現; 6、骨盆移位:患者俯臥,比雙下肢長短,然后屈膝90度,再次比雙下肢長短,原來長的腳變短了,短的腳變長了為骨盆移位; 7、髖關節外旋:走路時患側呈現外八字; 8、足弓畸形:有扁平足或足弓增大; 9、骶棘肌勞損; 10、C6-7棘突旁軟組織勞損; 治療:機理: 足跟痛屬運動性損傷所致,人體運動最易損傷的C6-7、腰骶區,膝關節區。根據運 動損傷原理,在此三區尋找筋節點進行治療即可,多數患者在骶棘肌附著點、C5-6 棘突旁有勞損點,以及髕骨4點、5點、7點、8點位可捫及條索,用針刀進行切 割,骨盆移位的患者在腰骶三角區上的筋節點松解,療效立竿見影。 1、內側疼痛:刀法是沿著內踝邊緣找結節進行切割; 2、外側疼痛:刀法是沿著外踝邊緣找結節進行切割; 版權聲明:本平臺旨在傳播醫文化知識,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