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侯祠]是諸葛亮在成都的祠堂,從嚴格意義上講, [武侯祠]不屬于廟的系列.因為諸葛亮是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筆者非常敬仰其人,所以筆者自作主張,將其祠堂列入廟之系列. 武侯祠(漢昭烈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 劉備于公元223年病故白帝城之后,靈柩運回成都,下葬于此,史稱惠陵。而按照漢制,有陵必有廟,所以在同時期,就有了漢昭烈廟誕生。大約在南北朝時期,成都武侯祠與惠陵、漢昭烈廟合并一處。 武侯祠同漢昭烈廟、劉備墓(惠陵)相毗連。整個武侯祠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五重建筑,嚴格排列在從南到北的一條中軸線上。以劉備殿最高,建筑最為雄偉壯麗。武侯祠后還有三義廟、結義樓等建筑。 文物區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部分組成,祠廟現存主體建筑(除惠陵)均為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依次為大門、二門、漢昭烈廟、過廳、武侯祠以及遷建的三義廟和新建的結義樓,共七重。祠內供奉劉備、諸葛亮等蜀漢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額、楹聯70多塊,尤以唐"三絕碑"、清"攻心"聯最為著名。 匾額為"漢昭烈廟"。大門內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兩側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東側碑廊內,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為國家一級文物,因文章、書法、刻技俱精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 二門之后是劉備殿,又名昭烈廟。入武侯祠正門,即可見到氣勢恢宏的昭烈廟。昭烈廟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劉備貼金塑像,高3米,儀容豐滿莊重,耳大垂肩。左側陪祀的是他的孫子北地王劉諶像。劉備像側原有其子蜀漢后主劉禪像,因劉禪昏庸無能,不能守基業,喪權辱國,宋真宗時被四川地方官撤除,后來就沒有再塑。在蜀漢后主劉禪降魏時其子劉諶到劉備墓前哭拜,殺掉家人后自殺身亡。兩側偏殿,東有關羽父子和周倉塑像,西有張飛祖孫三代塑像,表現了關、張兩人的不同外貌和不同性格,又反映了他倆武藝超群、勇猛過人的共同特征。兩側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云領銜。昭烈廟正殿西壁掛有據說為岳飛所書《出師表》木刻,東壁為現代書法家沈尹默書《隆中對》木刻。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后謚號"忠武",故紀念他的祠堂稱作"武侯祠"。正殿中供奉著諸葛亮祖孫三代的塑像。殿內正中有諸葛亮頭戴綸巾、手執羽扇的貼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銅鼓相傳是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制作,人稱"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圖案花紋,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大殿頂梁由烏木制成,上書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誡子書》中"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瞻及其子尚在綿竹抗擊魏將鄧艾的戰斗中不幸身亡. 武侯祠里,蜀國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都有專殿,其余的重要文官與武將,則分別塑在文武廊。東邊是文官廊,以龐統為首,其次是簡雍、呂凱。西邊是武將廊,以趙云為首,其次是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 左右兩廊各有文臣武將十四員,合計共二十八名文武。東府文官廊以龐統為首,其次為簡雍、呂凱、傅肜、費祎、董和、鄧芝、陳震、蔣琬、董允、秦宓、楊洪、馬良及程畿;西府武將廊則以趙云為首,依次為孫乾、張翼、馬超、王平、姜維、黃忠、廖化、向寵、傅僉、馬忠、張嶷、張南及馮習。 武侯祠是歷史博物館,也是后人學習歷史的課堂. 二. 在京劇舞臺上,諸葛亮的藝術形象始終都是[高大上]的,其形象都是正面的.京劇中的諸葛亮手執羽毛扇,氣度瀟灑,充滿智慧的力量.諸葛亮在[失街亭]中唱道:[兩國交鋒龍虎斗,各為其主統貔貅。管帶三軍要寬厚,賞罰中公平莫要自由。此一番領兵去鎮守,靠山近水把營收。]諸葛亮緊接著又唱到:[先帝爺白帝城叮嚀就,漢諸葛輔幼主豈能無憂?但愿得此一去掃平賊寇,免得我親自去把賊收。]諸葛亮安排馬謖王平,前去街亭鎮守,他語重心長說明領兵之道,須要賞罰公平,還須靠山近水駐扎軍隊.后來,馬謖大意失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首,以正軍紀.由于馬謖言過其實,過于自信,貽誤諸葛亮北伐曹魏的計劃,此乃遺恨千古之事也. 諸葛亮在京劇[借東風]之中的一大段唱詞,實乃抒發孔明平生之志的好段子,諸葛亮唱道: [ 天塹上風云會虎躍龍驤, 筆者非常喜歡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也喜歡京劇之中的人物諸葛亮,但是,有時候很容易地不自覺地甚至于:將二者混為一談.筆者曾經聽過譚富英先生演唱的[借東風],筆者也曾經聽過馬連良先生演唱的[借東風], 筆者也曾經聽過于魁智先生演唱的[借東風],這三位先生的演唱都是:余音繞梁三日.其曲調精妙絕倫也.筆者感覺譚富英先生演唱的[借東風],其藝術風格:快捷利落瀟灑. 筆者感覺馬連良先生演唱的[借東風],其藝術風格:自由飄逸明亮. 筆者感覺于魁智先生演唱的[借東風],其藝術風格:年青青春嶄新.自我的感覺,也許不是十分準確,只能描述一種感觀而已.用文字描述音樂聲音,是很有難度的事情. 諸葛亮在[空城計]之中唱道:[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評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的業鼎足三分。官封到武鄉侯執掌帥印,東西戰南北剿博古通今,周文王訪姜尚周室大振,俺諸葛怎比得前輩的先生。閑無事在敵樓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個知音的人。]諸葛亮的自敘中,將自己比作周文王時代的姜子牙,很有一點自嘲的意味.筆者以為,這是諸葛亮為自己做的平生的一個小結,比較客觀比較公正也. 三. 諸葛亮平生謹慎,有時候用兵,甚至于偏于保守. 子午谷奇謀,就是蜀國大將魏延提出的攻克曹魏長安的計策. 在處理魏延的子午谷計劃之時,諸葛亮顯然是過于保守了一些.兵貴神速, 魏延的子午谷計劃符合這一個兵法原則.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陜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北方出口稱"子口",南方出口稱"午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于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于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諸葛亮首次北伐,大將軍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率領五千精兵由子午谷快速到達長安城下,一舉拿下長 安,由諸葛亮率領大軍由斜谷趕到長安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于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從現在開始魏延認為諸葛亮過分謹慎。后人也以此作為魏延之后謀反的理由之一。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涼州。 我們可以進行大膽地假設,如果依照魏延的出子午谷奇謀,那末,三國的歷史應當重新改寫.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帶一萬精兵輕裝出子午谷直取潼關。取潼關比攻長安更要可行。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主要是魏蜀兩國實力的對比分析. 關于魏國方面,曹丕駕崩,曹睿新政,司馬懿被罷黜內亂未平。西線兵團由安西將軍夏侯楙統領。此時魏國西線其空虛。而唯一有點能耐的只有郭淮,如此一旦西方大軍來犯,必定需要中部兵團支援。潼關就是這條支援線路的咽喉。而此時第一次北伐,魏國防備薄弱,潼關加上長安所有兵力,不足兩萬人。 關于蜀國方面,蜀漢囤積已久,諸葛亮就是在等待一個北伐的時機.根據此時的大形勢,是出兵北伐的良機。魏延的計策要點,就是要孤立長安,為吞并關中地區打下基礎。魏延一旦奇襲成功,只需據守潼關十天,等諸葛亮大軍到來。在此期間長安腹背受敵,若是東取潼關,魏延部必死守,長安周圍的產糧區,必定為諸葛亮所取.子午谷奇謀的唯一問題,就是魏延能否在十天之內,通過子午谷。漢蜀大軍,奪取潼關,拿下長安,再下洛陽,即可統一北方. 漢蜀大軍,再度征服東吳,然后一統大中國.諸葛亮可立下蓋世之功,遂名留青史.魏延大將軍,亦有子午谷奇謀而成為古代名將之一也.這是一段神奇的想象穿越故事,這是是無限美好的. [全文完] 黃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