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俄國革命是二十世紀最具爆炸性的政治事件之一。暴力革命標志著羅曼諾夫王朝和幾個世紀的俄國帝國統治的結束。在俄國革命期間,由左翼革命家弗拉基米爾·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摧毀了沙俄統治的傳統。布爾什維克后來成為蘇聯共產黨。 1917年,兩次革命席卷了俄羅斯,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帝國統治,并啟動了政治和社會變革,從而形成了蘇聯。盡管這兩起革命事件發生在短短幾個月內,但俄羅斯的社會動蕩已經醞釀了數十年。20世紀初,俄羅斯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擁有龐大的農民和越來越多的貧困工業工人。 許多西歐人認為俄羅斯是一個不發達、落后的社會。俄國實行農奴制-一種封建主義,使無土地的農民被迫為擁有土地的貴族服務-直到十九世紀。相反,這種做法在西歐的大多數地區已經消失了。 1861年,俄國帝國最終廢除了農奴制。農奴解放會給農民更多的組織自由,從而影響俄國革命的發生。1905年俄國革命,俄羅斯工業化比西歐和美國晚得多。當它最終實現的時候,大約在20世紀初,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和政治變化。例如,1890年至1910年期間,諸如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俄羅斯主要城市的人口幾乎翻了一番,造成新的俄羅斯工業工人階層人滿為患和生活條件貧困。19世紀末的人口激增,俄羅斯北部氣候造成的嚴峻的人口增長季節,以及一系列代價高昂的戰爭-首先是克里米亞戰爭(1854年-1856年)-意味著這個龐大的帝國經常出現糧食短缺。 俄羅斯工人對君主制的大規模抗議導致了1905年血腥星期日大屠殺。數百名手無寸鐵的抗議者被沙皇的軍隊打死或打傷。大屠殺引發了1905年俄國革命在此期間,憤怒的工人在全國各地發動了一系列嚴重的罷工。 1905年的流血事件之后,沙皇尼古拉斯二世承諾成立一系列代表大會,致力于改革。俄羅斯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支持塞爾維亞人及其法國和英國盟友。他們卷入這場戰爭不久將給俄羅斯帝國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在軍事上,帝國俄國并不是工業化德國的對手,俄羅斯的傷亡人數比任何一個國家在以前的任何戰爭中所遭受的傷亡都要大。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食品和燃料短缺一直困擾著俄羅斯。昂貴的戰爭使經濟受到了無可救藥的破壞。 沙皇尼古拉斯于1915年離開俄羅斯首都彼得格勒,指揮俄羅斯軍隊前線。1914年,俄國人重新命名了帝國城市,因為“圣彼得堡”這個名字聽起來太德國了。 拉斯普廷與沙皇,在丈夫不在的時候,一位德國血統的不受歡迎的婦女-沙琳娜·亞歷山德拉-開始解雇民選官員。在這段時間里,她備受爭議的顧問,格里戈里·拉斯普廷,增加了他對俄羅斯政治和王室的影響力。 俄國貴族急于結束拉斯普廷的影響,于1916年12月30日殺害了他。到那時,大多數俄羅斯人已經對沙皇失敗的領導失去了信心。政府腐敗猖獗,俄羅斯經濟仍然落后,尼古拉斯一再解散國家杜馬。國家杜馬是1905年革命后建立的,當時它反對他的意愿。溫和派很快加入了俄羅斯激進分子的行列,呼吁推翻倒霉的沙皇。 二月革命,這個二月革命(由于俄國在1918年2月之前使用朱利安歷法),從1917年3月8日開始(朱利安歷上的2月23日)。要求面包的示威者走上彼得格勒大街。在大批罷工工人的支持下,抗議者與警方發生沖突,但拒絕離開街道。 3月11日,彼得格勒軍隊駐軍被派去鎮壓起義。在一些交鋒中,兵團開火,打死示威者,但抗議者繼續走上街頭,部隊開始動搖。杜馬于3月12日組成臨時政府。幾天后,沙皇尼古拉斯退位王位,結束了幾個世紀的俄國羅曼諾夫統治。 臨時政府領導人,包括年輕的俄羅斯律師亞歷山大·克倫斯基,制定了言論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工會組織和罷工權等自由方案。他們反對暴力的社會革命。盡管俄羅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非常不受歡迎,但是進一步加劇了俄羅斯的糧食供應問題。隨著農民搶劫農場和城市爆發糧食騷亂,動亂繼續加劇。 布爾什維克革命,1917年11月6日和7日(或朱利安歷上的10月24日和25日),這就是為什么這一事件經常被稱為十月革命,由布爾什維克黨領袖領導的左翼革命者弗拉基米爾列寧發動了一場幾乎不流血的政變,反對杜馬的臨時政府。 臨時政府是由俄羅斯資產階級的一群領導人組成的。列寧反而呼吁建立一個由士兵、農民和工人組成的委員會直接統治的蘇聯政府。布爾什維克及其盟友占領了彼得格勒的政府大樓和其他戰略要地,并很快成立了一個以列寧為首的新政府。列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獨裁者。 俄羅斯內戰,內戰俄國在1917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后爆發。交戰派系包括紅白軍。紅軍為列寧的布爾什維克政府而戰。白軍代表了一大群松散的盟軍,包括君主主義者、資本家和民主社會主義的支持者。1923年,俄國內戰結束,列寧領導的紅軍宣布勝利,并建立了蘇聯。 |
|
來自: boxing2010 > 《蘇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