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維的概念: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在廣義上,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和事物間規律性的聯系。狹義的思維通常指具有心理學意義上的思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為,思維主體是人,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象。自然界的動物也具備思維能力,但不夠高級。小學階段是人的思維發展最重要的時期。 二、思維的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對人的思維發展有重要的研究,皮亞杰認為智力的本質是適應,'智慧就是適應','是一種最高級形式的適應'。他用四個基本概念闡述他的適應理論和建構學說,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同時,他在認知方面把兒童的發展階段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 除此之外,建構主義學者還認為,學生的思維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信息的加工、轉換進行自我調節,通過同化和順應完成知識的建構,而思維是自我建構的高級階段。 三、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 根據皮亞杰的四階段的認知劃分,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出現了顯著的認知發展。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 (一)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 小學生是對自己身臨其境的事物感興趣,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說:剛開始學加法時的孩子你問他1+1等于幾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給他一塊糖,然后再給他一塊糖,這時你問他一共有幾塊糖,他馬上就會回答有兩塊糖。其實,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幾,而是他們的認知過程總會與具體的事物放到一起。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多使用直觀教具,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低年級的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強,他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總是借助于對直觀事物的了解。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雖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比如,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們難以區分概念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而中高年級小學生則能區分概念的本質和非本質屬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考。小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存在著一個轉折期,一般出現在四年級。如果教育得當,訓練得法,這一轉折期可以提前到三年級。 (二)思維的有效時間短 小學生思維發展有不成熟的特點,小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那么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就較短。所以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夠較長時間的保持學生的有效思維能力。 (三)抽象邏輯思維從不自覺到自覺 小學低年級學生雖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但他們尚不能自覺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思維過程。而中高年級小學生,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省和監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說出自己解題時的想法,能弄清自己為何出錯,這表明他們思維的自覺性有了發展。 (四)辯證邏輯思維初步發展 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要經歷初步邏輯思維、經驗邏輯思維、理論邏輯思維(包括辯證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小學生的思維主要屬于初步邏輯思維,但卻具備了邏輯思維的各種形式,并具有了辯證邏輯思維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學兒童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小學一、二、三年級是辯證邏輯思維的萌芽期,四年級是辯證邏輯思維發展的轉折期。整個小學階段辯證邏輯思維發展水平尚不高,屬初級階段。 大教育家贊科夫說:“在各科教學中要始終注意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大家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來闡明思維與興趣的重要性,這是把思維與興趣分開來看。如果把思維和興趣這兩者結合起來,將會達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根據皮亞杰的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理論,小學生主要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能力較差。也就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較弱。因此,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要盡量具體化、形象化,不要過分注重邏輯推理和演繹。 四、實踐意義 新課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緯一體的課程目標,將素質教育的理念體現在課程標準之中,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取新知、分析解決問題、合作交流的能力。正是由于小學生思維的發展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培養聽力。 我們可以把口算題,通過教師口述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也可以口述應用題,讓學生直接列式計算。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2、培養觀察力。 學生通過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適當點撥。在教學中教師要提供給學生觀察的材料,觀察的材料要準確、鮮明,要能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小學生求知欲望濃,想象力豐富,教師要啟發學生,為學生創設想象的情境。 3、培養實踐能力。 只有學生動手參與學生才能記得牢,因為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不僅是身體的動作,而是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大腦支配人體的各個器官進行協調的工作。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析、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通過實踐探索得出的知識學生印象深刻,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