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后赤壁賦<1> 〔宋〕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2>,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3>。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4>。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5>。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6>”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7>”歸而謀諸婦<8>。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9>”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1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11>。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12>,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13>。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14>,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15>。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16>。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17>。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18>。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19>。夢一道士,羽衣蹁躚<20>,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21>”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22>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23>”道士顧笑,予亦驚寤<24>。開戶視之,不見其處<25>。 【譯文】 這一年十月的月圓之日,從“雪堂”走出來將回到“臨皋”去,還有兩位客人陪隨我過了黃泥坂。 已是霜露季節了,樹木的葉子都落光了。人影投在地上,仰頭見到了一輪明月。望著月亮真為之而暢快,幾人邊走邊以吟誦詩歌相互應答。一會兒,我嘆息道:“有客而沒有酒,有酒沒有菜肴。正是月兒皎潔、風兒清爽時刻,該如何打發這良宵美景啊?”一位客人說:“今天半晚時分,撒網捕到了魚,大口細鱗,形狀好似松江的鱸魚。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便回到家中,讓妻子想辦法。妻子說:“我有一斗酒,藏它很久了,以備你不一定什么時候需要。”于是帶了酒和魚,重又游賞于赤壁之下。 江中流水有聲,岸邊斷崖千尺。山高把月亮顯得很小,水隨季節而退落,讓礁石紛紛探出。曾經過了多少時日啊,江山景色竟已不再認識了。我于是提衣而上,踩著巉巖巨石,分開蓬亂的叢草,歇在像虎豹一樣的怪石上,登行于虬龍一般的崎嶇山路間;攀爬到鷹隼棲息的險要窩巢處,俯瞰那水神馮夷的深居之宮。當然兩位客人不能跟從了。我驀然地長長呼嘯一聲,草木為之震動,山谷為之回應,隨之風起而水涌。我又不知不覺中心生悲涼,肅穆中泛起恐懼,感到這種令人生畏的蕭森氣氛中不可久留。 返回后登上小船,放船于水流中央,任其自行飄到所停的地方為止。此時已將近半夜,四處張望中是那樣凄清冷落。恰有一支孤鶴,橫穿江面自東而來;巨翅展動猶如車輪一般,一身羽裝黑白相間。忽然一聲長鳴,掠過我的小舟向西飛去。 沒多久客人走了,我也睡下了。夢見一位道士,羽衣飄展,來到臨皋亭之下,對我拱手作揖并說道:“赤壁之游快活嗎?”當問到他的姓名,卻俯身而不答。“哦,哎呀呀,我知道了!前番夜里,在我上方飛鳴而過的不是你嗎?”道士看著我只是笑,我于是驚醒了。推開窗戶巡視,卻不見其所在何處。 【注釋】 <1> 此篇之前,作者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做了一篇《前赤壁賦》,作此篇為十月,兩篇相距三個月。因是同游赤壁記趣,故此篇稱作《后赤壁賦》。 <2> 是歲:本年,這一年。 望:農歷每月十五日,稱作望。 <3> 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臨皋: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 <4> 從予:跟隨我。 黃泥之坂(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 坂,斜坡,山坡。 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 <5> 木葉:樹葉。木,古代泛指木本植物。而木本植物,多指其枝干逾冬后仍可再生長的植物。如“草木”,即指草和樹木。 行歌相答:一邊走一邊互相吟詩唱和作答。歌,于此指吟誦詩歌,并非指今日的唱曲。 <6> 已而:過了一會兒。 肴:菜肴。 如此良夜何:此句其實是把“如何”分開來,中間加入了“此良夜”,是文言的簡便表達語式,而“如何”詞義不變,表示疑問:該如何渡過這一良宵美景啊? <7> 今者薄暮:今天傍晚的時候。 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 薄,迫,逼近。 淞江之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鮮美,松小所產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 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 顧,但是,可是。 安所,何所,何處,哪里。 得酒:弄到酒。 <8> 歸:歸回,歸回家中。 謀諸婦:即謀酒于妻子,向妻子謀取,讓妻子想辦法。 謀:謀求、謀取或商量。 諸:介詞,是“之于”的合韻代字。于(於),古讀“烏”。“諸”字,音之于切(相拼),故而借作“之于”代字。 <9>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以待:以備。 子:你。古時對男子的尊稱,尤其稱呼于有學問的男子。 不時:不一定什么時間,沒有固定的時間。 “須”通“需”。 <10> 斷岸:指岸邊斷崖。 <11> 曾日月之幾何:意為“曾經過了多少時日啊?”此句式及句意類似于“曾幾何時”,有“這才過了多少日子”之意,是針對“前赤壁賦”中提及的那次游賞而言。上次“七月既望”,而這次“是歲十月之望”,才三個月而已。 曾,指“曾歷經”“曾過去”。 日月:此指時日。 而江山不可復識矣:而江山景色已不能再認識了。此句在說景物季節之變。 <12> 予乃:我于是。 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履巉巖: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 巉巖,險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開亂草。 蒙茸,蓬亂的叢草。 踞:蹲或坐,此指作者自己歇坐于……。 虎豹,指形似虎豹的怪石。 虬龍:此應喻指曲折險要的山路,而不是“枝柯彎曲形似虬龍的樹”。古文中的“龍蹯虎踞”,多形容地勢險要。此為作賦時所用的夸張筆法,常借用經典詞語來附會,故而不必對所描述物事考究得過細。 虬,龍之一類。 <13> 棲鶻:睡在樹上的鶻。 棲,鳥宿。 鶻(hú),意為隼,鷹的一種。作者多次描寫到赤壁上的鶻,如《赤壁記》:“斷岸壁立,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 危巢:位處險要的窩巢,應指崖壁上的窩巢。 危:此指險要之地。攀:攀登,攀爬到。此指攀爬到與“棲鶻危巢”一樣高的崖壁之處。 俯馮夷之幽宮:俯身看水神馮夷的深宮。 馮(píng)夷,水神。 幽,深。 蓋:發語詞。文言句子用字簡略,但有時也需要一個發語詞來引,借用一個語氣助詞來連,以使句子讀來諧順。 <14> 劃然長嘯:是說高亢而響亮的一聲呼叫。 長嘯:此指放開嗓子抒發胸臆的一聲呼叫。 劃然:忽然,驀地。 <15> 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此句是說在他的一聲長嘯之下,所感受到的一種景觀狀態。當然是夸張手法,但那也是疊加在自然景觀中的一種感受。 翻譯此句:我驀地長呼一聲,草木為之震動,山谷為之回應,感覺到風起而水涌。 <16> 予亦:我又。 悄然:靜靜地、默然地、輕輕地、悄悄地,或指“不知不覺中”,不作“憂傷貌”解。 悲,于此是一種悲涼或凄涼的感覺,不應譯成悲傷。 肅然:在此應是對眼前景象中肅穆氣氛的感覺,其從動關系與前面“悄然”一詞不同,并非指作者“收斂”或“嚴肅的樣子”。 凜乎其……:為……而感到凜然。此句可直譯為:為這種令人不可久留的蕭森氣氛感到凜然。可意化為:感到這種令人生畏的氣氛中不可久留。 凜:此指畏懼感。 其,代詞,代指前面的那種氣氛和感覺。 按:此段描述特色,與唐柳宗元《小石潭記》相仿。 <17> 聽任,任其自便。 而休焉:而止,而作罷。 焉:語氣助詞。 <18> 玄:黒。 縞:白。 這里的“衣裳”,是喻指羽毛。 戛然:象聲詞,多喻指偶爾作聲。如:“三更后,戛然有聲”〔《物妖志·貍》〕 掠:掠過。予舟而西也 <19> 須臾:不久,不大一會。 就:表示動作上的完成,如“就位”“就坐”。 <20> 羽衣:以羽毛織成的衣服,常稱道士或神仙的著衣。 蹁躚:此指飄然展動之狀。如唐人元稹《代曲江老人》詩:“掉蕩云門發,蹁躚鷺羽振。”有人將此句譯作“道人穿著羽衣,輕飄飄地舞動著而來”,是錯誤的。 <21> 臨皋:即臨皋亭,位于湖北黃岡縣境內南江邊,為蘇軾當時寓居之所。按:黃岡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京九鐵路中段。 揖予:對我拱手作揖。 <22> 嗚呼!噫嘻!:文言中常用的感嘆詞,現在的感嘆詞難以對應其情感特色,但可以根據文中口氣來選擇類似的感嘆詞。如:哦,哎呀! <23> 疇昔:往昔,日前,之前,以前。 飛鳴而過我者:在飛鳴中路過我上空的。此指白日的那只鶴。 過我:路過我處。 非子也邪:不是你么? 邪:疑問句語氣助詞。 <24> 顧笑:相看著而笑。 驚寤:驚醒。 寤:醒。 <25> 戶:此指窗戶。 其處:其所在。 黃州赤壁坐落在長江北岸,湖北黃州(今黃岡)古城之西,為三面環水、一面連山的半島。桑欽《水經》注:“江水左經赤鼻冊南。”酈道元記道:“山臨側川。”其佳妙之處,不勝枚舉。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品鑒賞 前后《赤壁賦》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后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之憾,后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賞析 第一段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2][3][7]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2][3][7] 最后,在結束全文的第三段,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只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高蹈于世外的隱逸者。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里呢”。[2][3][6][7]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呈現出壯闊而自然的美。兩賦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同工異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 名家評價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閑閑敘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約某客。'樂’字伏后。仍用'風’'月’二字,乃長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幻極矣,乃神似《南華》,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 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引林西仲:“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古文觀止》評語:“豈惟無鶴無道士,并無魚,并無酒,并無客,并無類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闊。”“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 虞集《道園學古錄》:“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 呂祖謙《三蘇文范》卷十六:“此賦結處,用韓文公《石鼎》處彌明。意指鶴至戶為道士,亦暗使高道傳青城山,徐左卿化鶴以此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袁宏道:“《前赤壁賦》為禪法道理所障,如老學究著深衣,遍體是板;后賦平敘中有無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李贄;“前賦說道理,時有頭巾氣。此則空靈奇幻,筆筆欲仙。”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一引華淑:“《赤壁》后賦,直平敘去,有無限光景。” 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四:“前賦設為問答,'此賦不過寫景敘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與前賦初不殊也。” 沈石民《三蘇文評注讀本》卷二:“飄脫之至。前賦所謂馮虛御風,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林紓《古文辭類纂·集評》卷七十一引王文濡:“前篇是實,后篇是虛。虛以實,至后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黃州赤壁最獨特之處,莫過其整座壁壘陡峭如劈,且皆為赭色。傳說早在周朝,周文王特派姜太公帶著朱筆、朱盒游走各地,選拔賢能。一日,姜太公來到黃州,看到這里脈象極旺,既納起伏峰巒之精氣,又吸奔流長江之神韻,乃龍虎之地、泰斗之所。于是,飽醮朱顏,在赤壁磯頭,重點一筆。頓時,山、壁、石、沙、土,皆為赭色。自此之后,黃州代有才人,各領風騷,不絕于史。 在姜子牙仙逝1223年后,即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孫權、劉備的聯軍,在黃州赤壁與曹操八十萬兵馬打了一仗,史稱赤壁大戰。聯軍誘連環,放火箭(帶火的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創造了中國冷兵器時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打出了“三國鼎立”之勢。清朝詩人袁枚有詩贊黃州赤壁:“一面東風百萬兵,當年此處定三分……”;唐代杜牧在黃州當刺史,專門寫了一首《赤壁》的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北宋。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四川眉山人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謫居黃州。于是發生了更為奇特佳妙之事。蘇軾在黃州謫居期間,從極度愁懣的人生底谷,實現了從蘇軾到蘇東坡的人物嬗變,并一舉登上北宋文壇巔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黃州赤壁。說起來也是巧得不能再巧了:蘇東坡的登峰之作,即“二賦雙珠可夜明”的《赤壁賦》《后赤壁賦》,中國豪放派之先宗的《念奴嬌·大江東去》詞,被譽為中國第三大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都是在黃州赤壁一處獲得靈感而創作的。這在中國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黃州赤壁給人的直觀景色是磯傲蒼穹,直插江底;群巒簇擁,蔥蘢競躍;亂石嶙峋,穿空而立;江水咬磯,千堆雪捲;亭臺樓閣,交錯輝映;清風明月,別有韻致……但是,黃州赤壁的內蘊深厚,頗具靈氣。山間之明月,教人幽情萬種;東去之江水,教人浮想聯翩;徐來之清風,教人百感競發;赤壁之戰史,教人智慧頻生……蘇東坡因黃州赤壁的靈感,而創作的幾篇登峰之作,其共有的亮點,就是改革創新。正如董其昌先生所言,東坡先生《赤壁賦》《后赤壁賦》,乃楚騷、漢賦之變革創新而生;東坡先生《念奴嬌·大江東去》一詞,乃婉約之變革創新而生;東坡先生《黃州寒食詩帖》,乃蘭亭之變革創新而生。自古至今,言黃州赤壁為靈氣旺發之地,聰明智慧之地,文韜武略之地,改革創新之地,是不無道理和根據的。 黃州赤壁相伴長江,經春秋,歷冬夏,為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如今的黃州赤壁,現代園林風韻,與價值連城的古文物群,交相輝映,越發魅力四射。走進酹江亭,人生感悟油然而生;走進坡仙亭,草根情懷醇釅于心;走進放龜亭,佛禪理性豁然而明。最是二賦堂內,蘇東坡的《赤壁賦》《后赤壁賦》巨大堂壁木刻,字大如拳,別具風韻。誦詠二賦,風月秋懷,莫不釋然。移步東往,只幾十步,便是碑閣,乃黃州赤壁又一大觀。碑閣之內,四壁皆是黑底白字的蘇東坡手書石刻,共126塊,塊塊俱為珍品。 由于歷史上長江多次改道,現在已經無法看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和"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麗景象。黃州赤壁在武漢市東南七十公里的黃岡市黃州區。今日之赤壁,遠離長江已達二公里,四周一片屋宇,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壯麗景觀。但它現有的山形地貌,沿山勢而修建亭臺樓閣,布局均衡,大小均稱,高矮得當的建筑群體連延起伏,特別是嵌刻在赤壁的建筑物內留下的詩詞、碑刻,不僅舉世聞名,有的已經成為國寶。 二賦堂為赤壁建筑中心,青瓦黃墻,平房結構內為前后二廳,占地約150平方米,門前有一小庭,院中有古樹數株,布置石桌石凳,可供游人息歇。二賦堂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咸豐年間毀于戰火,清代同治七年重建,因堂內刻有蘇軾赤壁二賦而得名。堂內“二賦堂”三字為清代大學士,湖廣總督李鴻章題寫。前堂木壁刻有《前赤壁賦》,民國11年(1922年)程之楨書寫,背面刻有《后赤壁賦》為李開侁書寫。兩幅木刻字,前為楷書,豪邁俊逸,后為魏書,模仿索司空(公元244年~303年,西晉著名書法家)章草體,古樸蒼勁。兩幅木刻,字大如拳,均為陰文。堂內左壁嵌有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于民國九年書寫的二賦石刻和仿蘇體對聯石刻:“古今往事千帆去,風月秋懷一 di(笛)知”堂右壁刻有清末舉人,號稱“亞東草圣”)程明超書寫的章草體二賦石刻。 二賦堂西側有一紅石塔,高不足三米,結構簡略粗糙,傳說為赤壁建筑物中存時最久的實物之一。 二賦堂西南10余步有酹江亭,是赤壁上面向南最為顯眼的建筑物,此亭為清代同治七年重修。亭內北墻嵌有清康熙皇帝十八年(1679年)臨元代大書法家趙孟兆頁手書《前赤壁賦》書帖的石刻巨碑。碑刻上方有篆體《御書》二字,四周為龍紋圖案。同治七年重修時名“御書亭”民國九年改為“酹江亭”,取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一尊還酹江月”句。亭下為赤色紅色巖石古時江水從此經過,崖石還留有水流沖擊及船夫撐篙的篙點痕跡。亭中墻壁還嵌有清人的多塊碑刻。其中一筆大“壽”字碑很受游人臨摹。“酹江亭”匾額上三字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 坡仙亭在酹江亭的西側,它是赤壁上重要的建筑物之一。亭內壁上嵌有蘇軾親筆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是他告別黃州時創作的《滿庭芳、歸去來兮》詞以及所繪月梅,壽星畫像和曾任黃州知府的郭鳳儀速寫的“東坡老梅”等著名碑刻。蘇東坡平生多好,集文學家之大成,說他不僅是詩人,還是畫家、美食家不為多。他不僅學識頗豐,同時還對行、道、佛有深層的研究,所以人稱他為“坡仙”,“坡仙亭”由此而來。“坡仙亭”匾額為趙樸初題寫。 西下十余步為睡仙亭。北宋初年王禹偁始建該亭時名“睡足堂”,取唐代詩人杜牧“平生睡足去,云夢澤南洲”句中“睡足”二字得名。清代同治七年重修時,改名為“睡仙亭”,亭內有一石床、石枕。傳說蘇東坡同友人游赤壁時,曾醉臥在此。亭下方有赤色石壁上嵌有清代書法家鐘谷所書“赤壁”二字,字大于斗,字跡雄勁樸實,遠近可視。 下石階數步為放龜亭。“放龜亭”為赤壁地勢的最低點,往古時期它直切江水。亭下水池中直徑有約二米的白色石龜一具,半淹半露,為赤壁景觀增添一色。放龜亭的來歷是從東晉毛寶在黃州禹王城(邾城)被西晉張貉度攻破,毛寶等將士6000人戰敗,均淹死于赤壁之下長江中。放龜亭的故事是根據《晉書》記載:“毛寶字碩真,滎陽陽武人也。……初,寶在武昌(今鄂州市)軍人有于市買得一白龜,長四、五寸,養之漸大,放諸江中。邾城之敗,養龜人披鎧持刀,自投入水中,如覺墮一石上,視之乃先所養白龜,長五、六尺。送之東岸,遂得龜焉”。這個故事,宋元以后就廣為流傳。明代郭鳳儀在黃州任太守,于嘉靖28年(公元1549年)在赤壁下江邊雇石匠鑿一巨大白石龜,取名白龜諸。明萬歷10年(公元1832年)張元忭游赤壁,見“石龜蹲踞江畔”,就將赤壁上的水月亭,改為放龜亭。現在的放龜亭是清同治七年重修的,亭下那白龜仍然蹲伏于新開鑿的水池之中。 二賦堂左側有留仙閣,留仙閣于清代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修建,12月19日(蘇軾生日)落成。因閣內嵌有碑《東坡笠屐圖》,圖中蘇軾頭戴斗笠,身披蓑衣,腳踏木履形為“田夫野老”,從中可以想見蘇軾被貶黃州時期“與漁樵雜處”的生活情景。此圖傳說是明代宋旭于萬歷29年(公元1601年)所畫,閣內還嵌有60年代出土的蘇軾乳母任采蓮的墓碑和近代人繪畫的《赤壁泛舟圖》石刻。清末黃州教諭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書法家楊守敬手書的《留仙閣記》文、畫石刻也藏閣內。 碑閣,因閣內嵌有蘇軾手書石刻而得。“碑閣”二字為書法家飯牛題寫。清光緒年間,四川人楊葆初(字壽昌)在黃岡做知縣,搜集蘇軾書法名貼,“擇其優者,摹成六冊”取名《景蘇園》法貼,并刻于石,共126塊。1925年擴建赤壁,嵌于閣內,是集蘇軾書法帖之大成。這批石刻因戰亂曾流落市賈之手且二十載,嵌時認為只存有102塊。1998年,赤壁管理處文物科王琳祥經認真考證后并撰寫出《東坡赤壁國寶'景蘇園帖’全套石刻126塊完整無損》論文,對此國內外媒體作了報導。因而流傳七十多年的景蘇園“碑刻”缺24塊宣告釋疑。 歷史文化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貶謫黃州之后,赤壁之名日甚。至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貶黃時寫有赤壁二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揚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為“東坡赤壁”。 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于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余年,后多次重建,現有面積五百余畝。建筑物計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三樓(棲霞樓,涵暉樓,挹爽樓),二閣(碑閣,留仙閣),一齋(慨然齋),一像(東坡塑像),一峰(剪刀峰),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其中二賦堂內有一塊大木壁,正反面刻著前、後《赤壁賦》全文;留仙閣有一幅蘇東坡游赤壁全圖;碑閣內有百馀塊石碑,刻滿蘇東坡的書法。處處是東坡居士的墨寶詩詞,令人不由遙想這位千古風流人物當年的雄姿英發! 赤壁古建筑依山就勢,古樸典雅,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赤壁碑刻,聞名全國,有歷代名人書畫碑刻近三百塊,其中蘇軾書畫碑刻一百余塊,居全國蘇書碑刻之冠。 [ 清 ] 袁枚 一面東風百萬軍,當年此處定三分。 漢家火德終燒賊,池上蛟龍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漁燈猶照獲紛紛。 我來不共吹簫客,烏鵲寒聲靜夜聞。 [ 明 ] 藍智 長江西來雨如霧,赤壁蒼蒼風雨暮。 草木猶疑橫槊時,塵沙尚憶焚舟處。 烏林渡口下舳艫,曹瞞已料無全吳。 陣前部曲奔先主,眼中談笑輕周瑜。 君臣謀合士賈勇,玉帳旌旗亦飛動。 樓櫓晴空煙焰高,魚龍白日波濤涌。 荊門牢落駐殘兵,野曠不聞鼙鼓聲。 戰骨秋埋湖外草,捷書夜報石頭城。 雄圖霸氣兩消歇,地老天荒秋一葉。 石上殘碑過客題,沙中古劍漁人得。 漢王祠枕碧山隅,諸葛臺荒野鳥呼。 千年忠義出師表,萬里江山八陣圖。 [ 宋 ] 戴復古 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白鳥滄波上,黃州赤壁邊。 長江酹明月,更憶老坡仙。 [ 唐 ]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宋 李壁 赤壁危磯幾度過,沙頭江上郁嵯峨。 今人誤信黃州是,猶賴水經能正訛。 |
|