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沙面英租界開始拍賣,凡拍得土地者,發給英國契證,使用年限為99年。 拍賣之后,沙面租界開始進行道路規劃和建設。這些道路將沙面英租界分成大小不一的12個方塊,法租界分成4個方塊。直到今天,沙面的道路仍然沿用100多年前的規劃。沙面租界時期,人們按習慣給沙面街道起了一些名字,如中間東西橫穿沙面島的稱中央街,靠沙基涌的道路稱運河街,靠公園的路稱花園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后,汪偽政權先后“收回”沙面英法租界,重新命名沙面大小8條街道,分別是“復興路”(現沙面大街),“同仁路”(現沙面一街),“肇和路”(現沙面北街),“珠江路”(現沙面南街),“敦睦路”(現沙面二街),“中光路”(現沙面三街),“協力路”(現沙面四街),“博愛路”(現沙面五街)。1975年廣州市政府撤銷上述路名,改為現路名。 沙面租界的市政設施是一個獨立的運作系統,公共配套設施較為完備。 1872年,沙面租界花了200英鎊從英國買回來第一臺滅火器;1889年,中國電報公司在沙面開辦了電報局;1906年,沙面租界開始使用電話;1909年7月,辦起了專供租界的發電廠;1912年,辦起了專供租界的供水系統;1916年,改建了租界碼頭。沙面碼頭修建了廊橋與沙面堤岸相接,并在平臺上建了綠瓦蓋頂的“日”字型方亭,俗稱“綠瓦亭”。 隨著公共設施的不斷建設和改善,沙面租界的地塊也不斷升值。根據1938年史密斯《沙面發展和事件日志》(1859-1938)》一書介紹,從1861年至1938年間,租界每幅土地從原來5000至8000美元,上升到50000至60000美元。 沙面地圖,清晰地劃分了沙面地塊 清末沙面西橋旁的運河街,兩個身穿長袍、梳著大辮子的人在堤岸散步,擁擠的船艇占了沙基涌的一半 19世紀末20世紀初沙面的中央大街 1910~1920年初沙面的中央大街 沙面租界的法國郵局(今沙面南街2-10號) 民國時期沙面租界的電信管理局門前 從沙基遠望沙面水塔 沙面碼頭。1916年碼頭改建,在上面建了一個涼亭,因瓦面綠色,廣州人習慣稱之“綠瓦亭” 1979年,因建白天鵝賓館的引橋,綠瓦亭被拆除。圖為20世紀30年代初的沙面綠瓦亭 ? 資料參考:《沙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